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鏞(朝鮮李朝哲學家)

丁若鏞(朝鮮李朝哲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若鏞(1762~1836),字美鏞,號茶山、輿猶堂、三眉、俟庵,出生於全羅道羅州,是朝鮮李朝的一名哲學家,著作有《經世遺表》、《牧民心書》等。

基本介紹

  • 本名:丁若鏞
  • 字號:字美鏞,號茶山、輿猶堂、三眉、俟庵
  • 所處時代:朝鮮李朝
  • 民族族群:朝鮮
  • 出生地:全羅道羅州
  • 主要作品:《經世遺表》《牧民心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影視形象,

人物簡介

朝鮮李朝哲學家,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字美鏞,號茶山、輿猶堂、三眉、俟庵。祖籍全羅道羅州。朝鮮京畿道廣州(今揚州)人,被認為是韓國“漢字出現以來留下最多著作”的大學者,共留下五百餘部著作,在宗教典籍、政治、經濟、法律、醫學、農事、築城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是一個各方面皆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也被稱為“韓國的達文西”。然而,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者。雖然身為貴族,丁若鏞仍然胸懷改造現實的想法。他主張對政治機構和地方行政制度進行全面革新,並且希望在土地均分的基礎上按照勞動力去分配收穫的成果。另外,他曾任京畿道的“暗行御史”,大力打擊了剷除禍害百姓的貪官污吏。他憑藉“東方築城術”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最傑出的工程師。

人物生平

1762年,丁若鏞出生於京畿道馬峴,是“晉州牧使”丁載遠的第四個兒子,可以說,他在出生之前就已經與改革結下了不解之緣。丁若鏞出生的那年發生了朝鮮王朝最大慘劇之一的“壬午事件”,英祖認為世子無能,就將其兒子困於米櫃中殺死。丁載遠對於這一事件十分氣憤,一怒之下辭去官職回鄉休養,而丁若鏞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生的。他自小聰明伶俐,4歲時便可熟讀千字文,7歲時就能作詩,小小年紀就對不合理的身份制度抱有懷疑的態度,並對脫離現實的儒教經典感到困惑。這樣,他在16歲的時候,受到實學家李瀷先生深入朝鮮王朝現實與百姓生活的文學作品感染,決心追求對實際生活有幫助的學問。22歲時,他進入成均館學習,28歲時考中科舉,走上了為官之路。
他的官場之路可謂是順利平坦,最初的官職是“禧陵直長”,“從七品”,陸續升為“正六品”的“司諫院正言”和“正五品”的“司憲府持平”。在1792年,他身任“修撰”,開始編寫書籍,也正是此時,他以西方的築城之法為基礎,設計出“城制”與“起重架”,為修築水原城作出了貢獻。另外,在1794年,他任京畿道的“暗行御史”,懲治貪官污吏,不僅得到了正祖的信任,還受到了百姓的愛戴。然而1800年正祖突然去世,丁若鏞從此踏上了受難之途。
在20歲出頭的時候,丁若鏞深受西學感染,經常受到天主教事件的牽連,在“天主教迫害事件”中更是慘遭流配。從1801年起,他開始了長達18年的流配生活。而如此長久的艱苦生活,卻使丁若鏞領悟了許多東西。他在偏遠的山村與百姓們共同生活,親眼目睹了朝鮮王朝後期百姓遭到壓迫的真實情況。於是,直到流配生活結束的那天,他全身心投入到對學問的研究中,寫出了許多對百姓生活有實際意義的不朽名著。其中有研究如何運營國家賦稅與財政政策的《經世遺表》,研究地方官員應如何為百姓制定政策的《牧民心書》,以及載有麻疹與天花療法的醫書《麻科會通》等。就連丁若鏞自己的號-“茶山”,也是根據流配之地康津的山名而得來的。
這樣,丁若鏞把謫居之苦中遇到的苦難,全部升華成學問。在1818年,他終於結束了流配生活。並且,直到1836年他去世的時候,他還在家鄉把研究的學問匯集起來,對實學思想進行再次總結。在1822年,他回顧自己走過的歷程,為自己起了一個叫做“俟庵”的別號。“俟庵”是根據“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這一經典名句而來的。在理學名分論盛行的時代,他強調通過“利用厚生”和“實事求是”,去改變自己的國家。然而,他的夢想最終沒有能夠實現。儘管如此,每到生活艱苦的時候,後人總是會想到他,想要從他那裡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可以說,丁若鏞衝破中世的黑暗,為近代的朝鮮王朝帶來了一片曙光,他已經實現了他的夙願,成為了為世人指引方向的指明燈。

影視形象

2007年MBC電視劇李祘宋昌義丁若鏞
2009年OCN電視劇丁若鏞朴載正丁若鏞
2010年KBS電視劇成均館緋聞安內相丁若鏞
2016年KBS電視劇雲畫的月光安內相丁若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