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八大之後的未來三十年是一個“大立”的時代,將帶來“三個重建”:1、秩序重建;2、道德重建;3、生態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個重建
- 重建之一:秩序重建
- 重建之二:道德重建
- 重建之三:生態重建
秩序重建,道德重建,生態重建,社會反應,
秩序重建
中國改革開放時期
中國前三十年“大破”,後三十年“大立”。中國從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起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到2015年的三十多年,是“大破”的年代,經濟上破掉了計畫經濟,政治上破掉了思想禁錮。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只講目的不論手段,發展就是硬道理。中國國家鼓勵的是敢沖、敢想、敢變通,為了GDP,不擇一切手段。所以在官場上導致了這樣一種現象:不管這個官員水平高不高,也不管他個人的操守如何,只要他能抓經濟就行。從省到市到縣出現許多公司化的運作,一些書記行使董事長一樣的職權,許多市長乾的是總經理一樣的工作,一開會談的就是經濟,很多地方都是全員招商。經濟上粗放式發展,表面上可以說是“打雞血的風流”,看上去很美。
中國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相信“人情大於王法”、“法不責眾”。“一俊遮百醜”、“靈活變通”,這些慣性思維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已經形成了一種潛意識。
在這種風氣影響之下,很多投機者都成了高官或富翁。這三十年甚至有一種潛規則在江湖上傳得很廣,叫做“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
如今,這樣的潛規則已經行不通,“大破”的時代已經過去,“大立”的時代正在到來。中國通過打虎拍蠅、刮骨療傷、全面深化改革開始整治社會毒瘤與潛規則,重建國家規則和秩序。
人類經歷的幾種秩序
在西方國際關係文獻中,主流觀點強調,國際關係的本質是無政府狀態,世界的無序狀態是常態。正因為是無政府狀態,戰爭也被視為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和平則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不過,對“世界的無政府狀態”的假設是可以質疑的。沒有世界政府不等於沒有世界秩序。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世界的無政府狀態,每一個體都會面臨無政府狀態的威脅,因此構建秩序也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人類社會實際上也是有秩序的。從人類歷史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幾種形式的國際秩序。
1、帝國形式
不過,對“世界的無政府狀態”的假設是可以質疑的。沒有世界政府不等於沒有世界秩序。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世界的無政府狀態,每一個體都會面臨無政府狀態的威脅,因此構建秩序也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人類社會實際上也是有秩序的。從人類歷史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幾種形式的國際秩序。
1、帝國形式
在帝國產生之前,人類社會由各個分散的和互相不發生關聯的地方政權組成。帝國是第一種世界秩序,它把各個地方連線成一體,形成一個共同體。
2、主權國家形式
帝國之後,歐洲經過漫長的中世紀時代,進入近代主權國家時代。主權國家產生之後,主權國家間的戰爭成為常態。
3、國際組織形式
為了減少甚至避免戰爭,人們也構想著各種高於主權國家之上的國家組織,來規制和約束主權國家的行為,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體制,就是這方面典型的努力。但是,必須把國際組織和世界秩序區分開來。儘管國際組織的目標是為了創造或者維持一個世界秩序,但其本身不是世界秩序。國際組織就是由各個國家參與的、不管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主權國家之上的組織。
世界處於無序邊緣
世界存在過秩序,也仍然需要一個秩序。人類所面臨的這個世界,幾乎處於無序狀態的邊緣。人們所要回答的問題並非是否需要一個秩序,而是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秩序和如何建設這樣一個秩序。
這個世界又正在再次進入一個混沌的無秩序狀態。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來理解世界進入無序狀態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是全球治理制度。現存的全球治理制度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已經沒有能力協調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防止它們之間的衝突。這些組織建立之初就是為了建設國際秩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們也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為國際秩序的象徵。所有主權國家都想加入這些組織,並受惠於這些國際組織。但實際情況是,這些組織在協調國家間行為、減少國家間衝突、阻止國家間衝突等方面很難有作為。無論是聯合國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爭論上,實際行為少之又少。
第一個層面是全球治理制度。現存的全球治理制度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已經沒有能力協調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防止它們之間的衝突。這些組織建立之初就是為了建設國際秩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它們也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為國際秩序的象徵。所有主權國家都想加入這些組織,並受惠於這些國際組織。但實際情況是,這些組織在協調國家間行為、減少國家間衝突、阻止國家間衝突等方面很難有作為。無論是聯合國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爭論上,實際行為少之又少。
第二個層面指的是主權國家層面,那些為國際關係提供結構要素的國家,要么沒有能力單獨來提供國際秩序,要么沒有能力和其他國家合作和協調來提供秩序。在這個層面,主要是大國關係。在帝國時代,是單一大國構造了國際秩序;但進入主權時代之後,往往是幾個大國合作來構造國際秩序。可以說,大國就是國際秩序的構架。大國是國際秩序的供給者,沒有大國在背後,就不會有國際秩序。大國合作好了,國際秩序就沒有問題;大國不能合作,國際秩序就成為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冷戰期間的美國和蘇聯。
第三個層面指的是主權國家內部的政策,負面地影響著國際秩序的建設和維持。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內政的變化必然影響到大國的外交關係,從而影響到這個國家和國際秩序的關係。這從西方的擴張中可以看到。國際秩序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源於地中海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這是一種具有高度使命感和擴張性的文化。西方早期的擴張主要是文化的擴張。資本主義在近代西方產生之後,西方的擴張具有更強大的動力。近代主權國家從西方擴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更是如此。可以說,西方文化、資本和國家力量三位一體的擴張,造就了人們所看到的世界秩序。
