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島

七都島

七都島位於溫州市市區北面。東臨樂清琯頭,南與龍灣區隔江相望,西眺溫州楊府山,北瀕104國道線、烏牛鎮,隸屬於溫州市鹿城區。七都總面積12.7平方公里,全島海岸線長17.78公里,標準堤塘已全線閉合。工業主要產品有軟包裝、標準件、閥門、服裝等,現有企業50多家。2001年區劃調整後,七都從永嘉劃歸鹿城,規劃、定位為溫州未來的城市“後花園”,承擔著服務於市區的高級住宅區、生態型休閒度假區、教育科研基地以及楊府山商務中心拓展區等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都島
  • 位置:溫州市東北
  • 總面積:12.7平方公里
  • 全島海岸線長:17.78公里
七都歷史,創建標會,島上僑鄉,教育現狀,出國現象,僑界名流,生態水都,水上城市,區域特色,通橋連市,高檔住宅,

七都歷史

七都島的歷史難以推述,據地質學家初步考證,整個島嶼是在清康熙年間甌江下游的河沙沖積初具雛形。該島是浙江省兩個河口衝擊島之一。現全島常住人口9232人,旅居港澳台及海外的人數15200人,是常住人口的1.5倍多,其中,美國5478人,法國3169人,義大利1251人。島上幼稚園283名學生中,本地戶口的只有54人,外來務工子弟78人,其餘全是外國國籍,有151人之多。鎮裡有兩所國小。 [2005年七都鎮教育辦的黃保勝老師報告統計]
七都島地理位置七都島地理位置
風俗人情
自古以來,七都島由於生存條件不理想,四面環江,屢遭颱風大水的破壞,島上居民有著出去謀生的傳統,又由於水路發達,還有許多外國海輪從甌江進入,隨洋船“出走”的人也不在少數。早先通過非正式渠道出國的人士在親友和鄰居中的示範效應是巨大的,而且他們還經常帶上一批人如法炮製。於是,從這些人當中孕育了七都第一代僑民。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前出國的是第二代僑民,他們在海外主要從事餐飲業、服裝和皮具加工。 改革開放後出國的是第三代僑民,在海外主要從事中間貿易。
從七都鎮派出所提供的人口數據來看,自1994年以來,七都島上的人口就一直呈遞減趨勢。 在七都,家裡沒有人在國外謀生,是會讓人笑話的。這裡90%以上的家庭都有直系關係親屬在國外。據調查,只有9200名在戶人口的七都,僅2004年年底,就有5500萬美元的外匯進來。這個數字意味著,在2004年年底,每個七都人平均收到5978美元外匯,大約合5萬元人民幣。

創建標會

大部分在國外的七都人都會參加一種叫‘標會’的組織。在美國,這種“標會”也叫自助會或者互助會,實際上是一種現金運作方式。由會首發起,約定本金的規模往往在1000~2000美元之間,人數一般在60~80人,具體辦法是採用競標的方式,使資金髮生流動。在標會裡,一般約定每個月舉行一次開標。以60個人參加為例,標會之前的會上,60人要交足約定的本金,這些錢由會首管理。會首可以不是會員,但有責任管理會員,承擔風險。競標那天,參標者每人提供一個標價(在45~150美元之間),標最高者算得標。那么其不僅可以把起先自己交給會首的1000美元拿回來,其他會員還必須交給得標者標價與“基標數”(通常是500美元)之間的一個差價。但是,本次中標的人從下一輪開始,需要在每月交納給每次的得標者500美元。只有每個會員都“重會”(即中過標)後才算完成一個周期,這樣,60人參加的標會如果每月標一次,需要5年完成一個循環。
七都島是溫州城區難得的純天然人居環境。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這裡地處甌江中央,濱江岸線長18公里,隔江三面環山,島中有島,湖中有湖,溝河縱橫、水網密集。據初步調查,島上正崛起一個八百畝大盤的島中島度假村。該工程總有地410畝,總投資2個億;用地300畝,投資達1.5億的萬國花園別墅已經順利完成;目前正在洽談的項目還有高爾夫球場、影視城、小歐洲等等。華僑花園高檔人文社區第二期項目華順·江都別墅現也初具規模。這個超級大盤的出現,將為溫州市房地產界帶來全新的規劃理念、社區模式及居住方式,大大提升人居水平。
根據規劃,未來這裡將是一個集商務、居住、度假、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水都”。

