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近的十幾年中,中國社會掀起一股繼承、學習、弘揚、創作傳統詩詞的熱潮,全國各地出版單位紛紛推出相應的出版物,為這股熱潮推波助瀾。本書的編著者順應這種形勢,利用幾年時間,選編、解讀與品評傳統詩詞的經典作品,推出這本《三千年選解三百首——中國傳統詩詞摘珍解妙》,意在為學習、創作傳統詩詞的讀者和作者提供一個選編本,選編並解讀品評從先秦的《詩經》到清代末年三千多年間二百多位著名詩人的三百多篇經典作品,滿足讀者與作者閱讀、欣賞、學習、借鑑、創作中國傳統詩詞的需要。
收在這個選編本中的經典作品,涵蓋了從《詩經》開始至清代末年三千多年間有影響力的221位詩人(包括《詩經》與《樂府》以及唐代以後14名無名氏作者)的308篇作品(同時在品評文字中還涉及神秀、鄭谷、白居易、張籍、李白、陸游、唐婉、趙孟頫、黃任9位詩人的10首作品)。讀者在閱讀作者原詩的同時,還可欣賞品味編著者用現代詩的形式寫的詩意點化與解讀文字,便於讀者深入理解這些著名詩人的代表作中的取材、構思、價值取向、藝術手法、美學意蘊、語言風格及深遠影響,在沉浸於作品營造的藝術氛圍的同時體會並理解這些經典作品獨有的魅力,在閱讀欣賞中提升自己的藝術鑑賞力。對於有志學習、創作傳統詩詞的人以及國小、中學、大學的學生,本書也有極強的借鑑與指導作用。
本書的編著者在選編這些作品時,基於以下原則:一是作者都是所處朝代的著名詩人、政治家、軍事家,其作品都是影響深遠並廣泛流傳的經典作品(即作者的代表作);二是入選的作品在語言風格上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與感染力(絕大部分作品閱讀原文即可讀得懂);三是作者在取材與價值取向上(如關注民生、同情底層勞動人民、反映時代真實面貌等)有很強的指向性與現實主義意義,對於今天的讀者有很積極的教育意義;四是作者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獨特的功力,易於今天的詩人們借鑑汲取;五是盡力將各個朝代的代表性詩人的代表性作品收進來,按歷史發展進程排序,便於讀者從中讀出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歷史傳承脈絡。本書以作品論,先秦時期選了8首;兩漢時期選了6首;魏晉南北朝時期選了10首;隋代選了2首;唐代選了108首;五代時期選了3首;宋代(含遼與金)選了71首;元代選了15首;明代選了27首;清代選了58首。以中國傳統詩詞的發展趨勢而論,唐代、宋代、清代正是其強盛期,合計選了237首,占全書所選作品總數的77%,反映了中國傳統詩詞發展的大趨勢。在入選作品的作者中,還有歷史上的5位皇帝(劉邦、李世民、武則天、趙匡胤、朱元璋)和19位女詩人以及十幾位民族英雄,另有一些少數民族詩人的作品入選。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如李鴻章)的作品,因為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風雲及其認識,也選編進書中加以解讀。對於一些雖然藝術價值很高,但價值取向上有偏差的作品,在肯定其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對其價值取向的偏差做了說明。
本書的解讀部分,因為編著者自身是詩人,既寫傳統詩又寫現代詩,基於此,在傳統詩與現代詩之間搭建一座溝通橋樑的想法就變得可行了,其特點是:用現代詩的表現手法,重點解讀古代詩人作品的取材、構思、價值取向、藝術手法和語言風格的成功之處,對其詩作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到的藝術表現力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加以獨到的點評與分析,讀者藉助閱讀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理解作品的絕妙之處。
本書的品評部分,因為選讀的絕大部分經典作品語言形象、流暢、親切、活潑、明朗,一般不需做過多的注釋,只對詩作者的身世做些簡略介紹,對作者所處時代的一些特殊詞語做簡略的解釋,著重指明作品的藝術特色和價值取向及深遠影響。為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閱讀欣賞需要,編著者還對作品中的一些生僻字、詞加注了漢語拼音,並標註出同音的漢字。
圖書目錄
▲ 序言
▲ 先秦時期(約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206年)作品選解
○解讀《詩經·關雎》 / 003
○解讀《詩經·蒹葭》 / 005
○解讀《詩經·采葛》 / 006
○解讀《詩經·野有蔓草》 / 007
○解讀《詩經·木瓜》 / 008
○解讀《詩經·桃夭》 / 009
○解讀屈原《離騷》 / 010
○解讀荊軻《易水歌》 / 012
▲ 兩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作品選解
○解讀劉邦《大風歌》 / 015
○解讀劉細君《悲秋歌》 / 016
○解讀卓文君《白頭吟》 / 017
○解讀漢樂府《上邪》 / 018
○解讀漢樂府《長歌行》 / 019
○解讀《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 020
