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勒
庵摩勒,拼音ān mó lè。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實。
唐 陳藏器《本草拾遺》:“主補益,強氣力。取子壓取汁,和油塗頭生髮,去風癢。初塗發脫,後生如漆。”
毗梨勒,拼音pílí lè。樹像胡桃,果子形狀也像胡桃。核圓短沒有棱。主治風虛熱氣,可暖腸腹,止瀉痢。研成漿染鬚髮。功同庵摩勒。
《唐本草》: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諸國,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漿甚熱。
訶梨勒,亦作“ 訶黎勒 ”,拼音hē lí lè。 1.梵語harītakī,意譯為柯子。常綠喬木。果實可入藥,因此目前主要指其果實。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木類》:“訶梨勒,樹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欖,六路,皮肉相著,可作飲。”
唐 韓鄂《四時纂要》:“造三勒漿:訶梨勒、毗梨勒、庵摩勒,以上並和核用,各三大兩。搗如麻豆大,不用細。以白蜜一斗、新汲水二升,調熟,投乾淨五斗瓮中,即下三勒末,攪和勻。數重紙密封。三四日開,更攪。以乾淨帛拭去汗。候發定,即止。但密封。此月一日合,滿三十日即成,味至甘美,飲之醉人,消食、下氣。須是八月合即成,非此月不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