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非遺》是一本2022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政協隴南市武都區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都非遺
- 作者:政協隴南市武都區委員會 編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537179
《武都非遺》是一本2022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政協隴南市武都區委員會。
《武都非遺》是一本2022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政協隴南市武都區委員會。內容簡介 武都地處秦巴山地結合部,是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通要塞。2006年開始,武都各項非遺名錄得到了較好的原生態保護和有序發展。《武都非遺》一書,即是區政協文史委在區非遺中心各級非遺名錄申報資料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整理武都...
武都民間布貼畫技藝是隴南市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武都區。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技藝,級別是市級。傳承保護 2023年3月16日,隴南市人民政府印發《隴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武都民間布貼畫技藝被列入第五批隴南市非物質...
武都森林古猿是產自甘肅省武都縣農家溝晚中新世紫紅色砂質泥岩層的小型森林古猿。武都森林古猿 釋文:臼齒列長約28毫米,p4較長(寬/長=90%),p3短(寬/長=69%),並有短而橫置的跟座。m3窄長。標本為附有完整齒列的左下頜骨體及下部的1/3段上升枝,和p4之前的右下頜骨體。頜骨體中等粗壯,頰肌溝寬大,頦孔後...
依託原有美食業態,提升改造周邊環境,最佳化業態布局,安排了隴南名師名店名小吃評選、隴南名火鍋評選、精釀啤酒品鑑會、茶藝交流及名茶品鑑會、網上美食節、青年歌手大賽、廣場舞大賽、書畫攝影大賽、非遺文化展演、旅遊推介、農特產品推介等11項系列活動,分區域、多層次展示武都特色美食、農特產品、文旅產品。活動內容 202...
李軍 李軍,男,漢族,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渭脊獸製作技藝傳承人。人物經歷 1992年國中畢業後,在李忠賢老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做脊獸製作技藝。1997年開始獨立製作脊獸。現在徒弟二人,分別是李小寧、李新軍。 製作通渭馬營長川村廟脊獸,定西內官廟上脊獸。項目申報地區 定西市,通渭縣 項目級別 市(州)級
王勇 王勇,男,漢族,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谷木雕傳承人。人物經歷 1977年—1988年,先後在蒼耳王、甘谷一中上學; 1989年—1994年,拜師學藝後到福建深造; 1994年—1996年,在馬來西亞開展木雕工作; 1997年—至今,從事木雕工作。項目申報地區 天水市,甘谷縣 項目級別 省級 ...
甘肅武都桃花藝術節 甘肅武都桃花藝術節是甘肅省武都縣的藝術節日。活動起源 為搞活縣域經濟,大力發展旅遊業,進一步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於2003年3月舉辦了首屆甘肅武都桃花藝術節。
武都苔草 武都苔草,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基本信息
張勇,1987年出生於簡陽,“張氏古琴製作工藝”創始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古琴先後師於廣陵派傳人曹瓏、陝西西安李仲堂、川派胡錦榮等琴家。2003年9月進入河南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學習,2004年起遍訪當代斫琴大師,先後受到曾成偉、葛翰聰、馬維衡等琴家指點,並得到成公亮先生指授。自此,張勇斫琴自成體系,...
楊海平,出生於1949年,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圌山村1組農民。從小開始習武,後來跟常聰和尚學走鐵索,經過刻苦訓練,學會了“鐵索飛渡”,被稱為“長髯飛人”飛渡江油竇圌山,功夫代代傳。。楊海平學會“鐵索飛渡”後,經過多時摸索,終於獨創了“倒掛金鉤”、“金雞獨立”、“空翻筋斗”、“仙人指路”、“蘇秦背劍...
高山戲劇,本色唱腔;名列非遺,曲韻鏗鏘。五鳳山之靈氣,俊彥造就;白龍江之靈水,子民滋養。邢澍鴻儒碩學,才兼八斗,一代宗師,後世景仰;丁煜揭竿抗金,赤膽忠心,保家衛國,千古良將。卯在東,志操軼群,權貴敬畏;楊難當,氐族豪強,稱雄一方。吳挺保蜀抗金,志在安邦;李揆隱退武都,身立名揚。吳鵬翱,博...
《甘肅武都龍家溝三趾馬動物群的埋藏學與古生態學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張雲翔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 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1恢復了龍家溝三趾馬動物群的埋藏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化石形成的因素,解釋了化石群與當時生物群之間的偏差,重建了古生物居群,提出了脊椎動物化石在水流搬運中出現的...
隴南市武都區文化館 隴南市武都區文化館,事業單位。2021年11月18日,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二級文化館公示名單。
高山戲又稱高山劇,是流傳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山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演出場地以地方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台、社火戲台為主。高山戲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劇和川劇的特點,適合表演各種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簡介 高山戲主要流傳於甘肅隴南武都山區,已有700年左右歷史。演出場地以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台、社火...
尹利寶,男,漢族,1978年生於武都魚龍,“高山戲”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劇協會員,全省非遺先進工作者,武都區高山戲研究中心(兼非遺中心)主任,武都區劇協主席。在《中國文藝報》《甘肅文苑》《甘肅藝苑》等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編寫過多本傳統、現代高山戲劇本;有專著《武都高山戲》出版發行...
第二節“歌舞演故事”的藝術——武都高山戲 097 第三節民間乞巧文化的“活化石”——西和七夕節 106 第四章隴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26 第一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26 第二節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29 第三節民間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34 第四節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136 第五節曲藝類非物質...
作為展現武都形象的新“名片”,《高山情韻》從2020年初開始策劃、創排,期間多次同本地文化名人、民俗專家、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家進行深度交流,並邀請他們共同開展劇目編排。本次演出共用演職人員240餘人,他們以熱情和質樸的表演,讓武都民俗文化的魅力滲透進了每個觀眾的心頭。演出活動 2021年4月28日晚,隴南市...
當時鑄造的錢幣,上至臨潭冶力關,下至岷州城,皆有實物出土可證。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有苟姓在岷州城北挖地窖得熙寧鐵錢數十萬,粘連成塊,後被地方官員熔鑄為鐘,懸於神仙洞。建國後1989年4月,臨潭縣冶力關出土的一萬餘斤“至和重寶”,背面鑄“滔”字,就是明鮮的例證。 非遺 截至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