▲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1年)作品選解
○解讀曹操《短歌行》《觀滄海》 / 023
○解讀曹植《煮豆詩》 / 025
○解讀吳隱之《酌貪泉詩》 / 026
○解讀陶淵明《飲酒》 / 027
○解讀謝靈運《登池上樓》 / 028
○解讀陸凱《贈范曄》 / 030
○解讀庾信《重別周尚書》 / 031
○解讀《敕勒歌》 / 032
○解讀《木蘭辭》 / 033
▲ 隋代(581年—618年)作品選解
○解讀薛道衡《人日思歸》 / 037
○解讀蘇蟬翼《因故人歸作》 / 038
▲ 唐代(618年—907年)作品選解
○解讀李世民《贈蕭瑀》 / 041
○解讀武則天《如意娘》 / 042
○解讀惠能《偈語》 / 043
○解讀駱賓王《詠鵝》 / 044
○解讀駱賓王《易水送人》 / 045
○解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046
○解讀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047
○解讀沈佺期《古意》 / 049
○解讀賀知章《詠柳》《回鄉偶書》 / 050
○解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 051
○解讀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 053
○解讀陳子昂《度荊門望楚》 / 054
○解讀張九齡《望月懷遠》 / 055
○解讀張九齡《江南有丹橘》 / 056
○解讀王之渙《登鸛雀樓》 / 057
○解讀王之渙《涼州詞》 / 058
○解讀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與諸子登峴山》/ 059
○解讀孟浩然《春眠》 / 061
○解讀王灣《次北固山下》 / 062
○解讀王翰《涼州詞》 / 063
○解讀崔顥《黃鶴樓》 / 064
○解讀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 066
○解讀王昌齡《出塞》 / 067
○解讀王維《渭城曲》 / 068
○解讀王維《山居秋暝》 / 069
○解讀王維《紅豆》 / 070
○解讀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071
○解讀王維《使至塞上》 / 072
○解讀王維《終南別業》 / 073
○解讀王維《觀獵》 / 074
○解讀李白《將進酒》 / 075
○解讀李白《望廬山瀑布》 / 077
○解讀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078
○解讀李白《靜夜思》 / 079
○解讀李白《月下獨酌》 / 080
○解讀李白《獨坐敬亭山》 / 081
○解讀李白《秋浦歌》 / 082
○解讀李白《早發白帝城》 / 083
○解讀高適《塞上聽吹笛》《別董大》 / 084
○解讀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085
○解讀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 086
○解讀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087
○解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088
○解讀杜甫《望岳》 / 090
○解讀杜甫《春望》 / 091
○解讀杜甫《登高》 / 092
○解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093
○解讀杜甫《月夜憶舍弟》 / 094
○解讀杜甫《春夜喜雨》 / 095
○解讀張繼《楓橋夜泊》 / 096
○解讀戴叔倫《次下牢韻》 / 097
○解讀韋應物《滁州西澗》 / 098
○解讀司空曙《江村即事》 / 099
○解讀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 / 100
○解讀李益《江南曲》 / 101
○解讀孟郊《遊子吟》 / 102
○解讀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103
○解讀劉禹錫《烏衣巷》 / 104
○解讀劉禹錫《竹枝詞》 / 105
○解讀劉禹錫《秋詞》 / 106
○解讀劉禹錫《蜀先主廟》 / 107
○解讀李紳《憫農》二首 / 109
○解讀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 110
○解讀白居易《琵琶行》 / 111
○解讀白居易《長恨歌》 / 113
○解讀柳宗元《江雪》 / 115
○解讀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 116
○解讀元稹《遣悲懷》 / 117
○解讀賈島《劍客》 / 118
○解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 119
○解讀李賀《南園》 / 120
○解讀王建《新嫁娘詞》 / 121
○解讀崔護《題都城南莊》 / 122
○解讀朱慶餘《閨意上張水部》 / 123
○解讀杜牧《赤壁》 / 124
○解讀杜牧《山行》 / 125
○解讀杜牧《泊秦淮》 / 126
○解讀杜牧《贈別》 / 127
