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們沒有,真的沒有。
心理幫助的原則是“助人自助”或“助自助之人”。心理醫生堅信,求助者所迫切需要並孜孜以求的錦囊妙計,其實就蘊藏於求助者自身!當求助者開始開發或挖掘這些寶藏時,心理醫生不過是在旁協助而已。
協助的方法有很多種,當然也包括講道理。由於始終信奉“有效比正確更重要”,我們認定所有方法的有效性必須經過嘗試才能確定。但心理醫生指導下的嘗試,基於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首先得弄清楚求助者所提出的問題(Question)背後那個存在已久的問題(Problem)——只有實現了對問題本身的回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為此,我們致力於對那個基本前提的有效技術的尋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期間之甘苦如魚吞水。經過篩檢和比較,效果最好且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在我們的指導下讓求助者堅持寫觀察日記——心理醫生和求助者協同作戰,一起來直面問題、看清問題、解釋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發現讓我們驚喜!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種在臨床上可操縱並可控制的方法:用我們的努力和意志——只要每天對日記進行回饋,就可以提升對方的意志力,並進而達到雙方商定的目的。
10年的時間跨度,無數次驗證,我們已經對這種方法確定無疑。
《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所呈現的,就是又一次的驗證。8位媽爸記錄了90天,我們緊跟其後給出了90天的回饋。成熟的經驗告訴我們,就像我們期待著每位媽媽都能堅持完成每一天的日記一樣,這些媽媽們每天也同樣都期待著我們及時的回饋,他們不在乎我們說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在一起完成一件事兒;媽媽們也坦言,如果沒有每日回饋的引導或“引誘”,她們很可能堅持不下來。正如讀者所見,我們的回饋更多的是對媽媽們毅力的喝彩,而非對日記中所描述現象的點評——這當然也是一種心理技術,但不是具體的指導。我們的目的是,除了讓媽媽們堅持記錄外,還要把口頭的教育落實到行動中,以便更好地體驗“教子的過程”。
相較於注重結果,注重過程的體驗是一種更務實的心態。身處這個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文化重構、人格重塑的浮躁時代,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百年樹人”的古訓,受當下凡事都追求短平快的影響,常常只給孩子講大道理,而自身卻置身事外,不想也不願做出任何改變。孩子的成長絕非一朝一夕,只有注重過程,才能活在當下、關注當下;也只有注重過程,才是真正地關注那個活生生的兒女,也才能為他們美好的未來奠基。
孩子的成長是個過程,自有其規律,養育必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道理是統一的、普遍的,孩子和父母則千差萬別。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可大一統的道理怎么才能落實到千差萬別的父母和孩子身上呢?
這是個問題!如果回答不了,最終自身就會形成難以解決的問題。
《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就是為回答這個問題而設計的;我們和8 位媽媽爸爸90 天的互動,也給出了“如何避免出現問題或有效解決問題”的答案。
作為本項目的設計和指導者,我用兩個字來形容此時的心情:欣慰。除了每兩周一次的見面交流之外,在這90 天的時間內,我和兩位助手徐少波和李德鮮,每天都用超過3 個小時的時間,仔細閱讀8 位媽媽爸爸的日記並予以回復,以期通過文字內容和敘述方式來加深對她們的了解,並引誘著她們堅持下去。
路是人走的,能走什麼樣的路,取決於是個什麼樣的人。
希望本書所呈現的理念能夠給更多的父母帶來幫助。
感謝青島出版集團科技出版中心母嬰部的編輯們能策劃這個課題,感謝給予課題幫助的所有人員。
李克富
2014年10月
編者的話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門學科叫“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項最複雜最重要的系統工程。有一個地方叫“家庭”,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作用至關重要,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決定孩子能飛多高的關鍵。有一種工作叫“媽媽”,媽媽是孩子最溫暖最幸福的守護天使,媽媽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天,給孩子的幼小心靈撒進愛的陽光。孩子只有和“家”、和“父母”建立起牢固的情感連結,才能真正實現內心強大,獨立自強,成就人生。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保護和愛的維繫,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愛撫、關注、積極回應和正面鼓勵,能讓孩子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為將來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父母與孩子,尤其是母親與孩子,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人格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高度和幸福指數。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次短暫的離別、一個小小的挫折,都有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刻下傷痕。童年所經受的負面刺激會形成不同的心理陰影,對孩子的一生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孩子長大後出現的心理問題或
精神症狀都與幼年的養育偏差有關。
父母養育方式的偏差、來自父母和家庭的負面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抑制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難以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將來會在人際關係方面發生困難,甚至影響學業,甚至無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幸福。
如何讓孩子對自己和身邊的一切充滿陽光自信,如何讓孩子順利度過“第一叛逆期(3~4歲)”和“青春期(10~14歲)”,如何避免親子衝突,如何讓孩子免受負面打擊或創傷恐懼,如何做一個溫柔、平和、體貼、寬容且富有同理心的媽媽呢?
