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講寺

三佛講寺

三佛堂始建於1905年,由真法和尚創建,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共有瓦房五間,建築面積75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佛講寺
  • 始建於:1905年
  • 占地面積:6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75平方米
簡介,地理位置,人文歷史,教法傳承,特色和宗風,特色,宗風,建築規劃,建築介紹,建築理念,教學計畫,

簡介

三佛講寺,亦稱三佛堂,三佛講堂.位於上海市崇明縣陳家鎮鴻田村.據<<崇明佛教史>>記載:比丘廣化法師曾在此住持弘法利生數十年.1980年真法法師圓寂於此.常濟乘一法師應請於2007年4月進住本寺,常懷感恩印心宗列代祖師弘法滬濱,廣大信眾迫切要求建立印心道場.乘一法師帶領信眾建設東廂房三層九間,建築面積245平方米,以安置僧眾.並於2009年2月18日經上海市崇明縣人民政府批准為正式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地理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市崇明縣陳家鎮鴻田村裕東公路 (原燈塔村東新路北端和裕東路交叉處)
三佛講寺
陳家鎮鴻田村原燈塔十二隊)
地理坐標: 北緯 N 31.516901,東經 S 121.851725交通換乘
上海火車站交通線路:
上海火車南站乘捷運一號線 (上海南站-汶水路站)下捷運步行一段路 乘公交(申崇一線) 到(陳家鎮交通樞紐)- 乘坐計程車 到鴻田村裕東公路(原燈塔村東新路北端和裕東路交叉處)三佛講寺或三佛堂(本地人稱呼三佛堂)

人文歷史

三佛堂始建於1905年,由真法和尚創建。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共有瓦房五間,建築面積75平方米.常濟.乘一法師應請於2007年4月進住本寺,乘一法師帶領信眾建設東廂房兩層九間,為配合當地政府的經濟建設,經上海市崇明縣人民政府批示在原址附近進行拆遷重建三佛講寺,2012年2月2月11日上午9:00時,三佛講寺迎來了大雄寶殿奠基典禮,縣民宗辦主任、縣佛協代表、副鎮長王惠東等先後致賀詞,對三佛講寺的奠基致以誠摯的祝賀,也對我鎮宗教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殷切的希望。

教法傳承

開山住持 真法法師 主修淨土法門。在當地多有不可思議之事,1980年真法法師圓寂於此.
住持常濟乘一法師是印心宗四世南山正宗第一代。2000年於印心宗阿闍梨徐恆志老人處接印心宗法脈代師灌頂傳法。2001年於四川五明佛學院接晉美彭措法王大圓滿法傳承。2007年於深圳弘法寺接本煥大師禪宗臨濟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脈。 大和尚慈悲心切,遍走大江南北,立正法知見,弘佛心密法。從事禪宗、淨土、密法的教學,講授楞嚴、法華、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等大乘經論和修行法門。並經常應邀至各宗教團體,企業機關演講開示;定期舉辦禪七,廣傳禪宗心法。

特色和宗風

特色

園林式的寺院
寺院坐落於崇明島上近東灘濕地的自然生態區內,花園簇擁,河流環繞、民風純樸,是修行人遠喧鬧、嘈雜的世俗生活的清淨之梵。 寺院內設有意境悠遠的祇園、靜謐幽清的竹園,十八羅漢松園以及臨近山門的蓮花池等庭園景觀,處處皆可體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機妙意。
叢林式的寺院
叢林指眾多僧人聚集在一起,並能規律而且和合一致的修學辦道,就如樹林一般整齊有序,又稱“聖智之林”。三佛講寺是“十方叢林”,寺產一切歸公,且依規矩容納十方僧眾,住持人選採取十方選賢,五年一任。
禪修式的寺院
三佛講寺的禪修中心包括大小禪堂及男女眾寮房,能同時容納500人禪修。禪堂的位置位於隱密的深後方,營造清淨修行氛圍。寺院常年定期舉辦各類禪七及輔導班,指導學人立正知見,鍥悟心源。修行理念融合禪淨密於一體,以菩提心開大智慧。
學院式的寺院
上乘下一大和尚深諳教化之重要,積極推動僧眾教育,在寺院北側積極籌建三佛教學院,以培育弘法之僧才,法門之龍象。

宗風

佛心即般若,般若為宗;
佛心即是禪,以禪為體;
佛心即實相,無相為相;
佛心即是密,以密為用;
佛心即淨土,淨土為歸;
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
是名佛心道場。
佛法浩瀚廣大,大和尚取其精要,親擬「佛心道場宗風」之教化理念,作為弘法標竿、修行準則,建立三佛講寺的宗門道風。

建築規劃

建築介紹

因為配合當地政府經濟發展,在原址附近進行拆遷重建,原則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規劃建設如下建築。萬佛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山門殿,法堂,禪堂,藏經樓,祖師塔,如來舍利塔, 祖師殿,伽藍殿,鐘樓, 鼓樓,齋堂樓, 講堂樓,客堂,法物流通處,上客堂,閉關房,方丈院,東廂寮, 西廂寮,養生堂。總計面積:10381平方米,預計投資:3239萬元。

