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人

丁靈一般指本詞條

丁零,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又稱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阿爾泰山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

丁零屬於原始遊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留居在原來貝加爾湖一帶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東漢進攻北匈奴戰勝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族交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零(丁令、丁靈、釘靈等)
  • 活動範圍:貝加爾湖、新疆中亞地區
  • 主要後裔:與涅涅茨人
  • 所處時代:秦漢到南北朝時期
歷史,疆域,文化,民族融合,後裔,

歷史

丁零部落之一巴爾虎的主題博物館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于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
秦漢時期,遊牧於北海(貝加爾湖一帶)。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幾個民族因不堪匈奴的擄掠和殘酷壓迫,曾聯合起來對付匈奴。
漢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冬,丁零、烏桓、烏孫向匈奴進攻,沉重地打擊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前後,丁零又幾次襲擊匈奴。公元1世紀中葉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勢力日趨衰微。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和鮮卑、西域各族,與南匈奴一起,打敗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遷。
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當代新疆阿爾泰山和塔城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西丁零勝兵6萬,隨水草遊牧。還有一部分從東漢建武時就到了今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一帶遊牧。兩晉南北朝時,丁零有一部分南遷,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北魏九次發動對他們的戰爭,虜獲六七十萬人,置於漠南各地。還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屬於柔然。
公元5世紀末柔然在北魏打擊下趨於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羅率眾十餘萬西遷。他在車師前部(今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一帶)建立高車國(公元487年-541年),共七主,前後約五十五年。高車國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門戶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勢力東北至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北達阿爾泰山,西接烏孫西北的悅般,東與北魏相鄰。最後滅於柔然。

疆域

丁零是中國古代北方一隻龐大的遊牧民族,亦稱丁零、丁令、釘靈,正確讀音應為顛連,所以又稱為狄歷、敕勒、鐵勒等。漢代的丁零主要駐牧在貝加爾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公元一世紀前後,漢朝聯合丁零等擊敗匈奴,迫使其西遷。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的丁零人南下,一部分散居在陰山南北。後來稱霸一時的薛延陀、回紇、突厥及蒙古族中的汪古、克烈等部均為丁零族的後裔。

文化

丁零人善於製作和普遍使用高輪大車,故晉以後的中原人又稱丁零為“高車”。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車,是因為原駐牧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而且多沼澤。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輪大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
呼倫貝爾盟巴爾虎三旗還保留著使用高輪大車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勒勒車或大轂輪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米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車輪原料多為樺、柞木烘烤之後,使其彎曲,幾段彎曲的樹幹連線在一起變成為車輪,因此有些車輪不夠圓,車轅也不求直。車幅多在15到20根之間。每戶牧民至少有四輛勒勒車,用以運水、搬家和運輸燃料等使用。有時候還把車輪連線擺放當作柵欄,在一般情況下,用牛輓車,一牛一車,各車首尾相連,由一人駕馱即可。
當然,丁零人使用的高輪大車,要比現今的勒勒車簡陋得多,質量也差。但是,遠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丁零人能夠製造出這樣的高輪大車,確實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

民族融合

北魏統治下的內地丁零不斷反抗,安插在邊鎮為營戶的敕勒部人是六鎮起義的主力之一。柔玄鎮起兵的領袖杜洛周(或稱吐斤洛周)可能即是敕勒人。六鎮起義後,敕勒人轉戰中原,與中原各地的丁零一起融合於漢族之中。敕勒族喜愛歌舞,宋代郭茂倩輯《樂府詩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

後裔

涅涅茨人,舊稱薩莫迪人、尤拉克人。涅涅茨人的族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國漢代時丁零人遊牧於薩彥嶺地區。因戰亂一批丁零人沿葉尼塞河向北遷移,到達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過了烏拉爾山。他們吸收一部分當地居民的語言和文化成分,逐漸形成新的民族——薩莫迪人。
涅涅茨人生食鹿肉涅涅茨人生食鹿肉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區全被俄國征服。十月革命後建立了涅涅茨民族區(1929年7月15日,屬俄羅斯聯邦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亞馬爾—涅涅茨民族區(1930年12月10日,屬秋明州)、泰梅爾民族區(屬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涅涅茨人主要分布在涅涅茨民族區、亞馬爾—涅涅民族區、泰梅爾(多爾乾—涅涅茨)民族區(2.58萬人),其餘居住在漢特—曼西民族區、科米自治共和國等地區。涅涅茨語屬烏拉爾語系薩莫迪語族,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涅涅茨人信奉薩滿教,後部分人改信東正教。涅涅茨人自古以養鹿、捕魚、狩獵為生,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區成為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產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