○解讀杜牧《清明》 / 128
○解讀許渾《鹹陽城東樓》 / 129
○解讀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 / 130
○解讀徐凝《憶揚州》 / 131
○解讀溫庭筠《商山早行》 / 132
○解讀李商隱《錦瑟》 / 133
○解讀李商隱《夜雨寄北》 / 134
○解讀李商隱《登樂遊原》 / 135
○解讀李商隱《無題》 / 136
○解讀黃巢《題菊花》《不第後賦菊》 / 137
○解讀葛鴉兒《懷良人》 / 138
○解讀晁采《子夜歌》 / 139
○解讀開元宮人《袍中詩》 / 141
○解讀薛濤《春望詞》 / 143
○解讀大中宮人《紅葉詩》 / 144
○解讀陳陶《隴西行》 / 145
○解讀羅隱《蜂》 / 146
○解讀聶夷中《傷田家》 / 147
○解讀張演《社日》 / 148
○解讀章碣《焚書坑》 / 149
○解讀秦韜玉《貧女》 / 150
○解讀司空圖《含蓄》 / 151
○解讀杜荀鶴《送友游吳越》 / 152
○解讀金昌緒《春怨》 / 153
○解讀張打油《雪》 / 154
▲ 五代時期(907年 — 960年)作品選解
○解讀馮延巳《謁金門》 / 157
○解讀李煜《烏夜啼》《破陣子》 / 158
▲ 宋代(960年 — 1279年,含遼、金)作品選解
○解讀趙匡胤《秋月》 / 161
○解讀柳永《雨霖鈴》 / 162
○解讀范仲淹《漁家傲》 / 164
○解讀范仲淹《蘇幕遮》 / 165
○解讀晏殊《蝶戀花》 / 166
○解讀晏殊《浣溪沙》 / 167
○解讀包拯《書郡齋壁》 / 168
○解讀梅堯臣《陶者》 / 169
○解讀歐陽修《畫眉鳥》 / 170
○解讀邵雍《山村》 / 171
○解讀司馬光《客中初夏》 / 172
○解讀王安石《泊船瓜洲》 / 173
○解讀王安石《詠石榴花》 / 174
○解讀王安石《梅花》 / 175
○解讀王安石《登飛來峰》 / 176
○解讀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 177
○解讀蘇軾《水調歌頭》 / 178
○解讀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179
○解讀蘇軾《題西林壁》 / 180
○解讀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 / 181
○解讀蘇軾《定風波》 / 182
○解讀蘇軾《冬景》 / 183
○解讀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 184
○解讀晏幾道《臨江仙》 / 185
○解讀王令《送春》 / 186
○解讀張俞《蠶婦》 / 187
○解讀黃庭堅《清平樂》 / 188
○解讀黃庭堅《牧童》 / 189
○解讀秦觀《鵲橋仙》 / 190
○解讀李之儀《卜運算元》 / 191
○解讀米芾《吳江垂虹亭》 / 192
○解讀王觀《卜運算元·別意》 / 193
○解讀李清照《聲聲慢》《醉花陰》 / 194
○解讀李清照《絕句》 / 196
○解讀岳飛《滿江紅·寫懷》 / 197
○解讀王十朋《重遊石門洞》 / 198
○解讀陸游《訴衷情》《示兒》 / 199
○解讀陸游《釵頭鳳》 / 200
○解讀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 / 202
○解讀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 203
○解讀范成大《夜坐有感》 / 204
○解讀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 205
○解讀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 206
○解讀楊萬里《小池》 / 207
○解讀朱熹《觀書有感》 / 208
○解讀朱熹《春日》 / 209
○解讀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 210
○解讀盧梅坡《雪梅》二首 / 211
○解讀戴敏《初夏遊張園》 / 213
○解讀朱淑貞《生查子》 / 214
○解讀辛棄疾《破陣子》《賀新郎》 / 215
○解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 217
○解讀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218
○解讀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 219
○解讀林升《題臨安邸》 / 220
○解讀翁卷《鄉村四月》 / 221
○解讀趙師秀《約客》 / 222
○解讀葉紹翁《遊園不值》 / 223
○解讀曹豳《春暮》 / 224
○解讀志南《絕句》 / 225
○解讀劉克莊《鶯梭》 / 226
○解讀文天祥《過零丁洋》 / 227
○解讀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 228
○解讀趙秉文《即事》 / 229
○解讀元好問《摸魚兒》 / 230
○解讀耶律楚材《懷親》 / 231
○解讀周昂《西城道中》 / 232
▲ 元代(1206年—1368年)作品選解
○解讀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 235