島上僑鄉

七都是鹿城區一個海島鎮,與溫州市區僅一江之隔,常住人口9000多人,海外華僑15000多人,是著名的僑鄉。收入靠外匯:島上人均年收入不高,才6166元(2004年統計數據),但是生活水平卻不低,來自海外的匯款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支柱。
七都的島中島七都的島中島
有ATM:除了農村信用社,中國銀行是島上唯一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該行的ATM取款機因為幾個月都無人問津被撤銷。在2011年又重新設立了24小時自動提款機和存款機。銀行工作人員對此的解釋是:要說服島上幾乎以文盲為主體的老人使用銀行卡,實在太難了!
拿著外幣換日用品:有一種說法,看不懂報紙和電視的老太婆,對歐元及美元的匯率卻相當熟悉,手頭沒有零錢時就拿歐元換雞蛋,1歐元大概換15個本地雞蛋。島上通用的外幣以美元、歐元加元為主,以前還有里拉、法郎、荷蘭盾。
暑假比春節熱鬧:因為沒有綠卡,往來不自由,所以,許多大人無法回家過年。倒是每年暑假,有許多孩子從國外回來度夏令營。也許“過年回家”這四個字對這些孩子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他們的父母而言,卻是心中難捨的夢。
2005年12月28日,投資4億多元的溫州七都大橋破土動工,據了解,這是溫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市政公用橋樑。這一事件,再次勾起了老百姓對七都島的關注。近距離觀察這個號稱“溫州小島聯合國”的僑鄉,許多七都人的海外移民故事隨之鮮活了起來。七都大橋(南汊橋)西南端跨越江濱路與學院東路相接,東北端連線七都島,主線橋長約2.07公里,寬34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為60公里/小時,預計工程將於2012年6月基本建成,12月正式通車。七都大橋(北汊橋)目前正在積極開展前期工作,根據項目建議書,該橋南起七都南汊橋互通,跨越甌江後,通過烏牛互通連線104國道,主線橋長1.75公里,設計標準與南汊橋相同。
島中島島中島
颱風的影響
普通溫州市民對七都的了解,似乎都在每年颱風來襲前夕,新聞中關於島上居民安全疏散的報導。其實,除了易遭颱風侵襲之外,它還是溫州唯一一個島上僑鄉。
在校就讀的每個本地戶口的學生都可能是未來的移民。他們就像風箏,繩子的那頭遠遠地牽在大洋彼岸親人手裡,等到季候風吹起,他們就迎著繩子的方向飛翔。

教育現狀

“隔代教育”是七都島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時是造成留守兒童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
走在前沙村的村道上,迎面來了一個戴著小紅帽的小姑娘,四五歲樣子,背著小書包邊走邊玩。記者問她:“小朋友,你的帽子好漂亮啊,誰送的啊?”小姑娘說是媽媽買的。但當記者問她媽媽在哪裡時,她卻回答不知道。
這時,旁邊一位村民見狀笑呵呵地插話:小姑娘的爸媽在義大利,孩子生下後就送回來給爺爺奶奶寄養,已經好幾年沒有回來了。
據這個村民介紹,為了節省養育成本,同時為了騰出時間掙錢,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送回老家寄養,等到時機成熟再接到國外上國小,或者中學。
島上幼稚園283名學生中,本地戶口的只有54人。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在校學生越來越少,鎮裡的國小已經從去年的5個合併到現在的2個。
七都中學的職高部每年招生時,都設兩個班,到了高三就合併成一個班,因為會有一半學生中途輟學出國。
據統計,島上在校學生(包括幼稚園、國小和中學)共有1467人,他們大多是父母遠在海外的留守兒童,大約有一半存在著隔代教育的現象。他們很少有來自家庭的束縛,比城裡的孩子自由,但卻普遍感到孤獨。

