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一杯咖啡一部經典:一本書搞懂英國文學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讀品聯合
- 作者:朱虹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0573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本書搞懂英國文學》編輯推薦:一杯咖啡、一部經典,權威教授帶領下快速讀完世界文學,不限學歷,誰都可以!原汁原味的高濃縮外國文學讀本。
作者簡介
朱虹,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歷任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及外文所工作人員、英美文學研究室主任及學術委員、外國文學系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外文所研究員。國際筆會中心會員。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專著《美國文學簡史》(上、下卷,合作)、《狄更斯小說藝術》,評論集《英美文學散論》,譯著小說集《中國西部小說選》(中譯英),主編《外國婦女文學辭典》等。
著有專著《美國文學簡史》(上、下卷,合作)、《狄更斯小說藝術》,評論集《英美文學散論》,譯著小說集《中國西部小說選》(中譯英),主編《外國婦女文學辭典》等。
圖書目錄
緒論
坎特伯雷故事集
哈姆雷特
天路歷程
魯濱遜漂流記
格列佛遊記
傲慢與偏見
雙城記
遠大前程
簡·愛
呼嘯山莊
白衣女郎
德伯家的苔絲
快樂王子集
福爾摩斯探案集
基姆
兒子與情人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蠅王
坎特伯雷故事集
哈姆雷特
天路歷程
魯濱遜漂流記
格列佛遊記
傲慢與偏見
雙城記
遠大前程
簡·愛
呼嘯山莊
白衣女郎
德伯家的苔絲
快樂王子集
福爾摩斯探案集
基姆
兒子與情人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蠅王
序言
緒論
從威斯敏斯特教堂說起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身份最高的教堂。共有40位國王在此登基,每位國王加冕時坐的靠背椅,至今陳列在這座神聖的教堂里。
教堂里有一塊墓地,埋葬著英國歷史上的許多大人物,包括多個朝代的君主,以及近代的邱吉爾首相等等,由於人數眾多,所以顯得頗為擁擠。
就在教堂的主祭壇和聖地左側,也就是歷代國王加冕和皇族舉行婚禮的地方旁邊,有一塊專門的墓地,用於安葬英國歷代文學家。莎士比亞、培根、狄更斯、哈代等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學家,都在此處安眠。在英國,文學家與國王、女王和首相一樣,受到最高規格的尊重。這塊墓地,被稱為“文學角”。
在整個英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隨處可見文學家的故居,喬叟、勃朗特三姐妹、華茲華斯、簡·奧斯汀、斯各特、柯南道爾等等,他們的故居當作聖地,仔細地保存起來。很多被圈起來,建成博物館,即使主人已經逝世好幾百年,但故居里的一切卻保存完好,一如生前。故居裡面陳列著當年留下的手稿,生活用品,所出作品的各種版本,有時候還有作家的等身塑像。
英國人對於文學家的尊崇和熱愛,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深厚的情感,必然來自長期的歷史積澱。可以說,英國的民族性格,使英國文學更加自尊,促進了它的形成及發展;而英國文學的日漸成熟,又進一步塑造了英國人的性格。兩者相得益彰,使無論是英國人還是英國文學,都具備了鮮明的“英國特色”——英國人的言行舉止,像文學作品中的騎士一樣彬彬有禮、文雅考究;而英國文學也像英國人一樣,頗有紳士風度。
從這個角度看英國文學,也許能夠更準確。
中世紀文學
英格蘭島的早期居民沒有留下書面文學作品。
公元5世紀,外來入侵者占領英格蘭島,並留下一部神話史詩《貝奧武甫》。全詩結構完整,文字生動,語法講究,體現了古英語詩歌的特色。
公元6世紀,基督教傳入英國,出現了宗教文學。到了1066年,法國人入侵英國,古英語開始慢慢變化,文學上出現了新的風尚。騎士傳奇開始風行,主要內容是歌頌對領主的忠和對貴婦人的愛,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是《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講述的是亞瑟王“圓桌騎士”的奇遇。
中世紀英國文學的最高峰,出現在14世紀,代表作家是喬叟。他的傑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採用韻文的形式,刻畫了一群朝聖者的形象,行文生動活潑,可讀性強,對於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是全面而深刻的。
文藝復興時期
16世紀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1588年,英國海軍一舉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民族情緒愈加高漲。文化和文學領域風起雲湧,名家輩出。
詩歌領域,成就最高的當屬斯賓塞,代表作《仙后》。作品借用中世紀騎士傳奇的體裁,以寓言的形式,歌頌了象徵著英國民族的伊莉莎白女王。《仙后》中的韻文,與中世紀相比,要靈活得多,十分優美。這使得斯賓塞不僅獨步當時詩壇,而且被後世研究者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培根。風格簡約,雋永悠長,談及哲學、思想、政治、文藝等各個方面,時有真知灼見,以類似格言的方式清晰地呈現給讀者。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知識就是力量”、“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如果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等至理名言,就是培根散文中的原句。時至今日,在全世界範圍內,培根散文仍然被廣泛閱讀。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傑出代表,毫無疑問是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一生寫了37部劇本,博採眾長而又自有創造。歷史劇描畫了整整300年的英國歷史,場面之宏闊,在世界文學史上前所未有。喜劇幽默風趣,生活氣息濃郁,如《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悲劇代表作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以及《麥克白》,戲劇衝突深刻、激烈,語言華美,對於世相人心的洞察是無與倫比的。這幾部作品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成就,影響了其後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戲劇創作,至今難以超越。
