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上巳節(中國傳統節日)

三月三歌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巳(sì)節,中華古老節日之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國情人節、女兒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上巳節源於先秦時期的祓禊求子活動,帶有一定的巫術與原始宗教色彩。最初是水神祭祀的習俗,人們在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豐收和平安。漢代以後逐漸帶有娛樂性質,擴展了曲水流觴、踏青等節日活動。唐以後,“上巳節”習俗逐漸變冷,宋元時代開始淡出。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凶的風俗。此後,“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併趨向,最終“上巳”“寒食”兩節併入“清明”。如今,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上巳節已經鮮為人知,但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們來說上巳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此外,上巳節在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有流行。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8年,浙江省景寧縣“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貴州省望謨縣、貞豐縣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貴州省鎮遠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的報京三月三、壯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法定假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巳節
  • 外文名:Shangsi Festival
  • 別名:三月三、春浴日、中國情人節、女兒節 
  • 節日時間:農曆三月初三 
  • 節日類型:中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國、韓國、日本、越南 
  • 節日起源祭祀、祓除畔浴 
  • 節日活動春浴踏青曲水流觴 
  • 節日飲食:薺菜粥、蒿子粑 
  • 節日意義:文化傳承
  • 設定時間先秦時代 
歷史沿革,起源,興盛,衰落,現狀,節日別稱,女兒節,中國的情人節,節日習俗,臨水祓禊,男女聚會,祭祀高禖,曲水流觴,踏青遊春,吃五彩蛋,吃兩物,民族習俗,外國習俗,傳承與保護,文化價值與影響,相關作品,蘭亭集序,論語記述,相關詩詞,相關典故,紀念伏羲氏,紀念黃帝誕辰,紀念真武大帝,慶祝蟠桃會,

歷史沿革

起源

關於上巳節的起源,目前主要是認為起於水濱祓禊之俗。上巳節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論語·先進》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關於上巳節的最早記錄,也印證了這一時期已形成水邊祓禊(fúxì)的上巳習俗。周時的祓禊沐浴活動載入了官方禮制,是群體式的大型民俗節日,需由女巫主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才可以進行。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以驅除邪氣。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為,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藥沐浴,都是喚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這種與原始的宗教相關的近水祝殖信仰,當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風俗的真正緣由(《風俗探幽》)。還有認為上巳節是起源於紀念軒轅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上巳節
百科x混知:圖解上巳節

興盛

先秦西漢雖盛行祓除之儀,但各地祓除的具體時間並沒有固定、統一。東漢時期,三月上巳祓除的習俗才逐漸形成,出現了諸如張衡《南都賦》、鄭玄《周禮·春官宗伯·女巫》等大量描寫三月上巳祓除的文獻。隨著上巳水邊祓禊習俗的普及,上巳節也逐漸成為社會上層貴族在水邊宴會賓客、縱酒歡會的節日。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已由祓除災氣的巫術儀式演變為曲水流觴、娛懷騁情的民俗節日,時間也由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固定為三月三日。上巳節在唐朝發展繁盛,唐代統治者對上巳節的重視表現在帝王與民同樂,詩文中不乏曲江賜宴群臣的記載描述。每年上巳,皇帝在曲江邊大宴群臣。《唐輦下歲時記》:“三月上巳有賜宴群臣,即在曲江,傾都人物,於江頭禊飲踏青。”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都參與到禊飲踏青的活動中,遊樂活動逐漸興盛起來。這時候上巳節的活動雖然還是在水邊進行,但是祓禊、男女相會、祭祀高禖的蹤跡已經很少,踏青游宴的習俗在統治者的推崇下得到了發展。

衰落

唐代後期國事動盪、戰亂頻發,曲江游宴逐漸遭到冷落,上巳節的發展失去了統治者的支持與穩定的生存環境。宋代隨著程朱理學的興起,上巳節失去了生存的文化環境,開始衰微。明清時期,人們對祭祀、祓除的認識逐漸深入,上巳節的習俗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上巳節漸漸淡出大眾視野。明代建立之初,朱元璋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上巳節攜大臣進行了踏青的活動,為上巳節踏青融入清明節奠定了基礎。

