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臘鴨製作技藝

三明臘鴨製作技藝

三明臘鴨製作技藝,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林畲鎮(原林畲鄉)傳統技藝,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腊味在中國歷史悠久,臘制禽肉的技術隨著客家人南遷傳入閩西。自林畲風乾臘鴨製作技藝誕生以來,世代相傳。清流林畲臘鴨,亦稱板鴨,以其色澤誘人、肉厚質韌,口味香郁,肥而不膩在清流素有美譽。

2020年3月9日,三明臘鴨製作技藝(清流林畲)入選三明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明臘鴨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保護單位:清流縣林畲鄉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林畲,古稱林陽,位於清流縣東北部,素有清流“北大門”之稱。腊味在中國歷史悠久,臘制禽肉的技術隨著客家人南遷傳入閩西。自林畲風乾臘鴨製作技藝誕生以來,世代相傳,形成了一個村莊帶動一個村莊、互相學習製作臘鴨的風俗,風乾臘鴨早已成為林畲鎮的一張美食名片。
當代,林畲全鎮臘鴨作坊及經營戶有30多家,年產量1000隻以上作坊有20多家,主要分布在林畲、舒曹、孫坊等村落,特別是204省道沿線村落,因慕名緣起的市場需求,讓林畲臘鴨經營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

工藝特徵

林畲風乾臘鴨全部過程只能手工製作,不烘不烤,以冬季霜風風乾製成。具有肉質緊密,色澤金黃透亮,香韌骨脆,鹹淡適中,腊味濃香的特點。
在林畲,風乾臘鴨有多種烹飪方法,白切臘鴨可以品嘗到酥、香的口感,用煮臘鴨的湯底做成的“雪薯臘鴨湯”,雪薯的滑、糯加上臘鴨的香、鹹、勁道,讓每位品嘗過的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除此之外,冬筍炒臘鴨、臘鴨糯米飯都是臘鴨的經典做法。

工藝流程

一、選料:林畲風乾臘鴨製作選料要求嚴,必須是在田野溪流中放養的鴨子,一般採用胡鴨,林畲當地人也叫菜鴨,以吃稻穀為主,需要餵養百日,重量達4斤以上為佳;
二、宰殺:用開水褪毛開膛,去除內臟,沖洗乾淨內腔;
三、浸泡:進一步除盡血水;
四、瀝乾:吊起瀝乾水分,待瀝下的水滴稀少,鴨身基本無血色時即可;
五、擦鹽:鴨身擦鹽,其中大腿、胸部兩旁肌肉、頸部刀口和口腔內都要用鹽擦透,林畲風乾臘鴨調味只用食鹽,不用其它調味料;
六、醃製:醃製1天,使其入味;
七、定型:用事先準備好的三根竹片,兩根交叉,一根橫向將鴨身撐開,固定,使其在晾曬過程中不易變形;
八、風乾晾曬:霜風天氣自然風乾,不烘不烤,大約晾曬5—15天,當鴨脖子骨節已露時即可上市。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土鴨”上市量遠遠不能滿足加工的需求,林畲臘鴨多採取家庭作坊式加工經營,只有春節前後的幾個月才是生產銷售旺季,這就造成了“林畲板鴨”平時少人問津,旺季又供不應求的狀況。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製作工藝和對原料鴨的特殊要求,限制其大規模生產。加上口味缺少變化,未注重包裝,因此林畲臘鴨的銷售主要局限於清流縣及鄰近區域。
保護措施
三明臘鴨製作技藝(清流林畲)項目保護單位為:清流縣林畲鄉文化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經濟影響
隨著林畲臘鴨知名度的提高,林畲鄉因勢利導幫助農民將臘鴨這個傳統產業做大做強,現已成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同時,臘鴨產業還帶動了肉鴨養殖產業的發展,全鄉養殖肉鴨戶達20多戶,年可增收50多萬元。
產品展示
2023年1月13日,全閩樂購——第三屆“中國綠都 樂購三明”直播節暨首屆網路主播大賽決賽在三明市城發廣場舉行。清流展館現場,清流板鴨、九龍湖小魚乾、客家黃酒山梨紅等產品琳琅滿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