沒有完美的父母,沒有完全免於痛苦的生活。如何克服人生中的各種困苦,如何用陽光心態去塑造孩子,是每位父母的永久課題。
青島出版社與青島新陽光心理研究所心理專家李克富老師聯合開展《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的親職教育心理課題研究,篩選出8位媽媽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媽媽堅持三個月每天觀察孩子的成長,寫下孩子的成長日記,交由李克富老師點評,李老師將從專業心理醫生的角度來觀察和評析每位媽媽每天的思想動態,通過指導媽媽關注孩子每天的進步點滴,通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讓每個媽媽都變成積極陽光正面的心理導師,學會用平和溫和的態度去教養孩子,從而實現三個月改變孩子的一生。
課題組的8位媽媽堅守了自己的承諾,堅持三個月,每天細緻觀察著孩子身上令人感動的閃光點,每天用文字記錄著孩子的陽光日記。日記中,每位媽媽的拳拳愛子之心躍然紙上,展現的8個家庭、9位寶貝的幸福生活,讓人動容,令人羨慕。8位媽媽的92篇精彩日記,總計736篇,全部收錄在本書之中。
三個月來,李老師在完成平時日常繁忙工作的前提下,每天都對8位媽媽的日記進行精彩的點評回復,即使承受著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量,也從沒有間斷對每位媽媽的溫暖指引和善意建議。李老師精彩的反饋和溫暖的指引,是每位媽媽堅持下來的堅強動力,讓每位媽媽都變得如此內心強大和陽光積極,如同脫繭化蝶般的美麗蛻變,這樣的陽光媽媽必然感染著孩子,讓孩子也無比堅強,在自己人生的征途上堅不可摧,所向披靡。
三個月來,作為編輯,我每天都能收到媽媽們的日記和李老師的回覆,每兩周組織一次課題交流座談,可以說,是見證著這736篇日記一篇一篇完成的。
三個月來,因為深入的參與,讓我對這8位媽媽以及這本書都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我每天都在為9個可愛寶貝和8個幸福家庭的幸福生活而感動喜悅,我每天都在接收著來自大家源源不斷的正能量,每天都能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滋養和澆灌。
三個月來,參與課題組的8位媽媽爸爸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次修行。
三個月的修行——
讓琪琪媽媽學會堅持的智慧,懂得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讓東東爸爸心態更陽光,情緒更淡定,家庭氛圍也更加和睦幸福。
讓仔仔媽媽看到人生最美好的風景,也意識到了曾經錯過的那份最真實的感動和喜悅。
讓蹦蹦跳跳媽發現了平和的自己,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讓大澍媽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懂得了要珍惜牽著孩子手的短暫時光。
讓軼凡媽媽學會靜下心來關注自己的內心,也慢慢參悟“媽媽”二字的含義。
讓希希媽媽懂得了母女相處之道,加深了母女之間的感情。
讓雨琪媽媽擁有了一雙發現美的慧眼,體會到了養育孩子的樂趣,享受到了為人母的幸福。
三個月的修行,給予8位媽媽爸爸一個共同的成長機會——重新覺察自己,關注孩子,審視自己的家庭,也收穫了一份珍貴的人生財富。
書中的日記除了因篇幅所限字數有所縮減外,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呈現。這既是課題的要求,也是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的爸爸媽媽能感受到,在看似平常普通的生活中,李老師在心理學層面的精彩深刻解讀,而不是育兒理論的空談。
《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這本書呈現的只是8位媽媽爸爸在漫漫時空中留下的片刻縮影,時間是流淌不息的長河,片刻的縮影也是對歷史的記錄,也是每位媽媽愛的見證,更是孩子幸福成長的足跡。
沉甸甸的一本書,凝聚著李老師團隊的心血,呈現出8位媽媽精神的洗禮、自我的救贖,以及脫繭化蝶般的心靈蛻變,更傳遞著深厚的愛,相信這種深厚的愛,能通過這本書傳送到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媽媽、更多的孩子身上。
感謝李克富老師,感謝李老師助手徐少波老師、李德鮮老師,感謝漆瓊娟老師(琪琪媽媽)、陳思緯老師(東東爸爸)、姜靚老師(仔仔媽媽)、賈小飛老師(蹦蹦跳跳媽媽)、姚雯雯老師(大澍媽媽)、孫磊彥老師(軼凡媽媽)、愛希爾老師(希希媽媽)、宋櫻老師(雨琪媽媽),感謝每位讀者。
