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歸依

佛教用語。“歸依”就是歸投禮敬的意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皈依清淨福田僧、皈依護法尊者等七者,以之為皈依對象或皈依境。此法為噶舉派所強調,並為各派皈依境壇城共同具備。依西藏佛教所傳,信奉小乘者,僅皈依佛、法、僧三寶。且皈依時間至死亡後即結束。信仰大乘者,除皈依三寶之外,亦皈依菩薩眾 P76-a 善知識。如西藏本《華嚴經》雲︰‘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3汶示菩薩威儀道’、‘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中救護於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歸依
  • 涵義:歸投禮敬
  • 來源:佛教用語
具體解釋,戒律,三歸依,三歸依的起源,歸依三寶之旨趣,

具體解釋

西藏佛教對此七皈依涵義的說明,略如下述∶
皈依上師,系因上師的心中充滿佛法,是佛的代表。上師心中,具足佛的法身。上師口中宣說佛的教法,是法寶的代表。故上師的口,具足佛的報身。上師身穿法衣,或著報身佛裝飾,守持僧伽的戒律,是僧伽的代表,具足佛的化身,故上師為加持根本。
在平時,上師於皈依境中,站或坐於自己頭頂上。行走時則坐於自己肩上。睡眠時,於己心中。飲食時,即位於喉輪承接供養。故行、住、坐、臥中,弟子皆不離上師,弟子睡眠即同上師一起入禪定,飲食即供養上師,片刻須臾均不分離。
皈依本尊,即是皈依上師教導的佛菩薩,或自己樂意親近的佛。因為本尊是加持的根本,故弟子平日需時時將自己觀想成本尊,自己之身即本尊之身,語即本尊咒,意即本尊教法,同時,眾生即本尊眷屬,情器世間即本尊壇城,一切鳥鳴市聲均為咒語,由此而得到與本尊無二無別的境界。
皈依空行,即皈依本尊的明妃、女眷屬、女性護法,而不可輕視。因為陰性代表智慧般若,空行母為雙運對象,並能成為自己與上師本尊中溝通的使者信差,如母親般增長自己的般若慧根。
皈依護法,即皈依一切擁護本尊的聖凡海會護法眾。護法曾於本尊前發誓擁護教法,保護儀軌。密宗行者修法若未得護法同意,而引起護法嗔怒,則絕無成就之可能。因為護法若不擁護,則持明咒力無天龍執行而無效力。故皈依護法,除念咒效力增長外,護法亦常能如 [P76-b] 上師般教導咒語法本,並贈送修法所需資糧。

戒律

依據西藏佛教之規定,修習七皈依之行者,應遵守下列之皈依誓戒∶
(1)皈依佛後,不依止外道天神,雖亦尊重三界所有神祇,但因世俗神未能脫離輪迴業報,並非究竟證悟者,故雖可供養尊敬,但不可皈依。
(2)皈依法後,不起殺心噁心(不殺害、驚嚇眾生),因行者之心即本尊心,充滿慈悲。若能無任何噁心,即能迅速具足佛之報身。
(3)皈依僧後,不應信仰外道教法,且不與具邪見者同修同住。
(4)不應輕視毀損佛像、經典、法器,凡有佛之標誌均應置於高處。手接佛像法本,應先置於頭頂,或放在頭上搬運。如鈴、杵、壇城更應至為尊重。
(5)飲食等得到利益好處時,應先供養皈依聖眾。行經美好事物風景等,亦應供養聖眾。
(6)對於灌頂金剛兄弟及所有密宗行者,應視為本尊眷屬,不可毀謗。除布薩外,亦不言其過。
(7)佛像、法本不可販賣,凡有佛七眾皈依海會眾之些許標誌,均不可作為商品、商店名字或器物名。弟子販賣七皈依聖眾,謀自身利益供養,其罪甚大。
(8)經典不可置於腳下或地上跨越、踐踏,與任何比胸部為低之地方。同時,不可將經典墊於佛像之下,因放在佛像下有壓伏降伏之意。經典為法身舍利,其中咒語尤應尊重。
(9)不可對女性存輕賤之意,以免失空行母之歡心。不可對護法威猛兇相有所批評或畏懼,以免護法畏縮不願前來。(蔣揚貢噶)

三歸依

(梵triśaraṇa-gamana,巴tisaraṇa-gamana,藏skyabs-gsum-du h!gro-ba)  又稱三歸、三自歸、三歸戒、趣三歸依。‘歸依’又寫作‘皈依’。‘三歸依’指歸依佛、法、僧三寶。歸依三寶,是成為佛教徒的基本條件。此三寶有多種尊稱,如雲∶‘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或‘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磨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

三歸依的起源

關於三歸依的起源,《五分律》卷十五載,世尊成道後七日游化人間,受五百商客中的離謂與波利二人供養,並為彼等授二自歸。不久,度五比丘,三寶具足。時,長者子耶舍為比丘,其父先受三自歸,次受五戒成優婆塞。由此可知,佛成道之初三寶未具足時,僅授佛、法二歸戒;耶舍比丘之父是第一位獲授三歸五戒的佛教徒。  歸依,有救護、趣向之義。三歸依有二種,即(1)受戒三歸∶為受五戒等而先受三歸;(2)翻邪三歸∶非為受戒,僅受三歸者。《毗尼母經》卷一(大正24·802b)∶‘三歸有二種∶一者為受五戒、十戒、八齋故受三歸,乃至為受二百五十戒故受三歸。二者直受三歸。所以爾者,當爾之時,佛未制二百五十戒乃至八齋,以是義故,直說三歸得受具也。’  受三歸依時,隨戒師三唱‘三歸三竟文’,或誦《毗尼討要》卷五之(卍續70·352下)∶‘我某甲(歸依者的姓名)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或誦湛然《授菩薩戒儀》之(卍續105·10下)∶‘弟子某甲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弟子某甲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歸依三寶之旨趣

據《俱舍論》卷十四載,以救濟為義,歸依三寶能永遠解脫一切眾苦。另據《大乘義章》所載,有三義∶  (1)為遠離生死之惡;  (2)為求出世涅盤;  (3)為利益眾生。  又《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下)謂(大正46·670b)∶‘三歸之用正破三邪,濟三途,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歸為本,通發一切戒品及諸出世善法。’此外,如《大智度論》卷一、《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乘起信論》、《佛地經論》卷一、《阿毗曇心論》卷一等佛典之卷首,往往先列歸敬三寶之文,以表示對三寶之禮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