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200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200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南宋·陳言撰著,成書於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簡稱《三因方》。該書18卷,分為180門,收方1050餘首。書中首論脈診、習醫步驟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為據載列臨床各科病證的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2007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成書於1174年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宋代醫家陳言(字無擇,號鶴溪道人)所著。此書繼承、發展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的病因學理論,創立了病因分類的“三因學說”。並以病因為綱,脈、病、證、治為目建立了中醫病因辨證...
四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具有降逆化痰,行氣解郁之功效。主治痰涎結聚,七情氣鬱。症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舌苔白滑,脈弦緩或弦滑。臨床常用於治療食道痙攣、慢性喉炎、梅核氣、呼吸道炎症、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胃...
三因方 《三因方》是陳言創作的書籍。內容簡介 三因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簡稱,亦稱《三因極一病源論粹》。宋代陳言著。十八卷。成於淳熙元年(1174年)。本書歸納病因為內、外、不內外三因,並據此以論述內、外、婦、兒各科疾病,從因辨證,詳列主治,選集方劑。
三五七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七。具有祛風散寒,補腎通絡之功效。主治素體肝腎不足,外感風寒,惡寒,頭痛,眩暈,口眼喝斜,耳聾,以及腦風頭痛。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感寒頭眩,惡寒,口眼喎斜,耳聾。②《增補內經拾遺》:腦風頭痛。組成 大附子三兩(炮,去皮臍),山茱萸五...
紅龍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具有開關竅之功效。主治中風。組成 硃砂(別研)、五靈脂各兩半(45g),茯神(去心中木)、萆粟各一兩(30g),全蠍半兩(15g),腦、麝(別研)各一錢(1.5g)。用法用量 1、古代用量: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2、現代用量:1次6g,酒調,或煎...
五加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具有祛風濕,通經脈,強筋骨之功效。主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組成 五加皮十兩(300g),丹參八兩(240g),石斛(酒浸)六兩(180g),杜仲(酒浸,炒絲斷)、附子(...
甘草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主治大風。組成 甘草、滑石各半兩,山豆根(生)一兩,大黃(生)一分。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一錢,蜜熟水調下,日二服。次服解毒丸。主治 大風。附方 名稱:甘草散 組成:甘草,滑石各半兩,山豆根一兩(生),大黃一分(生)用法:上為末,每服一...
神應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七。具有《古今醫統大全》引《醫學集成》:散氣開郁之功效。主治諸疝,心腹絞痛不可忍。組成 玄胡索、胡椒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酒半盞,水半盞,煎七分,食前溫服。功用 《古今醫統大全》引《醫學集成》:散氣開郁。主治 諸疝,心腹...
清肺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主治肺實熱,肺壅,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咳嗽,咽中塞如嘔狀,短氣客熱,或唾膿血。組成 薏苡仁、防己、杏仁、冬瓜子仁各三分,雞子白皮一分。用法用量 上銼為散。每服四錢,先以葦葉(切)半握,水二盞,煎盞半,入藥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主...
參香散,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具有常服補精血,調心氣,進飲食,安神守中之功效。主治心氣不寧,諸虛百損,肢體沉重,情思不樂,夜多異夢,盜汗失精,恐怖煩悸,喜怒無時,口乾咽燥,渴欲飲水,飲食減少,肌肉瘦瘁,漸成勞瘵。組成 人參、黃芪、白茯苓、白朮、山藥、蓮肉(去心)各一兩...
大附丸,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主治元氣虛壅上攻,偏正頭痛不可忍者。組成 大附子(炮,去皮臍)一枚。用法用量 上為末,蔥汁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茶清送下。主治 元氣虛壅上攻,偏正頭痛不可忍者。重要文獻摘要 《世醫得效方》:“大附丸,治元氣虛壅上攻,偏正...
神秘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具有潤肺,疏利壅塞,補肺益氣之功效。主治上氣,不得臥。肺氣虛敗,壅塞喘息。組成 橘皮、桔梗、紫蘇、人參、五味子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食後服。功用 潤肺,疏利壅塞,補肺益氣。主治 上氣,不得臥。肺氣虛敗...
胡椒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主治霍亂吐利。組成 胡椒七粒,綠豆三七粒。用法用量 上為末。煎木瓜湯調下。主治 霍亂吐利。附方 名稱:胡椒湯 組成:雞屎白半合(微炒)、胡椒、高良姜(銼)、桂、木瓜(乾者)、麥門冬(去心,焙)用法: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
曲術丸,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來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組成 神曲(炒)90克 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曬乾,炒)45克 陳皮30克 用法 上藥為末,用生薑汁別煮神曲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薑湯送下,不以時服。主治 宿食、停飲,脘痛吞酸,嘈雜噯腐,口吐清水。
附子八物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具有溫陽益氣除濕活血之功效。主治風寒濕痹,四肢關節痛不可忍,瘡瘍陽氣脫陷,畏寒吐瀉,四肢厥逆。歌訣 附子八物人參草,苓術薑桂與白芍;寒濕滯留肢體痛,溫陽除濕此方療。組成 附子、乾薑、芍藥、茯苓、人參、甘草、桂心...
