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都城

三國都城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擊破袁紹以後營建鄴城,曹丕於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在東漢洛陽城基礎上修建洛陽城。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遷都建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國都城
  • 外文名:Capital of Three countries
曹魏洛陽城,曹魏鄴城,孫 吳 武 昌 城,孫 吳 建 業 城,蜀國漢中城,

曹魏洛陽城

曹魏洛陽城在今洛陽市東15公里處,由曹丕於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在東漢洛陽城基礎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幾處曲折,保存狀況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毀,西城垣殘長4290、寬約20米,北垣全長3700,寬約25-30米,東垣殘長3895,寬約14米。南垣長度以東西垣的間距計算約2460米,城垣周長約14345米。
西、北、東垣總計城門12座,其中西垣3座。從南到北依次為廣陽門、西明門、閭闔門;北垣二座,從西至東依次為大夏門、廣莫門;東垣3座。從北至南依次為建春門,東陽門、清明門;據文獻記載,南垣應有4門,自東至西依次為開陽門、平昌門、宣陽門、津陽門。
城西北隅仿鄴城三台建金庸城,為軍事防禦設施。洛陽城仿鄴城的設計,將宮城集中於城內中部以北,將官署、居民區置於城區南部。城南設立國學、明堂、靈台、此靈台為東漢時所建,魏晉沿用,漢晉靈台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蹟,距今已有1900多年。

曹魏鄴城

鄴本有二城。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里,南北五里,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 昔日鄴城銅雀台
銅雀、金虎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三台村迤東一帶。南城興建於東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較北城大,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  曹丕代漢建魏後定都洛陽,魏以洛陽為京師,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足見鄴之重要。

孫 吳 武 昌 城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孫權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縣以東一帶。俗稱吳王城。城略作方形,邊長0.75公里,南壁和東壁的南段保存較好,城基寬十餘米,殘存最高處達4米。城內北部原似建有子城,為孫吳武昌宮所在。城西有郭城遺蹟。再西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發現有古代冶鐵遺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瀾湖,東南隅有鳳凰台高地,形勢險要,又有良港、鐵冶,是控制長江中游的一個軍事重鎮。

孫 吳 建 業 城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遷都建業,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實錄》卷2)。孫吳建業城址現已消失。

蜀國漢中城

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