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倉燈戲

三倉燈戲

三倉燈戲又名“三倉花燈戲”,其名與“迎燈”的習俗和戲台前所掛的兩個大花燈頗有關聯。三倉燈戲最初主要是藝人們利用社火中的花燈唱曲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多以娛神為目的,憑老藝人的口傳心授代代傳承。

三倉燈戲在隴南市武都南部山區的三倉、月照、五庫等鄉鎮均有流傳。但以三倉鄉的楚家壩村、鬧院子村、水溝壩村等為主要流布地,這一帶較好地保留了三倉燈戲傳統表演形式、傳統劇目等,最能代表三倉燈戲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倉燈戲
  • 非遺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關於三倉燈戲的淵源及傳承在當地有兩個傳說:很久以前,當地天災不斷,人們生活窘困,只好以耍紅燈、唱大戲的方式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里年年唱戲的習俗得以產生。三倉鄉水溝壩元宵燈戲志有這樣的記載:“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水溝壩元宵燈戲,自吾先祖創立十多世,吾等承嗣先祖基業,世代相傳無絕矣。”此為“祖傳香火”的傳說。
另一個傳說是“楊戩趕山”。相傳很久以前,三倉一帶群山環抱,土地貧瘠荒涼,百姓生活十分窘困,二郎神楊戩為造福當地百姓,將許多山巒趕至荒蕪之地,於是就形成了8個近似小盆地的產糧區。當地人將這8個產糧區稱為“三倉、五庫”,喻義盛放糧食的地方,三倉一帶的百姓從此衣食無憂。人們為感謝二郎神楊戩,大修廟宇,通過耍紅燈、唱大戲的方式歌功頌德、慶祝太平盛世。三倉燈戲經過多年的演變,其唱腔、劇目、表演形式等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文化特徵

三倉燈戲屬曲牌體戲曲劇種。音樂以五聲調式為主,其歡音類曲牌明快活潑、玲瓏華美,哭音類曲牌纏綿淒楚、哀怨動人。伴奏樂器武樂類有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小鼓等,後來吸收了鼓板、小堂鼓、吊鈸、碟子、碰鈴、大小木魚等樂器。文樂領奏樂器為自製二胡,近年來吸收了板胡、竹笛、嗩吶等樂器。
三倉燈戲的許多故事表演的內容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故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具是其主要的道具。

代表劇目

村民們輩輩傳承的傳統劇目有:《草鞋》《孟姜女》《一支夏》《打彩》《鬧五更》等。也有許多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白蛇傳》《鍘美案》《老少換》《小姑賢》等。

傳承保護

2011年,三倉燈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尹成奮被省文化廳認定為三倉燈戲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