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飛機設計專家李明

一路前行:飛機設計專家李明

基本介紹

  • 書名:一路前行:飛機設計專家李明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439863
  • 品牌:航空工業出版社
  • 作者:袁新立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頁數:333頁
  • 開本:16
  • 定價:46.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一路前行:飛機設計專家李明》中的李明一向比較低調,作者雖然收集了一些檔案和型號研製大事記等材料,但要寫成傳記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幾經動員,幾次採訪長談,並由他執筆寫了十多萬字的基本素材,再經過對他的親友和同事的調研座談以及整理他們提供的材料,對李明的印象才逐漸明晰、深刻和鮮活起來。《一路前行:飛機設計專家李明》既可供航空從業人員閱讀,也可供社會公眾閱讀,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航空愛好者,讀之會大有收穫。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荊楚大地上的一家人
遠走他鄉的祖父
定居滬上
和睦的大家庭
第二章 輾轉的童年
戰火中的幼年
就讀蔡高國小
回到上海
在洋涇中學成長
第三章 在解放軍大熔爐里成長
“參乾”與步兵學校
空軍第五預科總隊和第九航校
空軍第十師的5年
第四章 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哈軍工5年
第五章 廣泛涉獵,基層工作18年
到所後的第一項任務
殲9飛機的方案研究
垂直起降飛機與4號連隊
既從事科研管理,又執著於專業技術研究
在基層歷練與殲13研製
第六章 主動控制技術(ACT)預研
第三代戰鬥機的主要技術特徵
“幻影”2000飛機引出的軍方需求
關於ACT項目
縱軸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
縱軸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殲8Ⅱ三軸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驗證機計畫
第七章 隨政治風雲起落的“八二工程”——掌握綜合航電系統設計技術
“八二工程”背景
尋求對外技術合作
選定美國與國內正式立項
國內對工程的準備
正式簽訂契約
招標樣機運抵美國
第一次招標評審會
選定格魯門公司
製造與交付試飛樣機
第一支技術支援小組
合作戛然而止
主要收穫
第八章 “八三工程”——殲8Ⅲ飛機的研製
立項前後
殲8Ⅲ飛機的研製任務
如何實現“爭三保四”首飛
殲8ⅢOl架實現“爭三”首飛
綜合火控系統的研製和殲8Ⅲ03架的“保四”首飛
從“八三工程”轉到“十一號工程”
第九章 殲8系列飛機研製
殲8Ⅱ飛機的副總師
沈飛公司科研副總經理
面臨任務的思考
帶好團隊
決策與攻關
關於殲8Ⅲ飛機的後話
第十章 抓住機遇,實現我國重型戰鬥機的跨越式發展——“十一號工程”
工程背景
長達兩年多的對俄談判
“十一號工程”的使命
打通生產線,按生產許可證生產出合格的殲11飛機
通過消化、吸收、集成創新實現國產化——殲11×飛機的研製
本章結束語
第十一章 攜手同行
相識是機緣
攜手同行,共同奮鬥
嘔心瀝血,為航空事業拼搏
為人處世的師表
第十二章 餘熱仍熾
無人作戰飛機系統研究
培養博士生
為知識工程添磚加瓦
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委員
第四代戰鬥機大迎角氣動力與飛行控制技術研究
諮詢與評審工作
感悟與寄語
第十三章 李明印象
我所接觸到的李明院士
與李明院士共事的日子
與李明共事的日子
我所了解的李總
在李明總師領導下工作的點滴回憶
我的導師李明院士
寫一些我個人對李總的感觸
我的導師李明
嚴謹治學誨人不倦——記導師李明院士
李明是我們姐弟七人的榜樣
附表
附表1
附表2
後記

