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瓷

三彩瓷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乾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 "素三彩"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彩瓷
  • 年代:唐代
此品種創燒始見於明代成化朝。但是它與成化鬥彩一佯,不但不見乾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素三彩的燒制當以明代成化製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和嘉靖、萬曆色地重疊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還發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塗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覆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
明請素三彩的區別在於:明代三彩瓷高溫燒胎前,在需畫紋飾的地方暗刻紋飾並不塗釉,其餘地塗釉後高溫燒出白瓷,在無釉的地方彩繪紋飾,低溫第二次燒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紋,全器罩白釉後高溫燒成,彩繪紋飾後低溫再燒。此外,康熙時還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溫燒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紋)上塗低溫並回彩,再低溫燒,因為是以低溫釉為地,白釉極薄,牙黃色,沒有高溫釉肥潤似玉的效果。另外,和五彩鬥彩一樣,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豐富得多,出現釉上藍、水綠、淡黃等色,色彩多但紋飾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紋飾繁密,亦布局合理得當,邊飾講究,繪畫精細,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別。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較多,以後各朝少有燒造,清末民國多有仿製,終無法與真品相媲美。與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紅顏,但工藝講究,色彩搭配沉靜雅素,既不失富麗之態,又更顯成熟穩重之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