現狀

宋代以後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三節合而為一,後來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但是上巳節的很多風俗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得以保留和延續。壯族、侗族、仡(gē)佬族、白族、彝族、黎族、畲族、布依族等民族,仍會在“三月三”舉行異彩紛呈的節慶活動。“黎族三月三”是海南黎族祭祀祖先、祝福新生、歌頌愛情的吉祥節日;壯族三月三”稱為“歌圩(xū)節”,人們“以山歌傳情,繡球傳愛”,是壯族倚歌擇偶、尋求愛情的重要節日和社會活動;“畲(shē或yú)族三月三”既是畲族先民英雄的重要紀念日,也是畲族人民祈求生活幸福安康的隆重節慶。現在的“三月三”,已不像魏晉時期那樣為貴族或文人雅士專屬,而是走入村寨,與日常生活、情感訴求密切相連,並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節日別稱

女兒節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笄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雛祭”。因為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中國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這天,大人開始裝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著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中國的情人節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節日習俗

臨水祓禊

上巳節沐浴的活動發生在三月三日,此時正處在季節更替,陽氣緩緩上升而陰氣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人們容易患病。人們在祓禊時還會用香薰草藥沐浴,認為用香草藥沐浴可以祈求健康、祓除不祥。上巳節祓禊活動的存在滿足了人類祈求子嗣、祈求人類身體健康的願望。

男女聚會

上巳節外出祓禊遊玩的活動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見面的機會,男子和女子在水邊相會,互贈花草傳遞感情。周代仲春之月男女相會的活動是得到認可的,特別是未婚的男女青年在這天必定是要參與到會男女活動中的。會男女的節慶活動隨著儒家思想、理學的影響,發展到後來逐漸脫離了“陰陽相合”的目的,只留下踏青遊玩、嬉戲。現在少數民族仍盛行三月三的男女對歌擇偶活動,諸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上巳節男女相會

祭祀高禖

上巳節起初就是一種祭祀的節日,其中又以祭祀高禖為主要節慶內容。高禖(méi)被認為是掌管生育和生殖之神,皋通高,皋禖即高禖,又稱郊禖,因祭祀於郊外發生而得名。禖又作媒,最初的高禖是具有孕育狀的女性。古代的高禖祭祀就是男女相會進而合於野外而得子的活動,現在還有一些地方是通過祭祀的形式來祈求得子。比如南方少數民族與祭祀高禖習俗相似的拜花婆、花婆節,通過祭拜花婆來進行求偶、求育。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現存的高禖廟

曲水流觴

上巳節發展到魏晉時期,逐漸由祭祀性向娛樂性方向轉變。祓禊、祭祀高禖以及會男女作用逐漸減少,出現了曲水流觴、水濱宴飲等習俗活動。晉代以後,曲水流觴逐漸發展到民間,成為全民共享的民俗活動。後又由於以王羲之為主的文人士大夫在曲水流觴增加了飲酒作詩的內容,實際上將參與活動的群體縮小到士大夫文人階層,普通百姓難以參與其中。上巳節的習俗活動逐漸出現了層級概念,祓禊、曲水流觴由民間活動上升為文人士大夫的雅化活動。作為民俗主流群體的下層大眾難以參與到上巳節的雅化活動中,上層文人也很難將民俗活動傳承下去,因而上巳節民俗活動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宋代以後就很少有人記載,清代此俗逐漸消失,在宮廷中還留有在流杯亭舉行曲水流觴的活動。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曲水流觴圖

踏青遊春

相傳,上巳節是女媧補天創造萬物之日,也是五穀精靈小麥子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也有踏青祈福的習俗。人們在這一天會踏青登高,賞花賞景,祈求一年平安順遂,吉祥如意。唐代踏青游宴發展到最盛。皇室重視上巳節,在這天賜宴於曲江。全國百姓都出門踏青遊玩攜酒聚飲,慢慢變成娛樂性的習俗活動。此後的宋元明清時期踏青習俗一直在進行,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三月清明日,男婦掃墓,是日簪柳,游高梁橋,曰踏青。"踏青的活動已經融入清明節,此後也一直在清明前後進行。現在南方少數民族的郊外遊春、男女郊遊、娛樂聚會與上巳節的踏青游宴是相似的,將節日的娛樂性發展到極致。上巳節的習俗活動發展到後來的踏青游宴,完全沒有了祭祀性、巫術性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禮儀性、娛樂性的活動。

吃五彩蛋

上已節還有吃五彩蛋的習俗,人們在過節時先將雞蛋、鴨蛋或者鵝蛋煮熟,染上各種各樣的顏色,再將彩蛋和棗放到水中,讓其順流而下;人們在下游各守一處地方,蛋和棗漂到誰附近,誰就取食。古人將這種活動稱為“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棗”。古代中國,卵暗喻懷孕,棗諧音早,“浮素卵”和“浮絳棗”寄託著人們祈求婚姻美滿、早生貴子的美好願望。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五彩蛋