後記

創建於1961年的中航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是新中國組建最早、專業最全、實力最強的飛機設計研究所。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征程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幾代人的努力下,逐漸從弱小走向強大,專業從單一走向全面,影響力由國內擴展到國外。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為國家的國防安全、空軍裝備的更新換代和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航空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乃至跨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殲8到殲11,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所裝備的戰鬥機,大多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主導研製和參與研製。
小到一個研究所,大到一個行業、一個國家,其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那些在各個時期勇擔重任、默默奉獻的人才,他們堪稱脊樑。作為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人才隊伍的優秀代表,李明院士就是這樣的人。
他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精準的眼光,既有無私奉獻的胸懷又有長期耐得住寂寞的韌性,既有頑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又有善於團結的協作精神,他是一個無愧於時代的航空人。
白1963年9月踏入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李明便與新中國的航空事業結下了深厚情誼,至今已近50年。在這些年裡,李明在最初的18年先後參與了摸透米格一21戰鬥機、殲9研製方案的提出與設計、4號任務、殲13方案的研究和詳細設計等工作,並初涉自動化領域。用李明院士的話說,這18年是一個廣泛涉獵和積累的18年,在這之後,憑藉著紮實的自動化專業功底,以及對國際航空技術發展趨勢的追蹤和掌握,李明在中國航空工業領域率先開始了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而此前的18年對飛機設計流程的掌握,使他具備了統領中國航空工業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驗證機研製計畫的能力。又是一個18年,中國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國外的差距縮短了10年,李明也以此首開中國航空工業領域關鍵技術預研之先河,成為該領域的開拓者。
在致力於航空預研的同時,李明先後作為“八二工程”、“八三工程”的總設計師參與了整個項目的研製,力推科研成果的工業化套用。而正是預研成果的套用,使殲8系列飛機大放光彩,綜合作戰能力達到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
20世紀90年代初,李明受命任“十一號工程”總設計師。本著對中國航空工業和國防安全的強烈責任感,李明以購買蘇-27CK飛機為契機,力主引進蘇一27飛機生產許可證,並在國內加速其全面國產化,以此帶動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整體科研能力的跨越。事實證明,他的主張和堅持是正確的,如今的殲11系列飛機,已經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真正的攻防兼備的多任務機種。
半個世紀,雖長亦短。長的是,他足以讓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鬚髮如霜的老者;短的是,縱有18000多個晝夜,在李明的眼裡也都如一日,那就是為中國的航空工業堅持奉獻,不懈追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由此來說,李明院士近50年的lT作歷程,本身就是中國航空工業技術發展史的濃縮。他的人格以及專業素養都堪稱楷模,值得學習。2009年,經中航傳媒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龍明靈推薦,應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科技委之約,筆者開始著手準備李明院士傳記的編寫工作。儘管此前筆者已經在航空出版傳媒領域工作了5年多,但畢竟是非專業出身,科普文章雖然寫得不少,但是如此長篇的人物傳記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接手之初,常常手足無措,無從下手,一則擔心專業方面有失,二則擔心因個人水平不足而不能全面展現李明院士的平生。
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筆者先後3次前往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對李明院士及其夫人余曉蘭女士,以及與李明院士長期一起工作的同事進行採訪,希望儘量多地掌握素材,儘量真實地再現李明院士50年的工作經歷。
採訪過程中,筆者深深為李明院士嚴謹求實、敢為人先、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服從組織、勇挑重擔、勤奮敬業的工作態度;淡泊名利、功成不居、顧全大局的職業素養;樸實低調、助人為樂、以誠待人的高尚品質所折服。可以說,本書編寫的過程,也是筆者學習的過程,不但學習和了解了航空領域的專業知識,更學習了李明院士航空報國、激情進取的職業精神,而後者將使筆者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大受裨益。
此書在編寫過程中,一直受到李明院士及夫人余曉蘭女十的鼓勵和大力支持,兩人更是親自執筆撰寫了大量素材供筆者參考。此外,編寫組和原主筆肖傳卿老師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曾到上海採訪了601所老同志張嘉華、張林堂、付雨潤、黃錦旗和二妹李清,還到北京採訪了原航空航天工業部殲8Ⅲ辦公室主任郭志孟,哈軍工同學肖傳韓、王鎮忠和601所胡秉科,其間顧誦芬院士和夫人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給編寫組同志講述了李明院十的工作和生活往事,並為本書作序。
編寫組成員在601所採訪了副總師黃季墀以及趙守廷、賈鑫、於建文和阮強等同志,他們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素材。
另外,618所副總師張汝麟,613所副所長謝克嘉,601所副總師章怡寧、沈琪和質量師黃德森,以及王敬玉、孔祥泰、姜作范、王德崇、曾冬娟、馮家斌、葛福生、章俊傑、姚宗信、崔建國、王國棟、路志偉、朱鐵夫、王美仙和張勇,大姐李新等都撰寫了稿件。
在提供書稿圖片方面,601所人力資源部趙雪飛,工程信息部盧剛、崔海薇、王磊,以及沈飛公司總工程師袁立、檔案館徐曉鵬,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原主筆肖傳卿老師完成了本書的部分框架,為本書的編寫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此,對以上同志表示真誠感謝。
此外,還要感謝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劉艷芳和高鳳勤兩位老師,他們的辛勤工作彌補了筆者寫作上的不足,讓本書更具可讀性。
院士的高風亮節值得學習,院士不懈奮鬥的一生值得銘記。然而,由於時問倉促,筆者寫作水平有限,無法用文字全面展示李明院士精彩的人生,懇請李明院士見諒。
懇請廣大讀者和所有關心中國航空工業的朋友提出意見,筆者表示真誠的感謝。
作者
2012年4月5日

序言

李明一向比較低調,作者雖然收集了一些檔案和型號研製大事記等材料,但要寫成傳記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幾經動員,幾次採訪長談,並由他執筆寫了十多萬字的基本素材,再經過對他的親友和同事的調研座談以及整理他們提供的材料,對李明的印象才逐漸明晰、深刻和鮮活起來。
李明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他的工作履歷表可知,他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大熔爐里鍛鍊、成長起來的。他從事的機務工作實踐,既使他積累了一定的維修技術工作經驗,也使他產生了提高自己專業技術知識的渴望。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他於1958年如願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這所軍隊的最高軍事技術學府,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他有幸被分配到了有“中國飛機設計師搖籃”之稱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他一如既往地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善於思考,踏實肯乾,不畏艱難,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大方針下,他先後參加了三次重大的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從而使他有了博採眾長的機會,也成就了他成為航空領域承擔飛機型號和預研任務比較多的飛機總設計師之一。
在這本書里,大家可以看到,李明院士正向你們一路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