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是現代許抗生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許抗生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全書分三篇,分別講述了三國兩晉時期的玄學、佛教和道教思想。作者認為魏晉時期,學術界打破了僵死沉悶的儒家經學一統天下的局面,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解放”,致使沉睡了幾百年的許多學派與思想又相繼活躍起來。.首先興起的是漢末魏初的名法之學,然後是魏晉時期的老莊玄學。從西晉末至東晉時代,在玄學思潮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佛教玄學與道教哲學。除此之外,還有儒學、墨學、縱橫學、兵學等。但影響較大的還是玄學與佛、道兩教的思想。本書的目的就在於探討三國兩晉時期思想發展的基本線索,揭示玄、佛、道三者思想的聯繫,從而從整體上來把握這一時期整個思想發展的脈胳。
關於玄學思想,作者認為魏晉玄學不是重複先秦的老莊哲學和《周易》哲學,而是具有如—F特徵:一、以三玄為重要研究對象。除張湛的《列子》注外,大都是發揮《老諍、《莊》、《周易》三玄思想的。二、以辯論“有無”問題為中心課題。直接繼承了老莊哲學的“有無”之辯,把“有無”問題當作自己哲學討論的中心問題。三、以討論宇宙的本體之學為其哲學的基本特徵。先秦的老莊哲學主要討論的是宇宙生成論,而魏晉玄學則主要討論的是宇宙本體論(即指天地之物的體用關係問題)而很少講到生成問題。四、以討論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為其哲學的根本目的。作者認為,玄學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與思想演變的歷史根源。它是魏朝政治衰落的表現,是適應著政治形勢變化以維護其統治需要的產物,也是在漢代經學墮壞的基礎上,為了彌補儒學以維繫封建名教的產物。在思想淵源上,它是由兩漢以來道家思想(黃老學)和漢末魏初清議與清談思想演變而來的,魏晉玄學產生後,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正始玄學,亦稱正始之音,屬玄學的產生或開創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與王弼;第二階段為魏晉之際印阮籍、嵇康的竹林玄學;第三階段為西晉元康年間的郭象玄學;第四階段為東晉玄學。
關於佛教思想。作者認為佛教之所以能在兩晉時期興盛,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原因以及思想條件。這一時期,戰亂動盪,人民流離失所、凍餒、饑饉。這種無情的世界給宗教的滋生提供了最好的土壤。統治階級要求宗教“教導”勞動人民“順從與忍耐”,受苦受難的人民則希望能在宗教里得到自我精神的安慰。至於思想原因,則是佛教哲學與魏晉玄學的合流-;佛教薴們在盛極一時的玄學思潮影響下用玄學的思想來解釋
佛教的般若空學,從而使大乘空宗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在佛教玄學化時期,義學僧徒們與玄學名士們有許多相通之處,表現在:當時佛教所討論的哲學問題,基本上就是玄學所討論的哲學問題;佛教哲學對本體論的回答,有的也是援用或發揮了玄學的回答;佛教哲學的認識方法,同樣也採用了玄學的“得兔忘蹄,得魚忘筌”的方法,即所謂“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思想;當時佛教名僧們的風度儀表舉止等,亦模仿了玄談名士,具有名士風度,使得名僧與名士合二為一。佛玄結合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前後經過了三個階段,即般若學玄學化時期,三論學與玄學結合時期和涅盤學與玄學結合時期。
關於道教時期,作者認為在兩;晉時期道教始盛,在上層社會的統治階級及下層的民間中都得到了新的發展。上層社會中出現了以葛洪為代表的貴族派道教思想,下層社會則發生了繼張角領導的太平道起義之後的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農民起義。至於兩晉時期道教之所以能得到新的發展,同樣由於兩晉時代是一個動盪、戰亂、分裂,割據的社會,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貧困往往使人們到宗教上去尋找精神寄託,同時宗教的存在也起到一定的穩定社會的作用。
出版信息
齊魯書社1991年12月出版,28.6萬字,責任編輯:嚴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