出國現象

七都中學三面環水,沒有圍牆。站在操場的主席台上,可以望見平坦延伸著的冬季田野。操場邊的旗桿上,高高飄著一面國旗,風展紅旗如畫。五星紅旗下,幾個打籃球的孩子奮戰正酣。
他們當中,不少人在不久的將來,便要前往海外與親人團聚,開始一種完全陌生的生活。
記者在籃球場找到了小河和小仁(化名),兩人分別讀初三和高一。
這個學期也許是小河在國內讀的最後一個學期,他的三個姐姐和母親都已經辦好了簽證,只等美國紐約的父親打來電話,便要全家移民了。小仁的兩個姐姐也在紐約,估計讀到高三畢業,小仁也要出國了。
除了電子遊戲,籃球是他們最大的愛好。“現在打球沒勁,因為最要好的一位玩伴今年上半年出國了,現在是三缺一”,說這話的時候,兩人神情有些落寞。
小黃今年讀高三,和所有的新新人類一樣,喜歡穿有很多兜兜的時尚牛仔褲。雖然她很漂亮,卻不像城裡同年齡的孩子一樣早早就談戀愛。她告訴記者,在七都,早戀現象比較少,因為這樣的感情很脆弱,一出國,生活全部都要發生改變。
等到明年夏天拿到畢業證書,小黃就要出國了。但是她一點都不想出國,因為從回來的夥伴那裡得知,去國外幹活都很辛苦,就和她的大姐一樣。她的大姐8年前去了美國,至今沒有回家,因為沒有綠卡。前年,大姐與一個同樣打工的福建人結婚時,家人也只能遙遙祝福他們而已。
留在國內也沒有前途,因為她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大學肯定考不上;職高畢業找工作,不但工資低,而且也很辛苦。相比之下,去美國還是好一點,賺的錢雖然不算太多,畢竟是美元,寄回家就很管用了。她說起美元的時候,就像我們說人民幣一樣自然。
儘管即將出國,但他們對自己要去的國家幾乎一無所知。
小河唯一知道的是,美國的白天與中國正好相反。每次家裡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都是在夜晚,而那裡卻是白天。但直到現在,他也不明白是為什麼,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世界地理。
“美國首都是哪裡?”
“紐約?”沉吟了半晌,小仁囁嚅著回答。
當記者把NBA、尼亞加拉瀑布、搖滾樂、好萊塢等詞語一一報出時,他們仍是一臉茫然。在他們腦海里,花花世界的美國並不屬於自己,那裡不過是一個大工廠,他們去做工,只不過賺的是美元而已。
問起他們最大的願望,小仁不假思索地說,過一種自由的生活,想幹嗎就幹嗎。
小黃沉吟一會兒說,多掙點錢,爭取2008年回國看奧運會。

僑界名流

七都鎮為數眾多的海外僑團,在溫州華僑界卻大名鼎鼎。像虞錫龍、林精平等一行人。這些海外僑團的首領在僑界一呼百應,指揮著動輒數億的資金轉戰在海外商場。
在國內,海外僑民們還大量捐資修路建橋、圍海堤壩、老人亭、學校等涉及社會公益事業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他們還把每年颱風來襲時捐資賑災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生態水都