○解讀關漢卿《竇娥冤》(劇本節錄) / 236
○解讀王實甫《西廂記·端正好》 / 237
○解讀陳孚《博浪沙》 / 238
○解讀戴表元《苕溪》 / 239
○解讀黃庚《江村》 / 240
○解讀劉因《下山》 / 241
○解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 242
○解讀管道升《我儂詞》 / 243
○解讀薩都剌《過廣陵驛》 / 245
○解讀薩都剌《贈彈箏者》 / 246
○解讀何中《春風如少年效程漢翁》 / 247
○解讀王冕《墨梅》 / 248
○解讀方夔《早行》 / 249
○解讀惟則《湖村庵即事》 / 250
▲ 明代(1368年—1644年)作品選解
○解讀朱元璋《采石磯》 / 253
○解讀袁凱《京師得家書》 / 254
○解讀高啟《逆旅逢鄉人》 / 255
○解讀高啟《客中憶二女》 / 256
○解讀趙彩姬《暮春江上送別》 / 257
○解讀解縉《桑》 / 258
○解讀于謙《石灰吟》 / 259
○解讀李東陽《柯敬仲墨竹》 / 260
○解讀唐伯虎《桃花庵歌》 / 261
○解讀唐伯虎《言志》 / 262
○解讀錢福《明日歌》 / 263
○解讀王陽明《修行》 / 264
○解讀陳鐸《南呂·醉太平》 / 265
○解讀徐渭《王元章倒枝梅畫》 / 266
○解讀徐渭《風鳶圖詩》 / 267
○解讀李贄《中州程》 / 268
○解讀戚繼光《馬上作》 / 269
○解讀陸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 270
○解讀湯顯祖《牡丹亭·皂羅袍》 / 271
○解讀孫承宗《漁家》 / 272
○解讀徐熥《酒店逢李大》 / 273
○解讀徐熥《郵亭殘花》 / 274
○解讀袁宏道《竹枝詞》 / 275
○解讀陳爾鼎《三游洞》 / 276
○解讀雷思霈《峽口》 / 277
○解讀史可法《燕子磯口占》 / 278
○解讀袁崇煥《臨刑口占》 / 279
▲ 清代(1616年—1911年)作品選解
○解讀金聖歎《臨終詩》 / 283
○解讀方文《竹枝詞》 / 284
○解讀顧炎武《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 285
○解讀施閏章《山行口號》 / 286
○解讀吳嘉紀《絕句》 / 287
○解讀柳如是《題畫竹》 / 288
○解讀王夫之《九月一日回瀾寺塔晚眺遂訪薛濤井》 / 289
○解讀毛奇齡《覽鏡詞》 / 290
○解讀梁佩蘭《粵曲》 / 291
○解讀屈大均《魯連台》 / 292
○解讀董以寧《閨怨》 / 293
○解讀夏完淳《別雲間》 / 294
○解讀陳恭尹《讀秦紀》 / 295
○解讀陳恭尹《村居即事》 / 296
○解讀王士禎《大風渡江》 / 297
○解讀張英《家信》 / 298
○解讀蒲松齡《喜雨口號》 / 299
○解讀納蘭性德《長相思》 / 300
○解讀無名氏《醉吟》 / 301
○解讀田玉娥《送外》 / 302
○解讀屈復《偶然作》 / 303
○解讀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304
○解讀鄭板橋《竹石》 / 305
○解讀李心敬《寄外》 / 306
○解讀馬曰璐《杭州半山看桃》 / 307
○解讀高鼎《村居》 / 308
○解讀袁枚《隨園張燈詞》 / 309
○解讀袁枚《湖上雜詩》 / 310
○解讀袁枚《荊卿里》 / 311
○解讀袁枚《苔》 / 312
○解讀袁枚《兒鬢》 / 313
○解讀袁枚《馬嵬》 / 314
○解讀紀曉嵐《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 315
○解讀蔣士銓《歲暮到家》 / 316
○解讀王文治《安寧道中即事》 / 317
○解讀黃景仁《別老母》 / 318
○解讀曹雪芹《葬花辭》 / 319
○解讀張問陶《陽湖道中》 / 320
○解讀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321
○解讀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二五) / 322
○解讀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 323
○解讀朱瑄《祖龍引》 / 324
○解讀俞蒼石《觀繩伎》 / 325
○解讀邵玘《觀山》 / 326
○解讀梁秋潭《垂釣》 / 327
○解讀李鴻章《絕筆詩》 / 328
○解讀黃遵憲《將至潮州又寄詩五》 / 329
○解讀王維珍《古塔凌雲》 / 330
○解讀楊昌濬《左公柳》 / 331
○解讀康有為《過馬關》 / 332
○解讀丘逢甲《春愁》 / 333
○解讀譚嗣同《潼關》《獄中題壁》 / 334
○解讀章太炎《獄中贈鄒容》 / 336
作者簡介
孫朝成,詩人、詩評家、歌詞作家。1947年3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求學,從軍,當過省級報紙文藝副刊編輯、記者,1988年移居北京。系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自1998年以來,陸續出版了現代詩、傳統風格詩、歌詞、詩論等著作二十餘部。本書是作者盡四年多心力,精心選摘解讀編著而成,意在為廣大傳統詩詞愛好者提供一部在瀏覽中國傳統詩詞精華提高藝術鑑賞力的同時又可借鑑提高藝術表現功力的案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