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世革
- 出生日期:1967年
- 性別:男
- 職務:單縣黃崗鎮衛生院院長
社會貢獻,顧‘大院’,顧不了‘小院’,疾病困擾,學習的楷模,
社會貢獻
近年來,始建於1953年的黃崗中心衛生院得到長足健康發展,成為菏澤市首家一級甲等醫院。黃崗中心衛生院轄區服務人口近10萬人,建有4500平方米的門診樓、病房樓,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理療科、放射科、檢驗科等臨床、醫技科室及內科、外科、婦科3個病區,開放床位80張;現有166人幹部職工,124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副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53人;擁有德國西門子CT機、500MA程控X光機、CR、彩色B超機、十二導聯心電圖機、彩色經顱都卜勒、心電監護儀、母嬰監護儀、陰道鏡、乳腺診斷治療儀、電子胃鏡、呼吸機、萬能手術床、麻醉機、牙科綜合治療機、潔牙機、光固機、電動洗胃機等50餘台件先進的醫療設備,保障了各科臨床診療活動的開展,服務農村民眾健康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國家公共衛生項目維繫著黨和國家的親民愛民情懷,維繫著千千萬萬農民民眾的健康生活,一點都不能馬虎。”這是丁世革工作的工作準則和目標。他忠誠於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熱愛公共衛生事業,願為廣大農村民眾健康貢獻一切力量。
2002年9月,大量農民工從非典災區返鄉,作為防禦戰役一線的“指揮長”,時任副院長的丁世革不顧個人安危,直面一切危險,說服返鄉人員進入隔離區。被暫時隔離的中年人張新讓精神頹喪,眼含淚水,丁世革把自己值夜班穿的大衣披在其身上,還端來了熱騰騰的飯菜,並用自己的手機讓其與母親、妻子報平安。深為感動的張新讓對丁世革說:“兄弟,你沒有歧視我,你讓我感到了家的溫暖。我一定好好配合管理人員做好隔離,絕不為難你!”
2006年4月,單縣被國家確定為新農合試點縣。由於認識偏頗,許多農民朋友對收繳參合基金存在牴觸情緒。作為業務宣傳指導的一線工作者,丁世革看到了農村醫療體制改革的曙光,不遺餘力地走村串戶,配合基層政府與農民朋友面對面,耐心細緻地做思想工作。一天,一位叫曹培勛老人慾交40元的參合基金,卻被老伴制止。丁世革誠懇地說:“大爺、大娘,您把錢交給村幹部,我給您打欠條。如果您享受不到看病報銷的國家政策,我把錢還給您!”不久,就醫後領到報銷款的曹培勛老人找到丁世革,把欠條一亮,上面寫著“兌現承諾”。曹培勛老人激動地對丁世革說:“政府給俺報銷的醫藥費大大超過了交的參合基金。當時俺聽了你的話,算是聽對了。是你讓俺享受到了國家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
丁世革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組織成立了公共衛生項目領導小組、技術質控小組、督導檢查小組,明確責任,量化目標,帶頭走村串戶,廣泛宣傳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惠民政策,受到民眾的歡迎。
丁世革重視公共衛生項目資金管理,嚴格實施績效考核機制,明確職責分工,資金撥付與督導檢查掛鈎,做到專款專用,把每一分錢都用於服務農村民眾健康上來,民眾滿意度節節攀升,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把國家的公共衛生事業辦好,真正讓農村民眾盡享惠民政策帶來的實惠,還要靠我們落實和服務能力的不斷提高。”丁世革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顧‘大院’,顧不了‘小院’
丁世革常對妻子劉愛雲說:“我只能顧‘大院’,顧不了‘小院’,如果再給我更多的精力,我還是這樣!”妻子劉愛雲深有體會:“他的意思是“大院”是醫院,而“小院”是家庭,大院住的是民眾,小院住的妻兒……
在妻子劉愛雲眼裡,丁世革是一個乾公家事一絲不苟,而對家裡事“不屑一顧”的人。兒子丁碩小時候,劉愛雲根本指望不上丁世革幫一把。一天,她下班回到家,突然看到小丁碩蜷曲在破舊的院牆下,手裡攥著一塊涼饅頭,耷拉著頭酣然大睡。既心疼又氣憤地劉愛雲找到原本休班的丁世革,卻見其正在病房裡為一位患乾結症的老太太摳大便。面對妻子的憤然質疑,丁世革的回答卻輕描淡寫:“老人大便不暢,憋得難受,我能在家看孩子么!這樣髒兮兮的活,我能叫這幫年輕愛乾淨的小護士乾么!”劉愛雲無語,抹著淚回家了。
2001年初,單縣鄉鎮合併,原花園鄉醫院由縣第三人民醫院接管,丁世革帶領一個團隊進駐門可羅雀的這家醫院,其目的是保住醫院,方便民眾就近就醫。醫院離家不足5公里,丁世革一個月才回家一次,偶然休班也可能半夜被叫起,騎上摩托車上班。殘疾的右腿不能啟動機車,只能轉過來用左腳蹬啟動桿,再轉過去,提起右褲腿跨上車座。妻子只要不值班,就跟著丁世革專門啟動車。有時劉愛雲也埋怨丁世革,而他卻對妻子說:“咱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咱家有病人,再香甜的覺咱能睡么!”
