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十七菩提分
- 外文名:saptatrimsadbodhi paksika-dharmah
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
四念住
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淨、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1、身念住,觀呼吸、四威儀、四正知、三十二身分、地水火風四界以及九墓墟觀;2、受念住,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3、心念住,觀察和覺了心念生滅;4、法念住,觀五蓋、五取蘊、十二處、七覺知、及四聖諦諸法。
四正斷
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1、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2、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3、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於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
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4、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精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4、定根。攝心於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5、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
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5、慧力。慧根增長可破煩惱。《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
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1、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2、擇法覺支。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辨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3、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4、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5、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6、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7、舍覺支。捨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聖道支
八種通向涅盤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