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從1992年國家文物局成立了“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1994年3月以後,按照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的要求,又成立了由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文物研究所組成的“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規劃組”,負責制定三峽工程淹沒區和移民遷建區的文物保護規劃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 遺址名稱: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 遺址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六朝
  • 發掘單位: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基本信息,遺址內涵,發掘意義,

基本信息

遺址名稱:三峽工程淹沒區考古調查
遺址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六朝
發掘單位:國家文物局“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遺址內涵

從1993年11月開始,國家文物局組織和後來委託三峽工程文物保護規劃組組織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全面細緻的文物調查、試掘。到1996年5月文物部門摸清了三峽工程庫區的文物家底,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全部22個縣的文物保護規劃報告。通過制訂庫區文物保護規劃工作進行的有關調查已在庫區範圍內發現確認地下文物點計829處,確定地面(含水下)文物點453處,文物點總計為1282處。其中通過調查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新發現地下文物點300多處。
三峽庫區發現距今10萬年以來的礫石砍砸器為代表,屬中國南方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50餘處,距今8000~40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近百處,確定了老官廟下層-魏家梁子-哨棚嘴文化為代表的發展系列,此外還發現了多處從距今4000年起到秦代的巴人遺址和墓葬以及兩周以來的楚文化遺存,加上漢至六朝的460餘處古遺址與古墓葬,構成了一條漫長連續的文化走廊。

發掘意義

三峽工程淹沒區的文物考古調查,是我國文物考古史上一次大的會戰,其投入力量之多、參與部門之全、工作規模之大、調查涉及範圍之廣、投入技術力量之雄厚可以說都是史無前例的。三峽工程淹沒區的文物考古調查和試掘工作,標誌著以往考古工作相對較少的三峽地區的考古研究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預示著伴隨三峽工程的建設三峽地區考古工作的黃金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