編 者
2014年11月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孩子的改變始自父母90 天的重複…………13
第二章 琪琪媽媽日記…………………………………19
編者導語 享受擁有的快樂………………………20
92 篇琪琪媽媽日記………………………………21
琪琪媽媽感言 愛和陪伴…………………………80
李老師點評 把快樂和幸福植入孩子心裡………81
第三章 東爸東媽日記…………………………………83
編者導語 現實版的“神勇奶爸”………………84
92 篇東爸東媽日記………………………………85
東爸東媽感言……………………………………144
李老師點評 全職奶爸的“智”與“慧”………145
第四章 仔仔媽媽日記…………………………………147
編者導語 給予愛,接受愛………………………148
92 篇仔仔媽媽日記………………………………149
仔仔媽媽感言 謝謝你的愛………………………214
李老師點評 “做到”比“做好”更重要………214
第五章 蹦蹦跳跳媽媽日記……………………………217
編者導語 媽媽等你………………………………218
92 篇蹦蹦跳跳媽媽日記…………………………219
蹦蹦跳跳媽媽感言 發現平和的自己……………272
李老師點評 孩子是母親內心的風景……………272
第六章 大澍媽媽日記…………………………………275
編者導語 母女之間的愛恨情仇…………………276
92 篇大澍媽媽日記………………………………277
大澍媽媽感言…………………………………… 334
李老師點評 為了孩子,父母須做出改變………335
第七章 軼凡媽媽日記…………………………………337
編者導語 媽媽是我的大玩伴……………………338
92 篇軼凡媽媽日記………………………………339
軼凡媽媽感言…………………………………… 392
李老師點評 愛孩子的媽媽,是對孩子最好的愛…393
第八章 希希媽媽日記…………………………………395
編者導語 擁有發現美的眼睛……………………396
92 篇希希媽媽日記………………………………397
希希媽媽感言…………………………………… 452
李老師點評 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452
第九章 雨琪媽媽日記…………………………………455
編者導語 愛要說,愛要做………………………456
92 篇雨琪媽媽日記………………………………457
雨琪媽媽感言 三個月的修行……………………514
李老師點評 “好媽媽”才能看到“好孩子”…515
第十章 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的幫助……………………517
第一章 孩子的改變始自父母90天的重複
親愛的讀者,當翻開這本書時,會發現它和您的期待非常不一樣:既不傳授具體的育兒知識,也不講解詳細的親子技巧。當然,它和您讀多的眾多的書籍也完全不同。但它能從根本上讓你和孩子做出改變,其方法並非書中所言,但簡單而直接:只要您能像書中的8位爸媽那樣堅持每天記錄90天——而先不要管寫了些什麼,也不要管到底寫得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這就是《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課題的設計思想。
這個課題的設計與指導者,是由我帶領幾位心理醫生組成的團隊。我們既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親子關係專家。我們這些心理醫生,每天所面對的,主要是那些在心理或行為上出現了問題的求助者,如果用專業術語來描述這個群體,他們的心理雖屬“正常”,但是已經“不健康”了。
儘管我畢業於醫學院的兒科系,但我並沒有做過兒科醫生,更沒有任何想做針對孩子的心理諮詢的打算。因此,在2003年正式註冊做心理醫生之初,對於孩子問題的處理,並非我之所長也不是我之所願。完全是被眾多父母的需求所裹挾,我的關注點開始在孩子問題上聚焦,但在心理學的視野下,我很快就發現,在所謂的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或明或暗地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親子關係問題。於是,我把工作重心傾向於親子關係——當然是那些不健康甚至是病態的親子關係,以便更有效地滿足於臨床諮詢之需。
問題在於,前來心理門診的父母們,至今對此都鮮有認識。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問題根源於孩子,需要治療的也只能是孩子。做父母的,都是為尋求解決孩子問題的具體方法而來——
“到底該怎么辦啊!”
