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說,上屍名“踞”,中屍名"躓",下屍名"蹻"。
《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紀命符》稱:"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拜。每到
六甲窮日,輒上天白
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過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效,乃成仙。"由此看來,道教的
三屍神要比佛教的
俱生神更為惡劣。俱生神附於人體,有功記功,有過記過,還算公允。三屍神不然,它是專門"道人罪過的饒舌者。為什麼?因為它巴不得人們早死。人一死,它就卸掉監視人的差使,自由自在地
到處游逛,去享受人們的祭拜了。它的匯報也很頻繁,"每到六甲窮日"便上天,兩個月一次,一去就說壞話。人們對此感到莫大的威脅與恐懼,夢想成仙的人更把它當作第一道障礙。
因為,儘管一股勁地積善、煉功、服藥,也經不起三屍神頻頻上天去告狀,在上天那裡沒有好印象,怎么能成仙呢?不僅如此,《
酉陽雜俎》前集還說,三屍神"一居人頭中,令人多思欲,好車馬";"一居人腹,令人好飲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殺"。按照此說,它又是人們做壞事的教唆者。《歷代神仙通鑑》卷八說:"三屍者,一名青姑,
主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皺,
口臭齒落;二曰白姑,主伐五臟,令人心耗氣少,
健忘荒悶;三曰血姑,主伐
胃管,令人腹腔煩脹,骨枯肉焦。"按照此說,它還是人們身心致病的根源。
總而言之,三屍神是兼管監視、告密、教唆、破壞等種種惡行的駐身神。
傳說
另一位宋代學者
張君房經過仔細勘別,對陶弘景的發現進行了補充。他指出,三屍事實上是被駐派人體的監察神。這三位身份別名叫彭踞、彭躓和彭蹻。每到庚申日那天,三屍就會趁宿主熟睡時暫離人體,進入冥界將他們宿主當月所作的事情一一稟報,而冥界則根據這些記錄對人類的安危做出裁定。
這一秘密的破解讓張君房激動不已。他開始嘗試每當庚申日到來,就終日打坐誦經,而絕不入睡。張君房相信,這樣一來,寄生在自己體內的三屍就無法離開自己,回報冥界,而自己的作為也不會被記錄在案。這最終將導致自己的名字從
司命神的死籍上消去。與此同時,為了避免自己的怪異舉動引起體內三屍的懷疑,他按照
郭璞的指導,依靠服食以鳴條茯苓為主的藥物,來迷惑三屍。
三十年里,
張君房從未在庚申日之內睡去。終於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白日飛升,消失了蹤影。
不久之後的一個夜晚,張君房的一位弟子突然在夢境裡見到了自己的師父。張君房告訴他,由於在迷惑三屍方面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自己被派駐到他體內,充當那個名叫彭蹻的醜陋監督者。
道教中
道教概述
在道教的信仰中,“三屍”代表人體內部的三種“惡欲”,即奢欲、食慾和性慾......三屍,其原型是三種蟲子。
道書《夢三屍說》曰:“人身中有
三屍蟲。”具體包括上屍三蟲,中屍三蟲,下屍三蟲,所以稱為“
三屍九蟲”。
首先是要斬除執念,如善惡/勝負/貪慾/女色等,
佛家稱之為"破執".
“三屍”又稱“三蟲”,其概念源於漢代
緯書。《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一年也;過小者,奪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
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屍”為成仙之要。一方面給“三屍”取名並描述其各種罪行;另一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屍”的方法。
道教的典籍記載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已引《易內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三屍”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屍集》一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屍”為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屍”及守
庚申,《
雲笈七籤》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
太上三屍中經》云:“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
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
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於,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四時八節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
“上屍”名彭踞,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躓,在人腹中,伐人五藏,
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蹻,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涌)動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櫃服氣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消滅的方法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屍”的方法,除以辟穀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
守庚申。現在也有很多網站媒體在宣傳辟穀,如
網易新聞《辟穀:不吃也是養生》、龍騰辟穀論壇《辟穀的好處》等……《三屍中經》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振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神仙守庚申法》云:“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
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守庚申以除“三屍”,在唐宋十分流行。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卷二云:“庚申日,伏屍言人過,
本命日,天曹計人行。三屍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
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伏。”宋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云:“凡學道者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號強項,亦作
罵屍蟲文。”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
程紫霄持反對態度,笑曰:“三屍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爾!”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屍”和守庚申外,著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
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並附圖說明該“九蟲”所能導致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
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將“
三屍九蟲”為類似
蛔蟲等九蟲”,具有進步意義。
又:三屍,也是 道教認為的人的三種妄念:痴,貪,嗔。
三屍化鬼
《
雲笈七籤》卷八十一曰:“(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又《太上三屍中經》曰:“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於地,唯三屍遊走,名之曰鬼。”
通俗地說,就是:人死後,
三魂升天,
七魄入地,唯有三屍游離出來,稱之為鬼。因此,鬼並不是民間訛傳的死人靈魂,也沒有民間傳說的“鬼”世界的
孟婆湯、輪迴、地獄等。
“鬼”侵害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突然附人身體,表現出死者生前的種種言談舉止,與被附者思維不相關聯,稱為撞客。這種情況一般在講完該講的事情之後自行離體,被附人恢復正常;另一種是由於行路特別是夜行,撞到“鬼”,之後表現為精神恍惚、急病、高燒、
扁平疣單一或多種症狀。其特點是發病突然,不藉口開話,如用醫療手段治療可以緩解,其後一般轉為慢性病症,現代醫療手段不能根治。道教對此有特定方法治療,如退三屍符咒,使之當時離體,次日痊癒,不再復發。
至於各類文學讀物常記載的所謂“鬼魂附體”導致人出現“
特異功能”,或記起所謂“前世”,或妄稱神仙菩薩附體,或稱
冤親債主來纏等各種狀況,這實際是妖邪附體(具體原理見
中文百科:妖邪),與“鬼”是不同概念,妖邪是有智慧的,且性狡詐,常冒充鬼侵害人,若不能明辨,常出現誤診誤治(民間傳說的鑊身鬼、針口鬼、食吐鬼等36種鬼,就是妖邪幻化出的假象)。最典型的情況就是,用一些方法“送走”後,過段時間又復發,始終不能斷根情況,則是妖邪冒充“鬼”,這就需消除妖邪,方能根治而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