重建秩序成為挑戰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一波全球化離不開西方資本和政治的推動。但所不同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不再像從前那樣被動應付全球化,而是主動加入到全球化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取巨大利益。在很短的歷史裡,這些開發中國家(尤其是被稱為“金磚國家”的國家)在全球經濟體內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發中國家的崛起,正在導致國際秩序的變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儘管現存國際秩序為西方所確立,但西方已經很難主導這個體系。正因為這樣,西方國家,尤其是作為霸權的美國,對國際秩序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西方國家內部,不利於國際秩序的力量在崛起,有效制約著西方在國際秩序中的作用。例如,貿易保護主義遽然在西方抬頭。從前都是發達的西方國家大力提倡自由貿易,它們施加各種壓力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來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大門。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已經成為貿易自由的提倡國,而已開發國家則經常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和聯合國的關係也很典型。美國在聯合國成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個關鍵的作用,聯合國在很長歷史時間裡,也是美國和西方的工具而已。但儘管美國仍然是聯合國的一個關鍵國家,但美國也很難單獨主導聯合國體系。因此,美國對聯合國也不那么關心了。在一些領域,當聯合國的議程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相衝突的時候,美國乾脆就不參加這些項目。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其他所有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一波全球化離不開西方資本和政治的推動。但所不同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不再像從前那樣被動應付全球化,而是主動加入到全球化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取巨大利益。在很短的歷史裡,這些開發中國家(尤其是被稱為“金磚國家”的國家)在全球經濟體內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開發中國家的崛起,正在導致國際秩序的變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儘管現存國際秩序為西方所確立,但西方已經很難主導這個體系。正因為這樣,西方國家,尤其是作為霸權的美國,對國際秩序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西方國家內部,不利於國際秩序的力量在崛起,有效制約著西方在國際秩序中的作用。例如,貿易保護主義遽然在西方抬頭。從前都是發達的西方國家大力提倡自由貿易,它們施加各種壓力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來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大門。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已經成為貿易自由的提倡國,而已開發國家則經常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和聯合國的關係也很典型。美國在聯合國成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個關鍵的作用,聯合國在很長歷史時間裡,也是美國和西方的工具而已。但儘管美國仍然是聯合國的一個關鍵國家,但美國也很難單獨主導聯合國體系。因此,美國對聯合國也不那么關心了。在一些領域,當聯合國的議程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相衝突的時候,美國乾脆就不參加這些項目。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其他所有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所有這些現象表明,現存國際秩序出現了大問題。重建國際秩序,是國際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在以往,大國在重建國際秩序過程中是關鍵。不過,大國在建設國際秩序過程中,如果不能考慮到較小國家的利益,這個國際秩序也很難持續。考慮到中國是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必然要在未來國際秩序的改革和建設過程起關鍵作用,中國和國際秩序之間的關係問題,是中國無法迴避的。
道德重建
道德重建,也就是文化重建。中國幾千年出現的問題,要想找到長治久安的道路,既要向西方學習,更要去學習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中國過去三十年,很多優秀的東西都丟掉了,道德、操守、文化、誠信,它使所有的人都變成了經濟動物,一切都是錢為大。
中國需要文化重建,中國的傳統文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開始反哺民間。
道德重建有著長期性,在中國它不僅要接受來自一些傳統思維的挑戰,還要接受市場主義不斷發展但規制不力帶來的“道德真空”及腐敗行為等帶來的道德挑戰。
生態重建
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都逃不過三個階段:第一是原始生態;第二是破壞生態;第三階段是生態重建。
英國倫敦100年前還被稱為霧都,當代在英國只要不下雨都是藍天。日本用了30年時間整治環境。
前三十年是“平台為王”,後三十年是“內容為王”。前三十年,很多發了財的老闆靠跑馬圈地,搶占資源。下一個三十年是“內容為王”,“平台”因“內容”而產生價值。前三十年重點在“吃、住、行”,後三十年重點在“游、養、娛”。
第一是“游”
“游”就是提高生活品質,走出去遊玩、遊樂、旅居。旅遊休閒度假市場已經出現井噴式增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旅遊休閒市場。
第二是“養”
“養”是養老、養生、養心和養子。尤其是教育行業。《孔子家語》話:“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未來對於孩子的培養教育將是一個重點,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第三是“娛”
“娛”就是娛樂,更寬泛地說是文化產業。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娛”包括手遊、電游、體育產業、文旅產業。
中國正在出現的變化:很多人開始把配菜當作主菜,在這背後,正是從“平台為王”到“內容為王”的轉變。隨著新生代成長起來,新玩法的出現,意味著新的“金礦”即將被開採。
社會反應
道德重建,首先要不斷積極推進各項有魄力的改革,理順市場與完善法治;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建立與之相符的契約文化,減少投機;各種制度理順之後,民眾參與不可或缺,如以保障他們的權利來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社會的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參與到美好社會中來,減少物質主義的侵蝕,自覺提高道德水準,並身體力行地教育下一代。
官員有德,方能善待權力、服務百姓,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理性、負責的社會道德環境。反之不僅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形象,而且直接敗壞中國社會風氣。可以說,中國社會道德的重建必須從中國的官德抓起。
傳統回歸與合作育種
從“糧食安全”到“食物主權”,話語轉換背後反映出的是全球化和工業化糧食體系下諸多嚴重的社會問題: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質量安全、貧困饑荒等等,而轉變後的概念也更加強調本土與基層實踐的力量以及社會正義。
食物主權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產自己的食物”,由各地方自主決定本地的農業生產及相應的政策以及保護本土的文化與環境的權利。食物主權在實踐上遵循可持續發展地方化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社會,人們遵循著播種收穫留種的生產規律。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人們不再自己保育種子,使得大量品種從土地上消失,成為種子基因庫里的數據,農作物的生態多樣性逐漸變得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