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彈箏者

《贈彈箏者》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說彈箏者技巧高明及箏曲給人的感受;後兩句寫詩人沉浸在箏曲之中,感慨萬千,同時點明了彈箏的地點、環境。詩中用文字形容聲音,運用了借景抒情、暗喻等手法,別具特色,耐人品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彈箏者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彈箏者1
銀甲彈冰五十弦2,海門風急雁行偏3
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箏:古代撥弦樂器。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音箱為木製,長方形,面上張弦。唐宋時是十三或十二弦,近代增至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弦。
  2. 銀甲:銀制的假指甲,套於指上用以彈箏。彈冰:指撥弦演奏,琴弦在古時候經常被美稱為“冰弦”。五十弦:形容弦之多,“五十”是約數。
  3. 海門:地名,元代屬揚州路,靠近海邊。當時薩都剌的弟弟薩天與滯留海門附近。雁行:一是指大雁遷徙的習慣,多是排成整齊的佇列一起飛行;二是指箏的琴弦下用來捆綁琴弦、用以調節弦的鬆緊的小柱,琴柱因為在箏面上斜斜排列成行,猶如大雁在天上飛行。

白話譯文

銀制的假指甲彈著五十弦的古箏,美妙動聽的箏聲使得海風驟起大雁也想停下聽聽。
相識的人們啊究竟有多少離情別怨,似水的月光灑滿停泊在楊子江頭的船中。

創作背景

清薩龍光將這首詩歸入元泰定四年(1327),即薩都剌登進士第前後。詩題中的“彈箏者”,一般認為指當時揚州箏工沈生。元代另一位詩人張翥的詞《聲聲慢》,題下說明“揚州箏工沈生彈虞學士深《浣溪沙》,求賦”,後人認為沈生與當時的文人墨客有交往,這首詩中的彈箏者大約也是這位沈生。作者聽他彈奏一曲,有感而發作下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一二句描寫了彈箏的場景。其中第二句“海門風急雁行偏”,有兩種理解。薩都剌曾有“忽被江風吹酒醒,海門飛雁不成行”之句(《過江後書寄成居竹》),藉此表達自己思念親人的情緒。後人多認為這首詩提到的“海門”也有思念弟弟的含義。海門大風緊刮,天上飛行的大雁隊伍也被吹得偏離了原來整齊的佇列;以此比喻作者與兄弟被世事所累,只能分居各處,表達了對弟弟的牽掛和思念。這是對第二句的一種理解。另外,這一句也可以如此理解:彈箏者所演奏的曲子高昂激烈,像海邊颳起的大風,使得大雁的飛行佇列變得參差不齊,暗指由於彈奏者的彈撥動作投入而激烈,連琴弦下的雁柱都有些偏離原來的位置。從前後兩句的意思銜接上講,後一種理解更為連貫。
詩的三四句中的“故人”,既指彈箏者,又指自己,兩人都有知音難覓的感嘆;“情怨”不僅指私人感情,還包括理想和抱負,而後者正是作者一再感慨、心中難以排遣的傷心事。既然知音難覓,且將一腔心事盡付與江上的朗月清風;這是勸慰彈箏者的話,也符合這首贈答詩的本意。當然,這同時也是在安慰自己。後面一句還點出了聆聽演奏的地點是在小舟上,時間是夜裡。
詩的前兩句基調激烈高昂,錚錚箏聲如狂風過耳、大雁偏行,而後兩句則風清雲淡,滿船月光。一曲終了,四周一片安寧,奏者、聽者都沉浸在箏曲之中,各懷心事。以月光暗喻心事,以虛寫虛,把難以描摹的聽曲感受和滿腔心事,都託付給照進小舟的明月,意境頓時變得悠遠含蓄,留下無限想像空間,讀來真是意蘊深長。
《贈彈箏者》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四句詩行里,熟練地運用了寫景、抒情、暗喻等手法。前兩句描寫彈奏的場景及感受,“銀甲”、“彈冰”、“雁行”等詞都暗中化用箏的相關典故,緊扣題目;後兩句描寫彈奏的場所和演奏所帶來的內心觸動,以照進小舟的江月來比喻心事,清風朗月撲面而來,有如頓悟的境界。前後兩聯各有兩重意境,又語帶雙關,每一句似乎都有曲折內在的含意,耐人品味。

名家點評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孫朝成:薩都剌這首詩寫得蒼茫寥廓,情境俱佳。尤以尾句“揚子江頭月滿船”讓人遐想不已。(《三千年選解三百首:中國傳統詩詞摘珍解妙》)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