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們廣泛認識到需要一個術語來描述正在出現的在許多人看來與
北美和
歐洲舊國家有質的差異的國家。因此,這一概念也很快流行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個世界理論。其中,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是
第一世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
第二世界,而兩大陣營之間是一大批剛獲得獨立的新國家。
七十年代,
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美蘇兩個
超級大國的軍事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
蘇聯的方向發展。
美國由於長期對外擴張,特別是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中,實力遭到削弱,
霸權地位受到挑戰。而
蘇聯則乘機加緊擴充軍備,並依仗其膨脹起來的軍事實力對外擴張。在雙方激烈爭奪中,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為維護
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美國調整對外政策,在
亞洲實行收縮戰略,打開
中美關係大門,謀求從
印度支那脫身,以集中力量確保
歐洲重點。
歷史淵源
毛澤東主席1974年2月22日下午會見了
尚比亞共和國總統肯尼思·戴維·卡翁達和夫人等貴賓。周恩來總理、
王洪文(四人幫)副主席、
王海容部長助理、唐聞生、
章含之參加了會見。
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
毛澤東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三個世界
第一世界:指
美國和
蘇聯兩個具有最強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
超級大國。
這一戰略思想,對中國加強同
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加強在
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國際地位,爭取第三世界國家共同反霸,發展對外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指明了兩個超級大國是當時造成世界不安和動亂的主要根源,它們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從而激起第三世界國家的強烈反對,也引起第三世界國家的極大不滿。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支持第二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干涉和控制的鬥爭。中國堅決反對超級大國的擴張主義政策,對美國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方針,側重打擊
蘇聯霸權主義,有效地牽制了蘇聯的擴張主義勢力。
中國政策
1974年4月10日,
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全面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並說明了中國的對外政策。他指出:中國是一個
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開發中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中國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具有相似的苦難經歷,面臨共同的問題和任務。中國把堅決同第三世界其他國家一起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而鬥爭看作是自己神聖的國際義務。
鄧小平的發言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注意。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指明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應聯合起來,結成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戰爭政策。
堅持發展
鄧小平自1974年4月至1993年11月的二十年間,發表了大量的關於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重要講話、談話、文章、批示等。他不僅精闢地分析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基本內容、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而且還創造性地闡釋了涉及“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四個重大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對“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態度是慎重的,歷史定位是實事求是的、準確的,堅持和發展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研究清楚鄧小平對"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認識、分析和評價,對於進一步深刻認識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對於深刻認識
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的一脈相承關係,對於努力揭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和經驗,對於拓展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應該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理論闡述
鄧小平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闡述問題。
第一方面
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統觀念。
在此必須認識清楚兩個問題,第一,第一世界是指美國和蘇聯,第二世界是指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其中,歐洲包括西歐和東歐,而當時的東歐是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是指亞洲除了日本、整個非洲、拉丁美洲。其中,美洲和亞洲,也有社會主義國家。第二,在“中間地帶”理論中,是以帝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國家來劃線,把
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作為世界的主要矛盾,但在“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中,則是把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鬥爭作為世界的主要矛盾。為此,鄧小平指出:毛澤東根據新的國際形勢,以國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為出發點,以廣闊的視野,以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政治態度來劃分世界非常正確。正如前面所說,1977年以後,他仍然說:“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規定也不符合現實了。原來存在的兩個陣營都瓦解了,兩個陣營中間存在的中間地帶也發生了變化,根據這個新形勢的發展,
毛主席概括地提出了新的戰略規定。”很明確,鄧小平這裡講的“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老的戰略規定”,就包括處理國際關係問題時一概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來劃線。這番話就是說,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統觀念,其重大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就在此。
第二方面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突出了美國和蘇聯兩個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同全世界反霸權主義力量的矛盾。
鄧小平指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揭示出當代世界存在兩個最根本問題,“第一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當今世界不安寧的根源來源於霸權主義的爭奪,它損害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第二是原料和發展問題,即“南北”問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掠奪和剝削,使得貧國愈貧,富國愈富,貧國和富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兩個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為自己設定了對立面,它們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不僅激起了第三世界和全世界人民的強烈反抗,而且也激起了第二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強烈不滿。當今世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這個和平力量,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主力是第三世界,其次還應該包括美蘇以外的已開發國家即第二世界以及美國和蘇聯的人民,這些力量應該團結起來反對推行霸權主義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維護世界和平。十分清楚“三個世界”劃分理論這就突出了美國和蘇聯兩個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同反對霸權主義的第三世界、第二世界以及美蘇兩國人民的矛盾,“對於團結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改變世界政治力量對比”,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方面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對於打破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在國際上孤立我們的狂妄計畫,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鄧小平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蘇聯領導人挑起中蘇論戰,並把中蘇兩黨之間的原則爭論變為國家爭端,對中國施加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巨大壓力,妄圖在世界上孤立中國。“在整箇中蘇、中蒙邊界上蘇聯加強軍事設施,飛彈不斷增加,相當於蘇聯全部飛彈的三分之一,軍隊不斷增加,包括派軍隊到蒙古,總數達到了一百萬人”,而且還不斷挑起邊界流血事件,入侵我國領土。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反對蘇聯