12.7平方公里的七都島片區地處甌江中央,濱江岸線長18公里,隔江三面環山,形如一枚樹葉,島中有島,湖中有湖,溝河縱橫、水網密集,被譽為“甌江中的綠色明珠,白鹿城美麗的後花園”。根據不久前出爐的《溫州市七都島控制性詳細規劃》,未來一個集商務、居住、度假、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充滿魅力的七都島即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據溫州市總體規劃,將在七都西南端建造七都大橋,該大橋將把七都與溫州新城連為一體,大橋的建成將為七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島上的公路交通、通訊、供水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七都大橋投資4.24億,系浙江省、溫州市重點工程,設計車速60公里/小時,通航等級為500噸。大橋主橋長2067米,寬34米,雙向六車道。大橋南端引道與溫州市區學院東路相接。七都片下橋引道344米,上橋互通937米,寬為8.5米,與緯二路相接。南北引橋兩側各設行人兼腳踏車天橋一座。
大橋已於2007年2月動土,將於2009年建成通車。屆時從市行政管理中心到七都,開車只需十來分鐘。
七都島是未來溫州的發展方向,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水上城市

七都島是溫州凸現生態環境優勢的重要區域,是我市實現跨江發展戰略的支撐點,是聯繫甌江兩岸經濟發展帶上重要的一環。
根據規劃,七都的功能定位為面向溫州都市區,配合楊府山會展商務區,集會展商務區功能延伸、高檔次居住、休閒度假、都市娛樂、特色教育研發為一體的,充分展現“生態水都”城市形象的綜合功能區。遠期規劃人口為60000人。
規劃將依託該區域良好的自然環境,保護山體、江岸、河岸自然景觀的視覺通達性,強調公園、街頭綠地、商業和旅遊休閒綠地等公共開敞空間的塑造、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以構築具有生態特色和水鄉風貌的現代化生態複合型城區。以七都島片區中央100-150米寬生態廊為主軸,連通甌江東西兩岸,將水網和城市開敞空間組成綠化生態廊,構成新型生態島空間形態

區域特色

未來的七都島將由三個特色主題區域組成:位於七都島西北部的紅色都市島作為楊府山商務會展中心的補充區,以商業辦公、旅館、會議中心、文化娛樂為主,混合有居住部分;位於東南部的藍色水文化主題島以遊艇俱樂部、馬術俱樂部、青少年野營公園、水上遊樂園等為主題,輔以各種相應的社區文化教育、商業消費功能;東北部的綠色教育研發島以特色教育和綠色產業研發為主,輔有居住、商業等設施。

通橋連市

七都大橋工程、百年一遇標準堤塘工程是實現七都美好未來的關鍵性工程,總投資近11億元。七都大橋西南端跨越江濱路(立交)與學院東路相接,東北端連線七都島。主橋長度為2.067公里,寬為34米,雙向六車道。該工程被列為省、市重點建設工程,已於2005年動工,預計2009年完工。大橋的建成將從根本上改變七都對外交通,拓寬發展空間,拉近與市區的距離,與新城、楊府山片區的聯繫更為緊密,地理優勢更加明顯。
七都島的另一項大工程是建設14.8公里長的百年一遇標準堤塘。這項工程事關七都安全與發展,目前500米試驗段工程已經完工,預計於2011年實現全線閉合。
此外,七都島還將重點建設東西走向、貫穿全島24米寬3公里長的中心大道,形成溫州大橋七都大橋之間和港兒河兩岸之間接線道路的互通。並形成以主要道路為主體構架的視覺通道,以城市綠地為主景視點的城市觀景點,以城市廣場、綠地、濱水空曠地段邊緣展示城市界面,以城市或片區的標誌性建築為標識,形成島上靚麗的風景線。

高檔住宅

打造綠色水都,形成以生態居住為特色的高檔住宅區是七都的目標,未來這裡將成為溫州城區少數幾個高檔次住宅區之一,實現單體別墅、聯排院落、商務公寓的多樣化景觀。
華僑花園、島中島度假村是七都島上規模較大的別墅群落,一期工程中數十座造型別致、風格優雅的別墅已全部落成,二期均已破土動工。萬國花園、七都超五星級賓館、大型水上樂園等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前期工作。七都島日益呈現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