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此七覺支乃佛子修學佛法過程中之用功方法,佛子當以此自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覺支
- 出處:《楞伽經詳解》
何謂七覺支?,七個項目,
者謂佛子聞熏正法,念持不忘。
謂聞法已,能作思惟;思惟已能作簡擇,棄捨邪見而入正見。
者謂佛子簡擇法已,心住正見而自精進修持,心不退沒。
者謂於佛法精進修持,觀知諸法虛幻,於三乘菩提生起喜心。
者謂於修證有驗,心得決定,住於一境而不搖動乃至發起禪定功德等,皆名。
者謂得猗已,觀諸身心樂受亦皆無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覺支。
然菩薩所證菩提,異於二乘;以證法界實相故,依法界空性觀七覺支亦是施設幻有,故於諸法不生憶念,名為。菩薩復於諸法中觀察,無非空性眞心之自現自取,七識妄心於中自生分別,然於空性而言,實無善惡淨染可得;以住無所得正見故,得學分。菩薩非以滅壞三界有為法而證菩提,乃於三界諸有為煩惱中,不離煩惱而證菩提,是眞。菩薩於三界諸有為法中不生樂著,亦不愁憂煩惱;以證諸法唯心所現,實無所得,是故喜憂相滅,名為。菩薩於諸法中了知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緣自心,除此以外,無法可得,心樂安住無所得境,名。菩薩深入證驗自心所取能取皆是如來藏所現,能知能作主之心實無一法可得,心得定信,不移不轉,名為。菩薩得心定已,觀此定心住心亦妨涅盤,故於能取而具慧之心亦知應自捨棄,不著不貪自心,住於不知不見之無住境,是名。此名菩薩觀二乘七覺支空。佛子欲入佛法,當以七覺支而自檢驗。
者謂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佛子初學佛法,當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諸菩提分所證,有別聲聞所證:謂菩薩依法界實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異於聲聞菩提分之於五蘊十八界無常斷壞之法,其慧有同有異;同者為聲聞所知,異者則非聲聞所知,謂法界實相也。
——————恭錄於《楞伽經詳解》第一輯 (P:166-168頁)
謂聞法已,能作思惟;思惟已能作簡擇,棄捨邪見而入正見。
者謂佛子簡擇法已,心住正見而自精進修持,心不退沒。
者謂於佛法精進修持,觀知諸法虛幻,於三乘菩提生起喜心。
者謂於修證有驗,心得決定,住於一境而不搖動乃至發起禪定功德等,皆名。
者謂得猗已,觀諸身心樂受亦皆無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覺支。
然菩薩所證菩提,異於二乘;以證法界實相故,依法界空性觀七覺支亦是施設幻有,故於諸法不生憶念,名為。菩薩復於諸法中觀察,無非空性眞心之自現自取,七識妄心於中自生分別,然於空性而言,實無善惡淨染可得;以住無所得正見故,得學分。菩薩非以滅壞三界有為法而證菩提,乃於三界諸有為煩惱中,不離煩惱而證菩提,是眞。菩薩於三界諸有為法中不生樂著,亦不愁憂煩惱;以證諸法唯心所現,實無所得,是故喜憂相滅,名為。菩薩於諸法中了知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緣自心,除此以外,無法可得,心樂安住無所得境,名。菩薩深入證驗自心所取能取皆是如來藏所現,能知能作主之心實無一法可得,心得定信,不移不轉,名為。菩薩得心定已,觀此定心住心亦妨涅盤,故於能取而具慧之心亦知應自捨棄,不著不貪自心,住於不知不見之無住境,是名。此名菩薩觀二乘七覺支空。佛子欲入佛法,當以七覺支而自檢驗。
者謂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佛子初學佛法,當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諸菩提分所證,有別聲聞所證:謂菩薩依法界實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異於聲聞菩提分之於五蘊十八界無常斷壞之法,其慧有同有異;同者為聲聞所知,異者則非聲聞所知,謂法界實相也。
——————恭錄於《楞伽經詳解》第一輯 (P:166-168頁)
何謂七覺支?
七覺支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六科,為什麼稱它為七覺支?意思是說,在修行這七個項目之後而能開悟,也就是說,這七個項目是開悟的條件。
七覺支有幾種不同的翻譯法,介紹如下:
七覺支──新譯:七種悟道的修行項目
七覺意──古譯:七種有助於智慧開發的道品
尚有:
七覺分──《雜阿含經》
七菩提分──《仁王護國般若經》、《阿彌陀經》、《大乘同性經》
七等覺支──《集異門論》
略稱“七覺”
覺支──廣義稱三十七道品皆為覺支,狹義但以七菩提分為覺支。
凡是在唐玄奘三藏之前所翻譯的經論,稱為古譯;從玄奘三藏開始,經論翻譯名詞的習慣用法,則稱之為新譯。所以“七覺支”是新譯,“七覺意”則是古譯,意思是七種覺悟的道理,或者是七種覺悟的思惟法。
此外在《阿含經》,特別是在《雜阿含經》里,稱它為“七覺分”,實際上“分”與“支”的意思相同,是指在不同階段及過程中修行的七個項目。而在大乘經典中,稱之為七菩提分,是七種得到覺悟的次第修行方法。
七覺支的梵文是Sapta Bodhy Avga。Sapta是“七”,Bodhy是“覺”,Avga是“意思”或者是“項目”。其實,三十七道品里的三十七個項目都可稱為覺支(BodhyAvga),只不過其他六科都另有自己的名稱,沒有用覺支這兩個字,所以就被第六科獨用了。就像我們這個團體裡的東方人,都有英文名字,也許其中有人沒有英文名字,人們不知該如何稱呼,只有稱呼他為東方人,似乎東方人變成他一個人,其實東方人並不只是一個人而已。同樣的,西方人到了台灣,那些我們叫不出名字的,也都稱之為外國人。
七個項目
何謂七覺?根據阿含部的《般泥洹經》卷上所示,以及巴、梵兩種語文對照如下︰
般泥洹經巴利文梵文
(一)志念覺
(二)法解覺
(三)精進覺
(四)愛喜覺
(五)一向覺
(六)惟定覺
(七)行護覺
七覺支的意義
新譯七覺支的七個名詞,依次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根據《阿含經》的排列,一開始就修念覺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開發智慧;但是在大乘經典里,也有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覺支,第二才是念覺支。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的原因,是先借佛之智慧、佛的正見,來做為行者選擇法門的一個標準,知道了何謂善的正法、何謂不善的非正法,然後才開始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