大國沙文主義的正義鬥爭。那時,“蘇聯在各方面都占優勢,美國加上西歐都處於劣勢,是很大的優勢。我們當時面臨的形勢是,從美蘇力量對比看,蘇占優勢,而且張牙舞爪,威脅中國。我們的判斷是,蘇聯處於進攻性態勢,而且是全球性進攻,戰爭的危險主要來自蘇聯。為了避免戰爭,毛主席提出了建立從日本經歐洲到美國的一條線戰略,以對付蘇聯的挑戰”。隨著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美國同中國的關係改善了,日本和歐洲同中國的關係也改善了,第三世界國家同中國的友好關係發展到新階段,重要的是中國面對的是兩個超級大國了,戰爭的危險不是來自一家而是兩家了。所以,在毛澤東明確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後,我們根據新的形勢,改變了“一條線”對外方針,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總政策下,使中美和中日關係發展到新階段。同蘇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也爭取發展關係。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同第三世界的合作,還同歐洲發展關係,加強合作,從而打破了蘇聯霸權主義企圖在國際上孤立我們的狂妄計畫,改善了我們的國際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四方面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強調中國屬於第三世界,要努力發展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永遠不稱霸,在世界上樹立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良好形象。
毛澤東關於
中國外交政策的講話、指示很多,他在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前,強調過中國“是第三世界”,要努力發展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希望第三世界團結起來”。為此,1974年4月10日,根據毛澤東上述外交基本思想,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次特別會議上詳盡闡述中國對外關係的原則和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時,強調指出:“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
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加強與第三世界和一切可聯合的力量的團結,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民族經濟,建設好各自國家。鄧小平的講演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特別是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和中國永不稱霸的承諾,引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強烈反響和熱烈歡迎,在國際上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聲望,再次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良好風範。此後,鄧小平還多次強調在聯合國大會第六次特別會議上講演的基本觀點。1978年5月,在《實現四化,永不稱霸》談話中,鄧小平說:“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能稱霸”。“實現了四個現代化,國民經濟發展了”,“如果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就不能實行霸權主義,仍然屬於第三世界。如果那時中國翹起尾巴來了,在世界上稱王稱霸,指手畫腳,那就會把自己開除出第三世界的'界籍',肯定就不再是社會主義國家了。一九七四年我在聯大特別會議上作了一篇講話,講的就是這個內容。這是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制定的對外政策,我們要用來教育子孫後代”。1984年5月,在《維護世界和平,搞好國內建設》談話中,鄧小平堅持說:“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中國現在屬於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命運是共同的。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欺負別人,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還要加強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作。”
第五方面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強調根據不同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來制定和調整我國的對外政策,使我國的外交政策建立在更加穩妥的現實基礎上;強調要充分發揮第三世界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聯合第二世界和利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矛盾,反對霸權主義和戰爭威脅及戰爭行動,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為我國"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 "開闢了道路","為世界反霸鬥爭和世界政治前途創造了新的發展條件"。關於這一點,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次特別會議上的講演;1978年9月16日在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的談話;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1981年4月7日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小組負責同志的談話;1982年8月21日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的談話;1985年9月14日在會見奧地利總統基希施萊格時的談話;1987年5月12日在會見荷蘭首相呂貝爾斯時的談話;1990年3月3日在與幾位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等,都作了闡述。鄧小平的結論正如前面所說,"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為我國"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開闢了道路","為世界反霸鬥爭和世界政治前途創造了新的發展條件"。應該說,鄧小平對"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重要實際作用。
批評
阿爾巴尼亞領導人
恩維爾·霍查強烈反對“三個世界”理論,他認為“三個世界”理論掩蓋了時代的基本特徵,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基本矛盾,鼓吹階級合作,從本質上說是
階級鬥爭熄滅論的變種。“三個世界”理論和“不結盟世界”理論,“南北世界”理論,“
開發中國家”理論一樣,都不是以
階級為標準來劃分的,因此不是
馬列主義的理論。 霍查這一批評得到了很多反修正主義政黨和組織的支持,它們因此放棄
毛主義,轉而追隨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政治路線,形成了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霍查派。
其它釋義
在波普的這個理論中,存在著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簡稱世界1)、精神世界(簡稱世界2)和客觀知識世界(簡稱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其各種現象,如物質、能量、一切無機物質和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人體及其大腦。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兩個世界:無機界世界(a)和有機界世界(b)。"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觀精神活動(對個人來說就是他個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波普認為主觀精神是實在的,因為它對世界1,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能起反饋作用,即它直接支配著人和動物的物質軀體通過其活動表現出來。顯然,世界2也可以劃分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世界3"被波普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雖然,廣義地說應該是:一切主觀精神活動的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神話、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抽象的精神產物以及一切具體的精神產物,如工具設備、圖書、房屋建築、計算機、飛機和輪船等等。我們把前者記為(e),後者記為(f)。
所以,三個世界可細分為六個世界:屬於世界1的a,b、屬於世界2的c,d和屬於世界3的e,f:(a)無機界世界,(b)有機界世界, (c)動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產物世界 ,(f) 具體的精神產物世界。
波普稱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為"上向因果關係"。而稱反向的反饋作用方向為"下向因果關係",可見,三個世界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由圖則可以看出,上向因果關係可表示為:a-b-c-d-e-f,下向因果關係可表示為:f-e-d-c-b-a,而f對a的作用例如人為造成的
環境破壞,a對f的反饋作用如地震、颱風和腐蝕造成的破壞等等。所以三個世界是一個可逆的完全循環。
三個世界的觀念最早是由
柏拉圖提出來的,但是他提的是:具體世界、理念世界和靈魂世界。即柏拉圖是把a,b和f作為一個具體世界。
按照資料庫理論,有現實世界、信息世界和計算機世界三個世界。存在於人們頭腦之外的客觀世界稱為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就是一個信息世界;信息世界中的信息可以用文字或符號記載下來,最後人們對信息進行整理並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計算機世界的資料庫中。 現實世界的“客觀事物”(事實、事件)在信息世界中抽象為“實體”,並定義了各種“屬性”來描述“實體”。“實體”在計算機世界被描述成一條“記錄”。
客觀事物----實體----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