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公會議是公元4—8世紀基督教召開的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大公會議
- 屬性: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
七大公會議是公元4—8世紀基督教召開的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
七大公會議是公元4—8世紀基督教召開的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指公元4—8世紀基督教召開的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325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381年)、以弗所公會議(43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4...
今天的東正教只承認7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8次。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承認。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第一次: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325)在位教皇:聖思維一世 ...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二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城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當時里奧三世及其子君士坦丁五世支持反對崇拜聖像,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後,其妻子伊琳娜女皇攝政...
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會議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和造成日後東西分裂的迦克墩公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即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
傳統上,第十七屆大公會議是指在巴塞爾(Basel,1431-1437),費拉拉(Ferrara, 1438),佛羅倫斯(Florence, 1439-1445)所舉行的會議。從會議的三易其地可以想見其中過程的艱辛:它正是教皇首席權和教會會議至上主義爭執的最高表現。根據康士...
《大公會議史綱》是202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 菲利普·休斯(Philip Hughes)。內容簡介 在西方文明的沿革脈絡中,自古典晚期開始,便恆亘著世俗與宗教這兩條持久而強勁的脈線,二者既相對獨立,又緊密交織。就宗教脈線而言...
君士坦丁堡第四屆大公會議是教會歷史上第八屆大公會議,它是東西方教會大分裂之前最後的一屆大公會議。在西方,它的大公性始終沒有受到質疑。東方教會卻在與西方教會分裂後否認它的合法性,因而,東方教會只接受前七屆大公會議的法律地位...
特利騰大公會議與新教三原則的差異:會議不僅承認聖經以外傳統的權威,傳統與聖經同有靈感、同有權威。當兩者有衝突時,則訴諸至高無上的教皇的決定。解釋聖經的唯一權威在教會,所有個別意見應臣服於教會之下。 天主教教會的七件聖事,...
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拉丁文:Concilium Vaticanum Primum )於1868年6月29日由羅馬教皇庇護九世召開,是羅馬天主教會第20次大公會議,共744位教會領袖出席。會議於1869年12月8日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其後被被多次中斷,直至1870年10...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CouncilofConstance)是1414年~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斯舉行的天主教大公會議。廢除3位對立教宗,擁立一位正統的教宗,終結教會大分裂。同時將威克利夫和受其影響的胡斯定罪。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是在教宗權力失墜中,唯一由...
巴塞爾大公會議(General Council of Basel Archduke)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 1431-1445年,天主教高級教士旨在商討教會改革事宜,而先後在巴塞爾、菲拉拉和佛羅倫斯三地召開的宗教大公會議。出處 《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
第七章 大公會議釋義 第八章 改革條令的實施 第九章 特利騰聖事和社會儀式 第十章 繞過特利騰的歷史 第十一章 原始資料和史學史 進一步的閱讀說明 人名和地名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阿德里阿諾·普羅斯佩里(Adriano Prosperi,1939-),...
里昂第一屆大公會議Council of Lyons I是教會第十三屆大公會議;它由教宗英諾森四世(Innocent IV, 1243-1254)召開;概念 1245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在法國里昂城舉行。這屆大公會議的召開與歷屆都大為不同;大公會議的要旨不是在信理...
維恩大公會議Council of Vienne是教會第十五屆大公會議,1311年10月16日至翌年5月6日在法國維恩(也譯維也諾)城舉行。歷史背景 維恩大公會議的舉行正值教會多事之秋。它首先必須面對聖堂武士團(Knights Templars)所引發的非議。聖堂武士...
拉特朗第一屆大公會議Council, Lateran I是教會第九屆大公會議,由教宗加理斯篤二世(Callistus II, 1119-1124)所召開,從1123年3月18日至27日(4月6日?)在羅馬拉特朗宮舉行。有一些歷史學家懷疑它的大公性。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肯定《...
九 聖像破壞運動與第七次大公會議——尼西亞第二次公會議 第五節 古代教父 一 哲羅姆 二 奧古斯丁 三 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 第五章 基督教的傳播與東西方教會的分裂 第一節 東派教會的形成與發展 一 君士坦丁堡牧首區 二 安提阿...
公元325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商定聖子與聖父,耶穌與他口稱的上帝父在屬性與位格上同一 公元381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確定聖靈是神的地位,確定上帝三位一體教義 公元431 以弗所大公會議:確定耶穌人性神性不可分,瑪利亞為上帝...
利奧三世死後,繼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女皇伊琳娜繼位後,願意恢復對聖像的敬禮,願意東西方教會統一,因而他得到當時宗主教聖特拉烏斯的支援,並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於787年,召開了第七次,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會議結果...
特利騰大公會議第七次會議的第一條譴責了新教的以下教義。第一、“無論誰如果聲稱所有的新約聖事並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建立,或者聲稱它們多於或少於七件,即洗禮、堅振,聖體、懺悔、終傅、聖秩和婚姻,或者這七件之一併非真實的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