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門

七重門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應該說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勳顯赫”的官員,為朝廷和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餘個,被譽為“牌坊之鄉”。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重門
  • 所屬地區:皖南歙縣棠樾村
七重門-牌坊群,七重門—歌曲,

七重門-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
七重門
建於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龍鳳板”上鑲著“聖旨”二字,橫樑正反各有一對浮雕雄獅,顯得頗為英武。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他的孝行感動了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又因為他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並特地為其祖父立坊。由於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兵部左侍郎銜”。
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余岩、鮑壽遜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製”的。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讓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來朝廷為了旌表他們,賜建此坊。牌坊上還銘刻了明永樂皇帝的《慈孝詩》日:“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事後,欣然寫下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並撥銀將“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繕,又刻御題對聯於其上。一座牌坊被幾朝皇帝加封,這在我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3、鮑文齡妻江氏節孝坊
建成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後,“立節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寡婦守節,培養後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來維繫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1年)。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瀨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想求皇帝恩準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準。於是,在棠樾村頭便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5、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
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於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年老之後,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對祖宗的孝順,當然也值得頌揚。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在60歲時辭世。
吳氏的舉動感動了地的官員,遂打破繼妻不準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儘管得此厚愛,但在牌坊額上“節勁三立”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6、鮑逢昌孝子坊
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才14歲的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後終於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並扶持父親回到家中。一進家門又見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治。母親服用後果然痊癒,族人便說這是他“天鑒精誠”、“孝愈其親”。
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據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遠赴雲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地百姓還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於秉性亢直,卑視權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後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

七重門—歌曲

煙鎖重樓片頭曲
作詞:瓊 瑤
作曲:陳耀川
演唱:潘越雲
有七重古老的門
關住了七百年的青春
七百種不同的故事
留下了七萬道淚痕
有七重古老的門
關住了七百年的青春
門上閃耀著舊日的榮華
堆積著舊日的煙塵
鎖住了七千個夢
鎖住了七萬個情
鎖住無數無數孤獨的靈魂
有一天故人遠去
有一天繁華落盡
那七重古老的門
依舊傲然佇立
有一天故人遠去
有一天繁華落盡
那七重古老的門
依舊傲然佇立
無語向黃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