◇ 心理醫生提供的方法不是教育助人,而是心理助人
面對前來求助的父母,心理醫生不是老師,我們肩負的不是“傳道、授業、解惑”重任,也就不直接回答諸如“該怎么辦”這樣的“問題”(Question),而是對求助者“從幫協助”,發現並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Problem),進而達到“助人自助”、自我成長的目的。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調動求助者的積極性,通過啟發、引導、支持、鼓勵,克服阻礙其成長的因素,實現雙方商定好的目標。
必須把求助者帶到問題的起點上,促使其看清問題的本質。就像那個叫《咕咚來了》的童話故事所喻示的:那隻拚命奔跑不止,而且還在傳播恐懼信息的小兔子,得首先止住步伐,然後回到發出聲響的地點去看看,它就會明白,可怕的“咕咚”不過源自於樹上掉落到水中的果子!
◇ 父母是親子問題的源頭
我們曾經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辦法,試圖讓求助者止住驚慌的步伐,實現對問題本身的回歸。
在這個世界上,孩子不可能獨立存在,因為孩子不可能離開父母(或其撫養人)而獨立生存——看到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看到什麼樣的孩子,也就看到了什麼樣的父母。父母就是孩子成長的背景和底色,孩子的一生可能會因父母的作為而改變甚至被決定。也就是說,課題所要研究的不是孩子,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因為父母是教育的主體——為了孩子,父母須做出改變。
要解決親子問題,先要找到問題的源頭——父母,先解決父母的問題。
◇ 寫觀察日記能解決親子問題
最後比較發現,效果最好且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堅持每天寫觀察日記。一開始,是要求求助者把日記本定期拿給我們看的,後來電子郵件實現了當天的傳輸,再後來的簡訊或微信就近乎與對話同步了——“即時性”這一維度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觀察的客觀性。
作為認知-行為學派的推崇與實踐者,我認可理性在維護和修復心理健康中的力量,並堅信理性的表達方式之一是語言,而能最高級別表達理性的則是文字!
由於和這些求助者都有過不少於50分鐘的深層次交流,每次複習這些日記,面談時的場景總能在腦海里清晰浮現:他們對我畢恭畢敬,他們對寫觀察日記的建議言聽計從,他們對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一笑置之,他們信誓旦旦,好像熱血已經沸騰……每當此時,我都會反覆而委婉地提醒他們:別被自己的熱情蒙蔽,從而低估了這個過程的困難。因為我知道,熱情不能替代認知,短暫的熱情和持久的堅信是兩回事;熱情可以啟動行為,但堅持恰恰在熱情消退後才能體現出來。
很多人,很多父母,就這樣在我面前展示了他的驚鴻艷影之後杳如黃鶴而去,從此與我相忘於江湖。而很多人則堅持了下來,結果就是,他們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當然程度有所不同。
既然寫觀察日記可以有效地幫助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同樣的方法能否給那些心理健康或還沒有發現問題的人助一臂之力呢?通過一項人數近百,時間跨度為半年的“試驗”,我們發現,所有堅持下來的都成就感滿滿、收益多多:有人聲稱改變了自己,有人坦言磨練了意志,有人說改善了各種關係……那些堅持不下來的,除了給自己找到各種理由予以搪塞外,他們都不願意接受我們的跟蹤和隨訪,因此更深入的研究無法繼續。
◇ 堅持寫日記和心理醫生的回覆正相關
數據統計讓我們有了新的發現:堅持下來的人數,竟然和我們對其日記的回覆次數和認真程度成正比!就是說,我們的回覆越及時、越認真,他們就越能夠堅持。對那些堅持下來的個別訪談,得到的比較一致的答覆是:日記一發出去,就急切地盼望得到專家的回覆,一旦受到一點指導和鼓勵,就更願意寫下一篇日記……
我們為此發現而驚喜。這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種在臨床上可操縱並可控制的方法——用我們的努力和意志,就可以提升對方的意志力,並進而達到雙方設定的目的。再後來,這個發現被不斷驗證,確定無疑。
◇ 把“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理論依據
那么,寫日記的理論依據在哪裡呢?
年輕英俊的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Pygmalion),對一座少女的雕像產生了深深的愛慕之情。於是,他每天含情脈脈地傾心注視,每天滿懷熱情地坦誠讚美,每天充滿期待地獻上玫瑰花……終於有一天,雕像復活了!
