三朝禮

三朝禮

三朝禮,古代傳統生育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生子第三天女家的贈禮。凡產婦屬頭胎的,其母家要送禮給婿家。見《夢梁錄》第二十卷“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緞……謂之送三朝禮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朝禮
  • 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 屬性:古代傳統生育風俗
  • 出處:夢梁錄》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其他相關,

基本解釋

(1)指陰曆正月初一。
(2)指結婚、生子或死亡的第三日。
(3)古代天子、諸侯與群臣會見處。
(4)指三朝元老。

引證解釋

1. 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
《文選·班固<東都賦>》:“春王三朝,會同 漢 京。” 李善 註:“三朝,歲首朔日也。”
《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 顏師古 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耿湋 《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2. 謂三日。
李白《上三峽》詩:“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三朝之後,依先換了些淺色衣服,只推制中不與外事,專在樓上與渾家成雙捉對,朝暮取樂。”
3. 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
吳自牧《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謂之‘送三朝禮’也。”
《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說那小公子靈光,纔三朝便能言語。”
孫枝蔚 《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
4. 外朝、內朝、燕朝
《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漢鄭玄註:“周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羣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
5. 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李德裕《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僧繇浪得名。”
蘇軾《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歲晚交情見二公。”

其他相關

【三朝禮】:
三朝禮指嬰兒出生第三天接受外婆家的贈禮。舊時中國民間凡產婦生頭胎,娘家要送嬰兒一年四季所用的衣褲、兜蓬、尿布、座車、搖籃等。富有人家有送銀項圈、銀手鐲,甚至是金質的。此外還送彩餅、紅蛋、花生、橘子等,以示吉利。
三朝,是指嬰兒出生到第三天,三朝這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請產婆到家替嬰兒洗澡,所以又稱“三朝洗兒”。嬰兒出生後三天沒有發生意外,產婦也平安度過三天,全家人便得以安心,向親友報喜跟祭拜神明跟祖先。
三朝洗兒用的“洗身軀水”需要用桂花心、柑仔葉、龍眼葉、石頭仔及12枚銅錢煮成,洗澡時,用石頭在新生兒胸前“搭三下”,是希望小孩頭好身體壯,此動作叫“做膽”,如果是女生則不用,因為古時認為女命低賤,不需做膽也很好養活,另外石頭需選較圓的,表性情才會圓滿有變通,用柑仔葉及龍眼葉是希望小孩長大後向柑仔跟龍眼那樣甘甜,事業也像果樹一樣繁茂。洗完澡在穿上“紅嬰仔衫”,因為以前剛出聲的嬰兒沒有穿衣服,要等到三朝祖母做好“紅嬰仔衫”才穿的。
穿好了新衣,就抱到大廳去拜神祭祖,告知祖先家中多添一位成員,並且向嬰兒有關的神明致祭,如註生娘娘、送生娘娘、床母、媽祖、觀音等,祈求庇祐,拜神祭祖的祭品是三牲酒醴、雞酒油飯,注意的是,這時的牲醴的雞腳需直伸不可以內折,取嬰兒腳腿發達健壯之兆,另外酒也要一次倒滿就好,不需要分三次,如此嬰兒才不會時常到處灑尿而且有規矩,拜完神後,並“號名”,以前人在三朝時大多取的只是乳名。
這天還要帶著油飯跟雞酒前往外家(娘家)報喜,外家得報後,便回送各種食物補品,並且可以到男方家中,替女兒“做月內(坐月子)”,此日也要做油飯分贈親鄰,親鄰要以白米作為回禮(磧盤),另外在回宴親友時,一定會有面,稱為喜面或喜三面,表長壽之意,期望新生兒能長壽。
早在唐玄宗的時候,就有三朝洗兒的習俗,另外有些地區還有“添錢”的儀式,就是在新生兒的洗澡水中投入錢,並且依照錢數說吉祥話,三朝習俗都是在為新生兒祈福,希望能得到神明的庇祐及大家的期許,平平安安的長大。
三朝洗澡
洗三朝亦稱“洗三”。因舊時一般都在生下三天時給嬰兒洗澡,故稱“洗三”。據說,這樣可以洗去嬰兒從“前世”帶來的污垢晦氣,使之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洗三”風俗起源很早,唐代便已經盛行了。韓屋《金鸞種記》云:“天夏二年,大駕在岐,皇女三日,賜洗兒果子。”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載有唐代“洗三”風俗:“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另據宣城《梅氏家譜》載稱:梅堯臣五十八歲得幼子,三朝,歐陽修范仲淹等皆作“洗兒詩”以賀。足見宋時此俗已十分風行。
洗兒,有用桃樹根李樹根、梅樹根各二兩,用水煎煮,去渣後浴兒的,這樣能去不祥,終生無瘡無疥;也有用端午艾葉二斤、虎頭骨一枚,以水三斤煮湯沐浴的,能辟惡氣;還有用姜蔥等煎湯的,蔥取聰明伶俐之意,姜與“強”近音,取孩子強壯之義。
“洗三”儀式在接生婆的主持下進行。首先是點香燃燭,祭拜神靈,在堂屋裡祭拜碧霞元君、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神;在產婦房裡,祭拜床公床母。祭拜完畢,就開始“洗三”。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將備好的洗兒香湯倒入盆中,下果子彩錢蔥蒜等,用數丈彩條繞之,叫做“圍盆”。然後,本家依尊卑長幼帶頭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錢,謂之“添盆”。如果添的是金銀錁子、硬幣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銀票紙幣則放在茶盤中,此外還可以添些桂圓、荔枝、紅棗、栗子之類的喜果。
三朝開奶
孩子出生後,要舉行開奶儀式。
嬰兒開奶,有些地方品嘗的第一種食品不是乳奶,而是黃蓮。據《中國風俗辭典》載:“嬰兒出生後,三日開奶時,家人給其黃蓮品嘗。”將黃連湯蘸數滴滴於嬰兒嘴上,然後再將用肥肉、狀元糕、酒、魚、糖等食品製成的湯水,用手指蘸少許塗於嬰兒嘴唇上,最後讓嬰兒嘗一口討來的乳汁。在開奶前,有些地方還有給嬰兒嘗“五味”的習俗。五味,即醋、鹽、黃蓮、勾藤和甘草。醋酸,鹽鹹,黃蓮苦,勾藤比喻人生道路多荊棘,甘草甜,意味著嘗遍人生辛、酸、苦、辣,最後方能達到幸福。再者嘗五味,也合科學衛生。黃連是一種健胃藥,並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甘草則有鎮咳祛痰解毒之功效。可以解除嬰兒的胎毒。
嬰兒品嘗的第一口乳奶,不是自己母親的,而是向別家的婦女討來的,叫“開喉奶”。討開喉奶還有講究,生男要討生女婦女的奶,生女則討生男婦女的奶,還必須是別姓的,表示將來容易找到配偶。
然後,就是吃母親的奶。母親把奶水擠在湯匙里,再找些上好陳年香墨汁,在奶水裡滴上兩三滴,給嬰兒餵下去,希望孩子長大後有文才。為什麼要喝黑墨水呢?據說從前有個皇帝,規定在科舉考試時,對一些考得特別差的考生要罰喝黑墨水。後來民間趁孩子剛出生時,就給他喝點黑墨水,希望孩子長大後聰明成才,才逐漸形成了“喝黑墨水”的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