一次,劉愛雲到花園醫院找已兩個月不曾謀面的丁世革,卻被收款員攔住了。收款員劉愛雲說“這是世革為困難病號欠下的。”面對妻子的質問,丁世革解釋說:“咱家少吃少穿些,不就省出來了,幫病號一把,比吃了穿了更有意義!”
疾病困擾
因為右腿殘疾,左腿承擔了過重的負荷量,加上繁重的工作壓力,久而久之,造成左腿骨膜發炎,膝蓋腫得穿不上褲子。一天下班的路上,劉愛雲聽同事說丁世革在打針,她忙跑到注射室,看見外科大夫王福占正在用又粗又長的針管給丁世革抽取膝蓋內的積液。看著丈夫因疼痛而扭曲的表情,劉愛雲既心疼又生氣。丁世革對妻子淡然一笑,說:“家裡事,我幫不了你,咋能再給你添心事!”欣慰而又無奈的劉愛雲潸然淚下。
丁世革愈加嚴重的骨膜炎、頸椎病讓在北京、聊城工作的妹妹丁翠萍、丁俠憂心忡忡。多年來,姐妹倆試圖讓哥哥來北京做檢查,而每次哥哥都是滿口答應,卻又以工作忙而食言。丁世革的健康現狀成為全家人的一塊“心病”。
2011年秋末的一天,在劉辛莊村巡診的丁世革突然接到小妹丁俠的長途電話,妹妹丁世萍遭遇車禍,生死難料。丁世革抹著淚匆忙趕到濟南與小妹丁俠會合後乘火車奔赴北京。兄妹仨相見,喜怨參半。兩個妹妹“善意的謊言”終於實現了全家多年的一個夙願,但也多了一個心思。在北京301醫院為哥哥做了全面體檢,醫生對她們說:“如果你哥哥再不注意休息,他的這條好腿不是換關節就是癱瘓。”
面對醫囑,醫者丁世革有自己的“想法”。他說:“事,緊緊地乾;病,慢慢地治,反正不能因自己的病耽誤醫院的事。”
為減輕兒子丁世革的負擔,年邁的母親一直居住聊城的小女兒丁俠家。因為“忙而脫不開身”,母子相見成為“合家團圓的一大亮點”。2012年春節,丁世革在聊城陪母親住了一天。臨別,望著愈加衰老的老娘,瞅著越發黑瘦的兒子,想著難料何時才相見,母子倆相擁而泣。丁世革對妹妹丁俠說:“哥不孝,現在你替哥盡孝,將來哥退休一定加倍地補償你!”
學習的楷模
在農村衛生戰線上,丁世革堪稱可鑑的一面鏡子,被譽為甘於奉獻的學習楷模。單縣黃崗中心衛生院全體醫護人員就是在榜樣感召下,銳意進取,創先爭優,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倡導“三好一滿意”人文理念,提升競爭能力,增強服務意識,形成了“服務、質量、效益、管理”齊抓並進的良好格局,被菏澤市衛生局授予“十佳鄉鎮衛生院”、山東省衛生廳命名為“山東省中醫藥特色衛生院”,連續多年被市、縣授予“文明單位”、“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