吃兩物

人們在三月三還會吃薺菜粥和蒿子粑。薺菜粥,三月三正值採食薺菜的時節。薺菜的諧音是“聚財”,人們根據民間傳說,在三月初三這一天祭祖的時候吃薺菜粥,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祈求財運。三月三吃蒿子粑的說法也流傳已久,據傳,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盪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被傷害。這樣人才能健康,不生病。因此在三月三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蒿子粑,祈求身體健康。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薺菜粥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蒿子粑

民族習俗

上巳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成了以祭祀求子、水邊遊樂、男女相聚、唱歌等為主的禮俗活動。雖然如今人們已鮮于過上巳節,但對於南方多個民族來說,“三月三”仍是本民族的傳統佳節。
民族習俗概覽
民族
別稱
習俗活動
壯族
歌圩節、窩埠坡、窩坡
唱歌圩、游花炮、打扁擔、打銅鼓、拋繡球、跳竹竿舞、踩高蹺、碰彩蛋、吃五彩糯米飯
黎族
孚念孚
上山狩獵、祭祀祖先、打粉槍、射箭比賽、男女吟歌對唱、跳竹竿舞
侗族
花炮節
搶花炮、唱侗戲、舞獅、鬥牛、斗馬、對歌、踩堂
布依族
祭地蠶、地蠶會
祭社神、山神、掃墓、祭祖、浪哨
畲族
烏飯節
吃烏米飯、對歌、趕舞場、民間傳統體育競技
瑤族
乾巴節
對歌、做五彩糯米飯、舂粑粑、跳銅鼓舞祈盼豐收
苗族
射花節、摔跤節
做五色飯、吹蘆笙、唱情歌、射花、摔跤
仡佬族
仡佬節
跳蘆笙舞、對歌、批蓖球蛋、盪鞦韆、祭祖、祭樹
仫(mù)佬族
小兒節
買“三牲”禮品祭拜婆王,有新生兒要向“婆王”報丁,並分紅蛋給各戶同享歡樂
其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也過形形色色的“三月三”節。台灣的高山族的“三月三”是“夜漁祭”,通過系列祭祀祈望捕魚年年豐收。朝鮮族則載三月三祭祀祖先,廣東省連南等地瑤族也在這天“打道篆”,祈求祖先保佑當年五穀豐登。彝族三月三祭神節,三天禁做農活,用豬供山神。還有水族、仫佬、毛南等少數民族也有做五色糯米飯和糯米糍粑,喜慶三月三節日的習俗。此外,許多南方民族都有在三月初三“扎蛇眼”的習俗。民間認為蛇的生活習性是“三月三,蛇出山”,因此,許多地方再頭年臘月打糍粑時,家家戶戶都打茶盤大的糍粑,浸泡缸中等到“三月三”時烤著吃,吃了以後,蛇就不會出來傷人,使村寨人一年中出入勞作,平安無事。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布依族三月三文化節

外國習俗

越南:準備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艾葉做的綠色糍粑、熟雞、煎魚、燒豬肉、糯米餅、芋頭餅、糖果、燒酒、果汁等,以及香、鞭炮、紙錢、紙衣服等祭祀用品掃墓祭祀。
日本:日本的三月三由中國的上巳節發展而來,稱為女兒節,別稱“雛祭節”或“桃花節“。有女孩子的家庭,這一天會擺上做工精湛造型華美的宮裝人偶、桃花、菱餅等,以祝福女兒健康成長並獲得幸福。江戶時代,女兒節在農曆三月三日舉行,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三月三日。在這天擺放人偶的習俗是受日本的”人偶“遊戲和中國上巳節習俗影響。平安時代,在貴族子女間盛行一種“人偶”的遊戲。最初僅僅是種玩具,與節日儀式毫無關係。受中國三月“上巳節”淨身去污的習俗影響,演變成如今上巳節擺放人偶的習俗。到日本後,將身上的污穢轉移到一種用紙製作的“人形”上,並放到河裡沖走,寓意是驅邪去污。到了江戶時代,“人偶”遊戲與“上巳節”的習俗相結合,不再將人偶放進河中,而是裝飾在家,便有了現在“女兒節”的雛形。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日本女兒節擺放的玩偶

