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壩(spur),又稱“挑流壩”,是與河岸正交或斜交伸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築物。該壩的端與堤岸相接呈“T”字形。
我國幅員遼闊,江河密布,為我們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水資源和舟楫之利,但也需進行防災興利的治理。在治河工程中,丁壩是套用廣泛的水工建築物;在交通建設、河灘圍墾和海塗工程中,丁壩也是常用的建築物之一。丁壩有長短之分, 長者使水流動力軸線發生偏轉, 趨向對岸, 起挑溜作用; 短者起局部調整水流保護河岸的作用。 由丁壩組成的護岸工程, 能控導溜勢, 保護堤岸, 又有束狹河床、 堵塞岔口和淤填灘岸的作用。丁壩由壩基和壩頭組成,其平面形狀呈直線型或拐頭型。 壩頭多為流線型、 圓頭型或斜線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壩
- 外文名:spur
- 用途:河道整治和維護建築物
- 組成:壩頭、壩身和壩根
組成
類型
按照壩軸線與水流方向的夾角,可將丁壩分為上挑、正挑、下挑三種。這三種丁壩對水流結構的影響很不一樣。對於淹沒式丁壩以上挑式為好,因為水流漫過上挑丁壩後,可將泥沙帶向河岸一側,有利於壩檔之間的落淤。而下挑丁壩則與之相反,造成壩檔間沖刷,河心淤積,且危及壩根安全。對於非淹沒丁壩,則以下挑為好,其水流較平順,繞流所引起的沖刷較弱,相反上挑將造成壩頭水流紊亂,局部沖刷十分強烈。在河口感潮河段,以及有頂托倒灌的支流河口段,為適應水流的正逆方向交替特性,多修建成正挑形式。
作用
丁壩修建後,局部地改變了河(海)流的流動形態,而壩體尾部旋渦的產生、分離和衰減會使水流呈現很強的三維紊動特性,相應流動結構變得十分複雜。探討丁壩附近的流動結構不僅具有重要的水力學研究價值,也對丁壩的實際工程套用有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