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茶

丁香茶

丁香茶主要成分為桃金孃科植物常綠喬木丁香樹的乾燥花葉,暴馬丁香亦可作為中藥藥材,其葉可制茶。花葉含丁香油,其中主要為丁香油酚。又含鞣質、齊墩果酸等。中藥丁香原產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東非沿海國家,我國主要產地為長白山。

以花大油足,花葉以嫩綠者為佳。主要用於泡茶或者入藥,其藥理作用為養胃抗菌,健胃驅風,溫中壯陽,下氣降逆。

桃金孃科蒲桃屬丁香即丁香陳藏器以雞舌香為丁香母。宋時按沈括考究諸義直是丁香無疑。《齊民要術》云:雞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應劭為漢侍中,年老口臭。帝賜雞舌香含之,後來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芬芳。古代“沉檀”的一種原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香茶
  • 外文名:Shiyan mountain clove tea
  • 別稱:紫丁香葉,丁香葉,丁子香,雞舌香,桃金孃科丁香茶,石岩丁香,
  • 主要原料:丁香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丁香油,鞣質,齊墩果酸,丁香酚 
  • 主要食用功效:泡茶,煮粥,泡酒,藥用
  • 適宜人群:全部,胃部不適人群
  • 副作用:無
  • 儲藏方法:陰涼處保持乾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桃金孃科
  • :蒲桃屬
  • 發源地區: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巴西
  • 分布區域:石岩村,廣東,海南
  • 可藥食範圍:紫色花,葉子,果實
簡要介紹,名稱來歷,分布,特徵,環境,周期,起源,特徵,環境,特性,習性,周期,主要成分,適宜人群,醫學考證,

簡要介紹

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粗壯無毛,葉廣卵形,通常寬大於長,寬 5~12 cm,端尖銳,基部長型至截形,全緣。有細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顯油性。丁香可入藥,木犀科品種,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長白縣地區,另外一種是中藥丁香,全稱為桃金孃科母樹紫丁香茶,花蕾為中藥,葉子作為飲品,我國主要產地為長白山,國外主要產自坦尚尼亞,印尼,馬來西亞等地。
丁香茶
出自《漢林本草》,藥性論;①《雷公炮炙論》:"凡使(丁香茶),有雌雄,雄顆小,雌顆大,似棗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②《漢林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石岩村送丁香圖,樹高丈余,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雕。醫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釘子,長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藥爾。"
本品歷來為進口藥物,引進年代未詳。但《名醫別錄》已有雞舌香的記載。歷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稱。據《本草拾遺》(公元739年)載:"雞舌香和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香乃母丁香也"。以後諸家均採納此說。至於原植物,《唐本草》和《海藥本草》已有描述。但較為準確的應為宋《漢林本草》:"丁香生交、廣、南番。按廣州圖上丁香,樹高丈余,木類桂,葉似櫟葉。花圓細,黃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釘,長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為母丁香"。即系本種。