傳承與保護

上巳節起源於簡狄“吞卵生商”,而商人實際上與古代東夷民族的關係極為密切。從東夷民族發展而來的上巳節,承載著濃厚的東方民族特性。隨著商王朝入主中原,其文化為華夏文化圈吸收融合,又經過歷代與周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上巳節。而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無數次戰爭、遷徙、聯姻、商貿往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別是魏晉至隋唐時期,隨著漢人南渡及對東南地區開發的不斷深入,中原文化沿南嶺走廊傳入瑤族、畲族、苗族等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上巳節逐漸融入各民族的生活,演變為今天各民族隆重而盛大的“三月三”。以上各民族的“三月三”節俗活動,既有婚戀乞子、祭祀祖先等共同的內涵與形式,又融入了各民族的特色。目前,黎族、壯族、報京、畲族、布依族“三月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各項民族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執行,慶祝“三月三”節日活動更為隆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三月三”歌圩成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各地文化部門紛紛在“三月三”組織“山歌比賽”“拋繡球”“搶花炮”等活動。在貴州省望謨縣,從2009年起,每年都大力舉辦中國·望謨“三月三”布依族文化節,集中展示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已經成為當地民族文化品牌。2011年6月,貴州省望謨縣布依族“三月三”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三月三”被列為廣西的法定民族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三月三”確定為廣西傳統節日並放假。經過多年發展,根據“政府主導、社會主辦、民眾主體、文化主流”的辦節原則,廣西對當地的壯族、漢族、苗族、瑤族、侗族等各民族“三月三”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在“三月三”進行祭掃祖墳、唱山歌、搶花炮、打銅鼓、拋繡球、打扁擔等節日活動並進行展演,“三月三”成為多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報京三月三

文化價值與影響

上巳節最初是祛邪求吉的節日,後演變成親近自然、貼近自然的節日。隨著時間流逝,雖然上巳節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著多彩紛呈的展現形式,但其節俗內容均寄託了人們企圖通過祭拜神明來表達心中的美好願望。
“三月三”從漢族最初的上巳節到現在各少數民族的各具特色的“三月三”,表現出明顯的信仰性和娛樂性,這也是自古以來傳統節日的兩個典型特徵。信仰性主要表現為對祖先的敬畏,對社神、山神的敬畏,對生命的渴望,對五穀豐登的祈盼,娛樂性則是融入了傳統的寒食、清明節日的一些習俗,增加了與節氣相關的休閒娛樂活動,各少數民族則更多地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與本民族的歷史、傳說和地域特徵相結合。祭祖、祭神、五色糯米飯、彩蛋、男女對歌等一系列節日習俗所反映出的各民族共同的信仰,是“三月三”這一節日存在的靈魂,也是自古以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趨同又不失多樣的重要見證。

相關作品

蘭亭集序

王羲之《蘭亭集序》就是寫的一次文人雅士從事禊的活動。“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在三月初三這天,王羲之與好友謝安等四十餘人,在蘭亭舉行修禊活動。《蘭亭序》中說:“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由此之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為後世文人所效仿。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到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
上巳節(三月三歌節)
蘭亭集序

論語記述

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繫。《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上之類”。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一個在暮春,一個在暮秋踏青辭青也隨之進入高潮。《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相關詩詞

有關上巳的詩句有據可查的有200餘首,此處只列明幾首。
上巳節相關詩詞
作品名稱
朝代
作者
詩句
鷓鴣天·上巳風光好放懷
辛棄疾
憶君猶未看花回。茂林映帶誰家竹,曲水流傳第幾杯。摛錦繡,寫玫瑰。長年富貴屬多才。要知此日生男好,曾有周公祓禊來。
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
杜甫
鬢毛垂領白,花蕊亞枝紅。欹倒衰年廢,招尋令節同。薄衣臨積水,吹面受和風。有喜留攀桂,無勞問轉蓬。
和滑州李尚書上巳憶江南禊事
劉禹錫
白馬津頭春日遲,沙州歸雁拂旌旗。柳營唯有軍中戲,不似江南三月時。
上巳有懷
高啟
江上琴書留滯久,水邊車馬祓除稀。

相關典故

紀念伏羲氏

上巳節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人們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後人為了紀念伏羲,每年上巳節的時候便都聚在一起舉辦活動。

紀念黃帝誕辰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15歲便通曉世事。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拜祭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大典。最先見諸史料,當推春秋時期。唐代以後,漸成規制,被後人傳承。

紀念真武大帝

農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誦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闡釋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慶祝蟠桃會

道教興起後認為農曆三月三為西王母蟠桃會之日,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