靜順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主治辰戌之歲,病身熱頭痛,嘔吐,氣鬱中滿,瞀悶少氣,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瘡瘍,發為癰疽。組成 白茯苓、木瓜乾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牛膝(酒浸)各三分,防風(去叉),訶子(炮,去核),甘草(炙),乾薑(炮)各半兩。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
麻黃左經湯是一種中藥湯劑。來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組成 麻黃(去節) 乾葛 細辛 白朮(切,米泔浸) 茯苓 防己 桂心(不見火) 羌活 防風 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主治 腳氣,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手足攣痹...
人參養榮湯主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色枯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澀等。方 名:人參養榮湯(理血之劑)【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分類】補益劑-氣血雙補 總 結:養榮 編 號:005 主 治:1.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
瀉膽湯是一味中藥,來源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它由半夏90克(湯洗去滑) 生地黃150克 酸棗仁75克 黃芩30克 遠志(去心,薑汁合炒) 茯苓各60克 甘草(炙)30克組成。主治膽實熱,反灑灑惡寒,腹中氣滿,脅下硬,口苦,咽乾,頭痛,不欲食。【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組成】半夏90克(...
加味敗毒散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主治三陽經腳氣流注,腳踝上焮熱赤腫,寒熱如瘧,自汗惡風,或無汗惡寒的一種藥散。組成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麩炒,去瓤)桔梗 甘草(炙) 人參 茯苓 川芎 大黃(蒸) 蒼朮(米泔浸)各等分 用法 上銼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3片,薄荷少許,煎...
[來源] 《傷寒論(第301條):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異名】附子細辛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四)。【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麻黃(去節)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方論】方中,麻黃髮汗解表,...
蛤蚧散是一道中藥藥方,處方來源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製法一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組成】蛤蚧1對(炙) 成煉鐘乳 款冬花 肉桂 白礬(飛過,別研) 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次1.5克,用蘆管吸之。如覺咽乾,即子空腹時用米飲調下。【功用】溫肺化痰,...
升麻柴胡湯主要由柴胡、升麻、芍藥、梔子、木通、黃芩、大青、杏仁(去皮、尖)、石膏(煅)組成。具有清熱瀉火特效。來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組成 柴胡、升麻、芍藥、梔子、木通各30克 黃芩、大青、杏仁(去皮、尖)各22.5克,石膏(煅)60克 用法 上銼為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加姜5片,煎至...
益志湯是藥名,主治右腎虛寒,小便頻數,遺精白濁,腰脅引痛,咳嗽短氣,四肢煩疼,耳嗚面黑,骨蒸潮熱,頭暈目眩者,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組成】鹿茸(酥塗炙,去毛) 巴戟(去心) 熟乾地黃(酒浸) 枸杞子 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附子(去皮、臍,炮) 桂心(不焙) 山茱萸 白芍藥 防風(去叉...
麥門冬煎 麥門冬煎是藥名,主治消渴,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組成】麥門冬(去心) 人參 黃耆各60克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藥 桂心各45克 黑豆105克(煮,去皮,別研)【用法】上藥研末,地黃自然汁500毫升,牛乳300毫升,熬為膏,丸如梧桐子。大麥煮飲送下50丸。
三棱煎是一種藥物,主要適用於婦人血症、血瘕、食積、痰滯,每服30~40丸,醋湯送下。三棱煎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八.【組成】三棱 蓬術各120克 青皮 半夏(湯洗七次) 麥櫱各90克 【用治】上藥用好醋1.2升煮乾,焙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醋湯送下;治痰積,用薑湯...
腎中寒證 腎中寒證,證名。腎為寒邪所傷而致的病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謂寒邪,“腎中之,多使攣急疼痛、昏不知人。”“腎中寒之狀,色黑,氣弱,吸吸少氣,耳聾、腰痛,膝下清,拘攣而疼,昏不知人。”治宜溫腎散寒,選用不換金正氣散、附子五積散、姜附湯;附子理中湯。
又附方:(1)河間訶子散:訶子 木香 甘草 黃連 為末,每服二錢,用白朮芍藥湯調下.治 瀉久腹痛漸已,瀉下漸少,以此止之.如不止,加厚朴,竭其餘邪.煎服法:右末,空心服.訶子散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組成】訶子(炮,去核) 甘草(炙) 厚朴(姜制,炒) 乾薑(炮) 草果(去皮) 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