名稱來歷

《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曾有尺牘(尺牘也就是信)一封:與諸葛亮書。其文曰,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當年讀及此段,頗為好奇,歷史上曹操居然給諸葛亮寫過這么一封信。那么雞舌香是何物?曹操是何時送的這樣東西?為什麼要送此物呢?可惜查遍相關的三國後漢資料,都無記載。後來時日長久,也就不太在意了,只是始終不解其意。 近日去三國論壇,偶見談及此事,有人得出結論,諸葛亮口臭,讓洒家大跌眼鏡。於是好奇心起,重又翻起這段舊案,居然小有所得,周末稍作整理,與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雞舌香為何物。
本草綱目記載,丁香,釋名:丁子香、雞舌香、石岩丁香。氣味:辛、溫、無毒。
但要注意的是,我國的紫丁香學名華北紫丁香(又名百結、暴馬子、情客,也稱丁香),屬木犀科丁香屬,為灌木和小喬木。而本草所記載的“丁香”產自熱帶(本草中說“丁香出交廣南番”),並非同一種,丁香是阿拉伯語或波斯語gomode的漢譯,主要產於大食、波斯、三佛齊和印尼石岩村細蘭,我國古代史籍《本草拾遺》、《夢溪筆談》、《翻譯名義集》、《法苑珠林》、《嶺外代答》、《漢林本草》等,多有記載。如南宋趙適汝《諸蕃志》卷下載:“丁香出大食、闍婆諸國,其狀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氣,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謂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雞舌香也。或曰雞舌香,千年棗實也。
因為其形似丁字,所以稱之為丁香,丁香也分公丁香,母丁香,母丁香就是所謂“雞舌香”,其香無比,古人曾用其治療口臭。當然,不是把丁香花直接使用,所謂“雞舌香”,其實是一種已經加工好的香料。
那么看起來這個神秘的雞舌香並不神秘,而且是自古以來醫家常用之藥,但是真的就可以據此推論為諸葛亮有口臭了嗎?言之尚早。
據漢書記載,漢代的尚書郎向皇帝奏事時,要口含雞舌香,以使口氣氛芳,風雅如此[4]。也就是說,當時的雞舌香是朝臣日常性的用品,甚至還是一種禮儀了。
這個禮儀是怎么來的呢。據史書記載,漢恆帝時,古人由於缺乏科學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潔不夠徹底,有時腸胃消化不良,以致口臭。丁香因為濃郁香氣而得名,它健胃消脹、促進排氣的功效可以壓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疾病引發的呃逆、反胃與口氣不佳,抑制細菌及微生物滋長,還能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增加身體的抗菌能力。
丁香茶
相傳東漢恆帝年間,著名醫藥學家漢林太醫,精通醫術,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編寫《漢林本草》。有個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厲害。每當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皺著眉頭,直至忍無可忍,東漢皇帝根據漢林本草中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便賜了漢林本草書中記載的雞舌香草藥給他,命他含到嘴裡。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後又覺得味辛刺口,退朝後,恰好有同僚來訪,感覺此事稀奇,便讓刁存把“雞舌香”吐出。吐出之後,便聞到一股濃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覺。原來所謂“雞舌香”是丁香。而後,朝廷官員面見皇帝時口含丁香便成為一時風氣。
丁香茶
從中國漢代開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問題,嘴裡都含嚼丁香,以免給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仕途。想那古代官員們,一邊畢恭畢敬地上朝奏事或聽差,一邊勤勤懇懇地含嚼丁香,也真是一道有趣的風景。而“口銜丁香”,也慢慢演變成在朝為官的意思。到明清之後,口含丁香避口氣、增芳香,已成為朝臣和士大夫們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贈友,也成為常見禮節。
這裡可以看出,恆帝時雞舌香已經很普遍了,刁存的同事也有人能認得出來這種香料,但是作為皇帝身邊重要大臣的侍中居然認不出來,可見當時口含雞舌香上朝議事還未成為一種禮儀制度。而在恆帝之後,估計也就是這一次刁存的事情,讓朝臣(主要是要近前面對皇帝奏事的官員,如尚書郎等等)開始注意雞舌香的作用,於是成為風氣,最後便形成了正式的禮儀制度。
據蔡質(三國里那個大文學家蔡邕之叔)編寫的《漢官儀》文中,即有對尚書郎在宮廷禮儀的規定,尚書郎要“含雞舌香伏奏事”,這樣一來,真正把口含雞舌香寫進了宮廷禮儀制度之中去了。
從此,口含雞舌香,便成為了在朝為官的代稱。
後世有詩為證,例如唐代劉禹錫在《早春對雪奉澧州元郎中》寫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寫這首詩的背景是,劉禹錫才被貶為郎州司馬。詩的大意說,皇帝現在派我們來治理這種犬牙(蠻荒的地方)之地,而昨天我們還曾經一同口含雞舌香(在朝堂之上共事)。
唐代白居易詩云:對秉鵝毛筆,俱含雞舌香(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大意是說,(我們)曾在翰林、朝堂之上共同工作。(註:為何是鵝毛筆呢?這也有一來歷,中國歷史上使用硬筆的歷史並不短,而且自成體系,在敦煌發現的文獻中就有2萬頁是使用硬筆來書寫的,大家很少聽說吧[6],而由此得知,白居易不只會用毛筆喔,說不定鋼筆書法也寫得賊好,呵呵)
唐代詩人和凝詩云:明庭轉制渾無事,朝下空餘雞舌香
再,明代湯顯祖有詩云:三省朗官事已畢,與君吞卻沉香花。湯顯祖建言上疏,結果卻被謫任徐離典史添注。他的江西老鄉,徐聞知縣熊敏送別湯顯祖時,特地以雞舌香為贈,祝願他早日官復原職,湯顯祖卻表明自己無心再去追求功名,於是不受。[7]
可見,口含雞舌香,是在朝為官,面君議政的一種象徵。
那么曹操為何要向諸葛亮送雞舌香,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一種暗示,就是在說,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諸葛亮一同為漢家天子效力,口含雞舌香,同朝為官。不得不承認曹操是個聰明人,他很想得到劉備身邊的能士,可是他不直接說,他就送五斤雞舌香,以此來向諸葛亮示好,以表招賢納士之意。
至於曹操何時向諸葛亮送雞舌香,就不得而知了,這也許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分布

