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廣陵驛

《過廣陵驛》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描寫了秋天的芙蓉和菊花;頷聯描寫揚子渡口行人登船之景;頸聯轉向聽覺,描寫搗衣聲和雁鳴聲;尾聯則自嘲,同時抒發感慨。全詩寫景時用詞穠麗清新,意境雋永,抒情時深沉悠長,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廣陵驛
  • 作者:薩都剌
  • 創作年代:元代
  • 出處:《雁門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廣陵驛
秋風江上芙蓉老,階下數株黃菊鮮。
落葉正飛揚子渡,行人又上廣陵船。
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
自笑棲遲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燈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廣陵驛:驛站名。廣陵:縣名,在今江蘇省靖江市西北。
2.芙蓉:荷花的別名。
3.鮮:鮮艷。
4.揚子渡: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南十五里,古時重要渡口。
5.砧(zhēn):搗衣石。
6.老雁:大雁。
7.棲遲:長久居留。淮海客:作者是北方人,長年居住在南方,故稱淮海客。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江上一片秋風,芙蓉凋殘,階下幾株黃菊,花氣清鮮。
揚子渡頭飄滿紛紛落葉,遊子又踏上遠去的渡船。
點點砧聲敲響,月色如水;一聲秋雁嗚叫,繁霜滿天。
飄泊他鄉,孤苦無依的我呵,一點寒燈勾起我心緒聯翩。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薩都剌晚年之作。此詩作於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當時薩都剌在建康任江南諸道行台侍御史。薩都剌之前曾多次在江南任職,元統二年(1334)從建康北上任燕南憲司照磨,路過揚州,曾作《同御史王伯循,時除廣東僉事濟揚子江,余除燕南照磨詩》:“落葉正飛揚子渡,行人又上廣陵船。過江載得秋多少,老雁一聲霜滿天。”同時還作有《題揚州驛》:“銀燭高燒照不眠,呼兒飲馬啜清泉。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十幾年後,他再次經過揚州,感慨萬千,於是借用上述兩首詩的詩句,寫成這首《過廣陵驛》。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首聯首先寫景。在前人詩句及樂府民歌中,芙蓉多為明艷照人的形象,作者此前也作有《芙蓉曲》,表達對秋江芙蓉愛惜之情。這裡的芙蓉卻是已經開敗的形象,一個“老”字,既慨嘆花之衰落,又自傷衰老。薩都剌此時已屆晚年,生出這樣的感慨是自然的。菊花歷來被認為是有高風亮節的君子之花,與芙蓉相比,更能經受寒霜的侵襲。芙蓉開敗,而黃菊正鮮,兩相映襯,印象深刻,既點明季節的變換,又隱喻作者自己人生階段性的變化。
頷聯兩句是借用了詩人自己的舊句,這個場景,是留存在記憶中十幾年前的景色,落葉、渡口,三三兩兩的行人,這是熟悉、親切而又遙遠的回憶;眼前所見,仍然是秋景,仍然是出行的人,然而詩人年華已逝,心態已變化。明說廣陵渡口十幾年來未變的場景,暗含著物是人非的感慨。落葉蕭蕭,行人將行,渡口送別,本身就是又清冷、又令人難以忘懷的景象。這裡的行人,也就是詩人自己,又一次踏上了旅程。
頸聯兩句也是借用舊句,轉而描寫聽覺。秋天正是趕製冬衣的時候,李白曾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的名句,薩都剌化用李白詩的意境:月色如水般明朗,婦女們趁著月光努力勞作,於是就聽到千家萬戶或遠或近、此起彼伏的搗衣聲。對於舊時的婦女,一件衣服代表了很多意義,是對家人的溫暖照顧,更是對遠方親人的牽掛。出門在外的遊子,收到家人千里迢迢寄來的寒衣,這衣服就是家書的象徵;對於駐守邊塞的士兵來說更是如此。所以才有“拂杵調砧更斷腸”這樣的詩句。秋天來臨的時候,聽到婦人的搗衣聲,旅人的心裡充滿思鄉的感慨。對同樣分處兩地的人們寄予深切同情。這是搗衣聲引發的情感,而在靜夜裡聽到的搗衣聲,更加清晰,更加心生共鳴。聽到一聲秋雁蒼老的鳴叫,抬頭望去,只見寒霜滿天,冷冷清清。一聲雁鳴,和萬戶搗衣聲相對比,更顯出雁鳴的孤獨與悽厲。前面描摹芙蓉、黃菊,由視覺、色彩入手,這兩句則從聲音入手,由靜而動,情致更加悠遠。
有了前面景物描寫的鋪墊,作者開始抒發自己的感受:可笑我自己是一個在江南滯留的客人,十多年來的心事,也只有這一盞明燈知曉而已。他十幾年前路過廣陵驛時,曾寫道:“銀燭高燒照不眠,呼兒飲馬啜清泉。”當時滿懷豪情,徹夜難眠,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負;沒想到十餘年後故地重遊,還是沒有遇到伯樂和知音,理想仍然只是理想而已,並沒有實現的機會。十年心事,飽含著多少甘苦,作者沒有明說,只是提到一盞如豆的燈火。虛描一筆,卻最為神妙。景色如記憶中一般寧靜美麗,燈火如記憶中一般明亮溫暖,自己這位“淮海客”,竟然也如十餘年前一樣無所作為,這才是作者想表達的最沉痛的遺憾吧。這最後兩句帶著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對自己的寬慰;惆悵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由一盞秋燈折射出來,令人忍不住為之扼腕嘆息。
有人認為這“十年心事”另有所指,指的是薩都剌在《題劉渙中司空隱居圖》一詩中所寫的“自笑天涯倦遊客,十年未有一廛居”,時間大約為至元五年(1339)前後。《題劉渙中司空隱居圖》是首題畫詩,詩中薩都剌表現出對畫中隱居生活的羨慕和嚮往,但是因為家境貧寒,以至於想到深山裡置田產、購草房都無法做到,他非常無奈。《過廣陵驛》中又提到“十年心事”,表達了他內心的隱痛:嚮往隱居,想擺脫現在天涯飄零、宦海沉浮而沒有自由的生活,但是十年過去了,這理想仍然難以實現,只好徒然哀嘆。這樣的解釋比上一種消極,但也不無道理。
它採用了比較特殊的寫法,詩人從自己以前經過廣陵驛時所寫的兩首舊作中摘出四句,組成此詩的中間兩聯,不僅嚴絲合縫,前後連貫,變成了一首新詩,而且還表達了十餘年來風景不殊的含義。這首詩前六句都在描摹景色,最後兩句則引出內心的感慨,看似自我解嘲,其實非常沉痛,表現了作者經過宦海沉浮後的暮年心情。此詩寫景時用詞穠麗清新,意境雋永,抒情時又深沉悠長,耐人尋味,確實是一首成功之作。

名家點評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孫朝成:此詩中的“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句聲色相襯,讀來十分動人。而尾句“十年心事一燈前”更引發人無限的感嘆。(《三千年選解三百首:中國傳統詩詞摘珍解妙》)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