建築理念

遠望三佛講寺,靜坐於群綠環繞之中,散發著包容大千的磅礴氣象。唐式風格古樸簡練,裝飾細節別致精巧,但沒有豪華的氣息,更不追逐流行元素,處處都展現出佛教主張的穩重大方之美。
整座建築以相表法,訴說著頓漸不二的大乘妙理,從般若橋過河至寺院,喻示著“佛心即般若,般若為宗”的宗旨;以大禪堂為基,安立法身佛殿,象徵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景點介紹
般若橋
山門後邊有一座潔白的拱橋,架在蓮花河上,通往寺院大門。此橋名般若橋,起步處是此岸,橋那邊是彼岸,反映著道場“佛心即般若,般若為宗”的理念。走上石橋的台階,登高遠望,天空浩渺,低頭俯看,步步蓮花。
禮敬大殿
進入通透的禮敬大殿,迎面即是巨大的玻璃景觀牆,將參訪者的視線穿越建築,引向莊嚴巍峨的大雄寶殿,登時升起恭敬心。大殿西側一層是客堂,負責登記與接待。東側一層是法寶流通處及弘法部,二層是面向大眾的素食館。
天王廣場
天王廣場供奉四天王及彌勒菩薩,韋陀菩薩。與一般寺院的天王殿不同的是,天王廣場以青天為瓦,以青磚為地,寓示十方上下無不是諸佛菩薩,護法神祇護佑之地。四天王身後種植十八棵形態古樸的羅漢松,表十八羅漢。於植物的表相中體悟聖相,真契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佛理。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坐落於4米高的漢白玉平台上,全白的殿堂中央供奉三尊端嚴潔白的清淨法身佛,象徵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殿堂從天頂到牆面到柱子到地面全是不同材質的純白色顯現,三尊白玉佛像及殿後方供奉的白玉觀音像皆由一整塊緬甸玉天工雕刻而成,殊勝莊嚴,展現清淨本然的法界實相。
禪修中心
大雄寶殿的平台下方即是道場的基石之處,為可同時容納幾百人參究心地的大禪堂。大禪堂分男眾部,女眾部,各有獨立出入口,通往跑香道及宿舍。以大禪堂為基台,其上安立大雄寶殿,呈現以禪修見性為“因”,圓滿法報化三身的莊嚴“佛果”。
佛心塔
佛心塔是道場的精神中心。地面七層,地下一層。
地宮
位於佛心塔地下一層,地宮中心位置矗立由大和尚親自設計,以琉璃構建的釋迦摩尼佛舍利塔、五百羅漢舍利塔,祖師大德舍利塔。塔中供奉釋迦摩尼佛佛骨舍利,阿羅漢舍利,祖師大德舍利,塔外恭刻{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咒}。透過師父的巧思,令參訪者能以清淨心一睹莊嚴的舍利塔,能得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力的加持。
法堂
法堂位於佛心塔一樓,正對大雄寶殿,是演說佛法、皈依集會之處。法堂與大雄寶殿間有一大平台相連,能同時容納五百人聽經聞法。
萬佛殿
萬佛殿位於佛心塔三樓。殿堂四周鑲嵌著萬餘尊緬甸白玉精雕細琢而成的本師釋迦摩尼佛,中心位置矗立以由整塊緬甸白玉構建的釋迦摩尼佛臥佛像。參訪者於此淨心禮拜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無量的心展現出重重無盡、圓滿莊嚴的佛國世界。
觀音殿
位於佛心塔四樓。殿堂中央供奉罕見的白玉臥觀音像。展現出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無盡悲心。
藏經樓
位於佛心塔五、六樓的藏經樓,同時也是圖書館。特設觀光電梯從兩層樓高的藏經架中緩緩穿越而過,喻示“自歸於法,願與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三佛教學院
四層樓高的三佛教學院包括教室、研究室、接待室、會議室、展覽室、閉關房等,院內設有研究所、大學部,是續佛慧命,培育僧才之重地。

教學計畫

院內設有研究所、大學部,是續佛慧命,培育僧才之重地。寺廟規劃開設 臨濟禪法,心中心法和淨土法門。
教學特色
“淨化人心 開啟佛心”是我們的根本想法。
為此,三佛講寺以僧團為核心,護法團隊為基礎,透過各種做法,攝受不同根基的大眾,清淨自心,開啟自性。活用佛法於現代人間,祈能為世界播下和平的種子,共同邁向“人間淨土”的目標。
禪修:
常年開辦多項禪修活動,包括入門類的禪修指引、初級禪訓班;初階類的禪一、禪二、禪三、禪七等;進階類的蓮花七,佛心七等。
念佛:
定期舉辦報恩佛七、彌陀佛七,及念佛、精進佛一、佛三、八關戒齋等各項共修。
法會共修:
定期舉辦包括三皈五戒、新年祈福、供天、中元法會、觀音法會、梁皇法會、水陸法會、瑜伽焰口等法會活動。
參學禪修:
園區的一景一物、一水一石,都是心靈淨化的體驗課程。透過參訪、經行與行腳,引領參訪的民眾體驗佛教禪修的觀念與方法,進而對其日常生活產生正面的影響。
佛學推廣:
成立“佛心法堂”,以提供大眾有次第、有系統的佛法課程為目標,定期迎請海內外高僧大德前來轉大法輪,弘揚正見。
文化傳播:
出版及結緣書籍、影音產品等,包括學佛入門、心靈成長、精進禪修、佛法心要等主題。同時推廣環保生活用品,倡導生活禪。
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慈善組,幫助即將往生或剛往生的人,解除恐懼求生淨土、指導臨終佛事,以及往生佛事,推動助念風氣,以尊重生命的心態莊嚴亡者的前途。
親子教育:
定期為小朋友推出各種營隊,如親子夏令營,少年禪修營等,讓小朋友從中認識佛法,體驗
禪修,從小就播下正法的種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