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是中國古代的上巳節(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魏以後改定為農曆三月初三)。詞作者是東晉庾闡,屬於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名稱】《三月三日》

作品原文

三月三日
心結湘川渚,目散沖霄外。
清泉吐翠流,淥醽漂素瀨。
悠想盻長川,輕瀾渺如帶。

作品鑑賞

《莊子·知北游》篇中說:“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焉。”《老子》第二十五章說“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在老莊的道家思想中,山水風景有崇高的地位。魏晉時期是個老莊盛行玄風大熾的年代,不少文人出入其間,研味玄理,寄意山水,留下了不少歌詠自然風光的詩篇,此是其中之一。
三月三日是中國古代的上巳節(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魏以後改定為農曆三月初三)。這是個“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導生,禽鳥逸豫,桑麻滋榮,纖條被綠,翠華含英”(張華《三月三日後園會詩》)的良辰吉日,人們往往要去水邊嬉遊,以祓除不祥。而文人雅士更要集會於環曲的水渠旁,流觴取飲,吟詩作文,相與為樂。通過悅山娛水流連光景,言志抒懷。庾闡的這篇《三月三日》,當是文人雅集的興會之作,不過,詩中所表現的,並不是曲水流觴的嬉樂場面,而是心與物游,澄懷觀道的玄學思味。
開首二句“心結湘川渚,目散沖霄外”,起筆即已不凡。“湘川渚”指文人們流觴取飲之地,當在今湖南一帶。詩人盤桓川渚,心縈流水,既而寄意無極,游心太玄,一個“散”字,頗點出了其中的神韻。作者不是寓目於景物之一點,而是放眼於雲天深處,及至整個宇宙寥廓,這決非一般的流連光景的情懷,而是表現作者俯仰天地、逍遙物外的神思。次二句綰寫三月三日的修禊之事。此令人想起書聖王羲之在《三日蘭亭詩序》中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裡雖寫會稽(今浙江紹興)蘭亭的雅集勝景,然與湘川之渚的文人興會場面當大致不差。但作者在此略去了一觴一詠的嬉樂景象,而是著意描繪三月三日的清泉流觴:“清泉吐翠流,淥醽漂素瀨。”淥醽(令):亦作醁醽、綠醽,酒名。泉水涌地而出,汩汩不絕,故曰“吐”,綠樹芳草映水成碧,則雲“翠”,二句極雅潔雋逸,修禊之趣已概見其中。然而,作者之意,並不止於曲水流觴的興會之樂,而是通過娛目騁懷,表達他對人生宇宙的哲理思味。“悠想盻長川,輕瀾渺如帶”流觴帶著詩人的思緒漂向了遠方,作者眺望長河,波光如鱗,一水如帶。使自己置身於一個更為廣闊的山河空間裡,詩人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升華。“悠想”二字傳出了箇中的訊息,正如此詩開頭所寫,作者抒發的乃是俯仰天地,逍遙物外的神思。所以,這裡的“悠想”,也不會是通常的吟賞風光的讚嘆,而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玄學思味。
作者在當時也是個玄言詩人。他在一首《遊仙詩》中寫道:“乘彼六氣渺茫,輜駕赤水昆陽。遙望至人玄堂,心與罔象俱忘。”詩人追求的是一種物我兩忘的逍遙之境,此很可用來說明當時詩人置身美景登臨遐想的旨歸。
不過這首詩同當時其他“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比較,可謂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了,全篇純以景勝,描寫雅潔,語言清新,特別是最後“輕瀾渺如帶”,雋逸傳神,似為後來謝脁名句“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所本。

作者簡介

庾闡,東晉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穎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安北長史庾輝之孫,庾東之子。好學,九歲能屬文。少隨舅孫氏過江。永昌(322-323年)中,為為西陽王太宰掾,累遷尚書郎。鹹和(326-334年)中,奔郗鑒為司空參軍,以功賜爵吉陽縣男,拜彭城內史,尋召為散騎侍郎,領大著作,出補零陵太守。後以疾征拜給事中,復領大著作。年五十四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