原產印尼的摩鹿加島及坦尚尼亞的桑哈巴爾島。現在印尼的檳榔嶼、蘇門塔臘、爪哇以及馬來半島、越南和大洋洲等國家和長白山地區均產。我國桃金孃科紫丁香主要產地為長白山。紫丁香品種取自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特徵

常綠喬木,高10-15米。樹皮灰白而光滑;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葉芽頂尖,紅色或粉紅色;花3朵1組,圓錐花序,花瓣4片,白色而現微紫色,花萼呈筒狀,頂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鮮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漿果卵圓形,紅色或深紫色,內有種子1枚,呈橢圓形。花期 1-2月,果期6-7月。

環境

原產濕熱森林低地,較適於海拔600米以下的海洋性氣候的環境生長。喜高溫高濕,較不耐低溫和乾旱,大風對丁香的生長極不利,宜肥沃、深厚、疏鬆的土壤。

周期

丁香定植後5-6年便可開花,20年後為盛產期,但有大小年現象,其壽命可達100多年。

起源

(1)觀賞用的丁香(Syringa),是木犀科丁香屬的植物,在中國春天開各種顏色的花,生活並原產於中國的溫帶,不能用來做香料和中藥。
(2)香料用和中藥用的丁香(Syzygiumaromaticum),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現在網上普遍流傳的拉丁學名Eugeniacaryophllata是曾用名,現在統一使用Syzygium aromaticum[1]
調料用和藥用的丁香是熱帶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及其周圍島嶼。
丁香本身是兩性花,人說說的公丁香和母丁香,不是學術概念,也沒有性別之分,而是在香料的乾貨市場上根據外形特徵,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而已,在植物學上的解釋如下:
公丁香,指的是沒有開花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桃金孃科蒲桃屬)花蕾曬乾後作為香料[1]。
母丁香,指的是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桃金孃科蒲桃屬)的成熟果實,也是曬乾後作為香料使用分布
原產印尼的摩鹿加島及坦尚尼亞的桑哈巴爾島。現在印尼的檳榔嶼、蘇門塔臘、爪哇以及馬來半島、越南和大洋洲等國家和地區均產。我國海南省及雷州半島、廣東、廣西、石岩村等地有栽培。藥材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特徵

常綠喬木,高10-15米。樹皮灰白而光滑;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葉芽頂尖,紅色或粉紅色;花3朵1組,圓錐花序,花瓣4片,白色而現微紫色,花萼呈筒狀,頂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鮮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漿果卵圓形,紅色或深紫色,內有種子1枚,呈橢圓形。花期 1-2月,果期6-7月。