多少年之後的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遜塔爾(Robert Rosenthal)及其合作夥伴,提出:長久的期待能夠能改變現在,還能決定以後!這就是著名的“羅遜塔爾效應”或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但科學不能只是浪漫的情懷和真理般的結論,大眾所呼喚和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實實在在:“長久”到底是多長?“期待”應該是行動還是守望?“奇蹟”又“奇”在何時、“跡”顯何處?
◇ 記錄日記的三個階段
有不少研究顯示,只要對個體的行為進行自我記錄,就能夠改善個體的行為表現。當該個體試圖記錄自己行為發生的頻率以及行為的強度時,行為就會發生一些改變,而且可能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自我監控或者自我觀察階段。個體會很仔細地注意自己的行為;
(2)自我評價階段。個體將所觀察到的行為信息與行為標準或者已有的某個特殊的行為標準進行比較,這樣個體就能知道自己正在發生的行為與應該發生的行為之間所存在的差距,這種對行為的自我評價為個體提供了行為改變的動力;
(3)自我強化階段。個體相信強化應該建立在個體所表現出的行為與標準之間的差距上。如果個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之後認為已經達到標準,就可以對自己實施強化。自我實施強化可以促使理想行為得到不斷改善,並繼續保持。
◇ 習慣形成的三個階段
行為主義從來就以具體、可行、能量化、可評估而著稱。
行為心理學明確指出: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連續90天的重複!習慣的形成大致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1~7天。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第8~21天。只要不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而繼續重複,便會跨入第二階段,從時間的跨度上是第8~21天。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且自然”,就是說,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堅持努力去改變,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階段:第22~90天。此階段的特徵是“不經意卻自然”,其實已經算是養成習慣了,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過此階段,你就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會成為你生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會自然而然地為你“效勞”。
◇ 父母變帶動孩子變
以上所言,就是《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這一課題的啟動背景和理論支撐。我們以《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作為書名,沒有主語,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我們承諾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並不是說三個月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改變不意味著決定。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其人生髮展的軌跡,不可能也不能,由他人來決定。
從客觀層面上,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三個月不可能有多么大的變化。但如果父母的心態變了,看孩子的角度變了,父母所看到的孩子也會隨之改變。通過90天日記,讀者所讀到的是父母所寫的孩子,其實那是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三個月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每個父母都是通過寫孩子來展示著自己內心的風景。
心中有什麼,眼中就能看到什麼,筆下就能寫出什麼。
◇ 倡導堅持記錄孩子的陽光日記
只有進入水中才能學會游泳,這個常識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觀察甚至檢查一下那些想學卻至今不會游泳的人,會發現他們的身體素質並不差,只是他們從來就沒有下過水,或者淺嘗輒止在水中撲騰幾下就上岸了。
“學會游泳可真難啊!”慨嘆和抱怨就成了他們的專利。
正是基於這樣的慨嘆和抱怨,我們才啟動了這個研究項目;這本書,就是整個項目文字記錄——整整90天,也是對那些慨嘆和抱怨的正向回應。
“像我們一樣,先到水中來吧。”這是8位媽媽的呼喚和經驗:“我們在水中來探討如何學會游泳!”
《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是一本適合在水中閱讀的游泳教材:與其說是在教你學游泳,倒不如說是“引誘”著你先下到水中。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身體力行,像這8位媽媽一樣開始去做,你就會反覆地翻動這本書:不是補充欠缺的知識,而是尋找體驗層面的共鳴。這8位媽媽,又一次用行動驗證了我們的結論。
課題組的8位媽媽堅守了自己的承諾,堅信每天為兒女寫日記的價值並最終堅持了下來。90天的日記,本身就能夠回應甚至回答那些聲稱愛孩子卻不知如何去愛的媽媽們幾乎所有的疑問。課題組的8位媽媽都明白,成功經驗是成功者在成功之後的總結,帶有強烈的人格烙印,只屬於成功者本人而不能複製。在這本書中,8位媽媽也只是想告訴你,她們曾經走過了一段怎樣的路,她們所記錄下的風景,或多或少地還有那“如魚吞水、甘苦自知”的體驗。
《三個月改變孩子一生》只是8位媽媽在某個時空下的留影,任何一個想了解其價值的父母,可以和這些媽媽們交流,聽她們說說酸甜苦辣,說說她們的堅信與堅持——那才是她們真正走過並走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