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第一屆大公會議

里昂第一屆大公會議

里昂第一屆大公會議Council of Lyons I是教會第十三屆大公會議;它由教宗英諾森四世(Innocent IV, 1243-1254)召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昂第一屆大公會議
  • 外文名:Council of Lyons
  • 時間:1245年6月28日至7月17日
  • 地點:法國里昂
概念,歷史背景,經過及結果,

概念

1245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在法國里昂城舉行。這屆大公會議的召開與歷屆都大為不同;大公會議的要旨不是在信理上的定斷;而它的重點是:審訊皇帝斐德烈二世(Friedrich II,1215-1250)。以大公會議的權威來審訊並絕罰一位在位的君王,可謂中古時代政教關係惡化的頂峰。

歷史背景

斐德烈二世皇帝與歷任教宗之間的衝突幾乎長達三分之一個世紀;和他斡旋過的教宗包括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 1198-1216)、何諾利烏三世(Honorius III,1216-1227)、額我略九世(Gregory IX,1227-1241),最後依諾森四世(Innocent IV, 1243-1254)。而衝突的主因,一方面固然由於十字軍( 參8) 東征的失敗(斐德烈二世一再拖延他東征的許諾,以至十字軍連年失利。額我略九世便曾因此絕罰斐德烈二世),而更重要的卻是皇帝與教宗間權力的衝突,以及他們在政教關係上想法的不同。為斐德烈二世來說,他的王國是神授的;但為教宗來說,他在現世層面上的領導地位不低於他在精神層面上的領導地位。這樣,他們之間的爭執便幾乎無可避免了。
1244年從義義大利逃亡到法國的教宗英諾森四世發表召開大公會議的詔書,教宗還邀請斐德烈二世到會(個人出席或委派代表)好為自己辯護。

經過及結果

會議共分三期,教宗親任主席:
在第一期大會中,教宗在彌撒聖祭後,說明教會的「五傷」:聖職人員的罪惡、耶路撒冷的隕落、希臘對君士坦丁堡的威脅、伊斯蘭教徒入侵匈牙利,以及斐德烈二世對教會的迫害。然後教宗力數皇帝的各項罪狀。
在第二期大會中,斐德烈二世由他的代表達德(Thaddaeus of Suessa)作辯;他的辯才令許多主教動容:在被告缺席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定他的罪,因為沒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於是大公會議以十二天為限要求斐德烈二世出席為自己辯護。
可是當斐德烈二世在十二天后仍然不露面時,教宗乃正式宣布斐德烈二世的絕罰。他被取消作西西里王和德國君主的資格,凡與他相通的也一律遭受絕罰。
斐德烈二世被絕罰了,在這場戰役中,教會似乎再次獲得勝利。然而教會最大的敵人也許不是斐德烈二世。依諾森四世(在述說教會的五傷時)說得好,教會最大的隱憂是聖職人員內外生活上的罪惡。幾時可以把這個敵人打敗呢?如果教會仍舊擁抱它在世的權力不放,這一天也許永遠都不會來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