環境

原產濕熱森林低地,較適於海拔600米以下的海洋性氣候的環境生長。喜高溫高濕,較不耐低溫和乾旱,大風對丁香的生長極不利,宜肥沃、深厚、疏鬆的土壤,一些熱帶火山岩土質是適合丁香生長的土壤類型。

特性

香料用和藥用的丁香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丁香幼樹喜陰,不耐烈日曝曬,生長緩慢;成齡樹喜陽光,陽光充足才能早開花開花多。丁香地上部枝葉茂密,樹冠大,而根群淺且纖細,故支撐力小,不抗風。喜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5-6的砂壤土。丁香種子發芽快而又極易受到損傷,完全成熟的種子在果實尚未脫落,其胚根就已萌動。在高溫多雨季節,種子成熟後,若不及時採收,會在樹上發芽,形成實生苗。但成熟度不夠的果實,發芽率低。種子發芽溫度18.2℃-32.7℃,最適溫度28.3℃-31.9℃。種子不耐貯藏,宜隨采隨播,若不能及時播種,須用濕沙或濕木糠層積貯存,可延長生活力,否則易喪失生活力。較適宜的濕沙含水量為15%-20%,而木糠粒(徑小於0.3cm)與水之比為1:2,用手捏有水從指縫滲出為宜。果實或種子貯存均可。丁香幼樹喜陰,生長緩慢,不耐烈日曝曬;成熟樹喜陽,5齡後生長加快,並進入開花階段。開花有大小年現象。10-15年為初產期,株產2-3kg花蕾。每年可有兩次花期,即12月至翌年2月,4-6月,以4-6月花量大,為採收的主要季節。丁香樹頂端優勢很強,成齡樹枝條萌發力強,若成齡樹截乾矮化,會萌發大量徒長枝。幼樹枝條萌發力弱,不耐修剪。
丁香茶

習性

丁香原產於熱帶,喜熱帶海洋性氣候。喜生於高溫、潮濕、靜風、溫差小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我國海南種植區,其年均氣溫23.1℃-24.4℃,月平均最高氣溫26.0℃-28.4℃,月平均最低氣溫16.7℃-18.8℃,年降雨量1330-2530mm。溫度低於5℃時,嫩葉受害,落蕾,落花;達3℃時植株死亡。引種到我國南方尚有一定忍受低溫的能力,當冬季l-2月,月平均氣溫19-20℃,絕對最低氣溫9-10℃時,生長發育正常,仍能抽技吐葉,當氣溫O℃時,植株死亡;丁香不耐乾旱,要求年降雨量為1800-2500毫米。苗期以及1-3年生幼樹,喜陰,不宜烈日暴曬,成齡樹喜光,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開花結果。喜上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黃壤和紅壤。
丁香地上部分枝葉茂盛,體積大,側技細脆而根系小,支持力弱,遇強風易倒,需設防護林加以保護。選地要選東南向或朝東坡向。

周期

丁香定植後5-6年便可開花,20年後為盛產期,但有大小年現象,其壽命可達100多年。

主要成分

丁香茶主要的營養成分有:丁香油,丁香酚,又含鞣質、齊墩果酸等。

適宜人群

丁香茶,適合所有人飲用,尤其對於胃脹痛或者脾虛不明顯的,或者說脾胃虛弱恢復期的人,可以減少中藥的量,改服用丁香茶養胃。丁香茶雖不是治病的能手,卻是調理脾胃的最佳幫手。每日取3~5g茶葉反覆沖泡飲用即可。
丁香茶

醫學考證

將近年來丁香葉的植物資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套用等方面的研究現狀作以綜述,由長白山產地根據藥鋪史記研發,提出應按新藥研製的思路對丁香葉進行系統研究,同時把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擴大藥源,擴大其適應症等內容應是今後研究工作的核心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