17、18世紀代表作家
文藝復興之後,英國社會動盪不安,人們越來越關注政治,文學也染上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及《力士參孫》,三部作品都是藉助聖經故事進行發揮,其中某些傾向是驚世駭俗的,比如對於撒旦形象進行顛覆,傳統中的惡魔形象被塑造為革命者。在創作這幾部作品時,彌爾頓已經雙目失明,而且飽受政治迫害,一腔孤憤在作品中多有體現。行文自由靈動,平淡中見雄奇,堪稱英文楷模。中國民國時期的“怪傑”辜鴻銘非常迷戀《失樂園》,即使年過花甲,仍然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這部六千多行的無韻長詩,據說去世之前仍然輕聲念誦,淚流滿面。
整個17世紀,英國文壇相對沉寂,只有約翰·班揚值得一提。他的《天路歷程》巧妙地採用夢境來反映現實,看起來純屬虛構,實際上廣泛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部作品,結構清晰,情節連貫,被看做英國小說真正成型的奠基之作。從此以後,英國小說逐漸繁榮,而且超越詩歌、戲劇等體裁,成為英國文學最強的分支。
小說藝術獲得長足發展,是在18世紀。丹尼爾·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使笛福當之無愧地成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小說中的細節描寫十分逼真,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文字口語化,可以說是英國最早的“好讀”的小說。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也非常好讀,講述的故事是大人國和小人國的神奇故事,實際上算是一部諷刺朝政、表現人類醜惡的寓言。小說的可讀之處在於,斯威夫特把真實感很強的細節放在奇特的幻想之中,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紀的英國文壇,還湧現出一位出類拔萃的女作家,簡·奧斯汀。她的小說擅長描寫日常生活和交往,具有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敏銳,把世俗人物居家過日子的心計刻畫得入木三分,情節曲折,機智幽默,多帶有喜劇色彩。主要作品有《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和《愛瑪》等6部小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很推崇簡·奧斯汀,他說:“一個圖書館如果沒有奧斯汀的書,就不是一個好圖書館。”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國文學像歐洲其他國家一樣,迎來了浪漫主義。在詩歌領域的代表人物,有彭斯、布萊克,以及“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人。這個群體的文學特徵是,多描繪湖光山色的優美,田園生活的愜意,詩風淳樸,清新自然。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代表,是詩人拜倫、雪萊和濟慈。拜倫和雪萊的作品充滿樂觀積極的色彩,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突出,感情濃烈,富有爆發力。濟慈的風格較為柔和,代表作《希臘古瓮》、《夜鶯》和《秋頌》等,充溢著對於純美的渴望。濟慈病逝的時候,只有26歲,墓志銘上寫著他最後一句詩:“這裡埋著一個/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19世紀現實主義
據史料記載,從1837年到1900年,大約有六萬部小說在英國各地出版。其中,歷史小說和冒險小說的代表人物,是沃爾特·司格特。他一生創作了27部長篇歷史小說,再現了蘇格蘭、英格蘭和歐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刻劃了眾多英雄人物,對所有歐美國家的歷史小說都有深遠影響。
不過,19世紀英國小說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以狄更斯、薩克雷、喬治·艾略特、哈代等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他們在小說的情節安排和語言藝術方面,均體現出很高的造詣,使長篇小說越來越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其中以狄更斯更為突出。
狄更斯最吸引讀者之處在於,他能將真實的細節與詩意的氣氛結合在一起,將幽默風趣的場面與悲慘的人生境遇結合在一起,將具體的故事與深遠的社會背景結合在一起。這使他的作品不僅好讀,而且經得起咀嚼,餘味悠遠,感人至深。從藝術上說,狄更斯對於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其貢獻是獨特而且難以取代的。
讀狄更斯的小說,如同去19世紀的英國走一遭看看。《匹克威克外傳》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奧列佛‧特維斯特》向我們展現了倫敦的黑暗和孤兒的苦難;《董貝父子》讓我們深切體驗到了金錢的罪惡;《大衛‧科波菲爾》充滿了人世的滄桑;《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和《小杜麗》讓我們沉浸於英國陰鬱的濃霧之中;《雙城記》講述了革命的殘酷;《遠大前程》展現了前程的渺茫。
同樣關注社會問題的,還有薩克雷,其代表作是《名利場》,主要內容是諷刺上層社會的虛偽和貪婪。此外,還有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哈代的《遠離塵囂》、《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這些作品產生的時期,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好由盛轉衰,整個英國社會矛盾加深,政局動盪、貧富衝突嚴重,這些社會內容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作家們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種種醜惡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形成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平民化傾向,在情節上注重趣味性,在結構上力求嚴謹。可以說,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代表了英國小說的最高成就。
事實上,在批判現實主義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其他文學流派依然存在,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唯美主義”,即:拋開現實羈絆,以純粹的美為藝術的最終目標。代表作家是王爾德。頗為奇怪的是,王爾德真正的文學成就,並不是他的唯美主義作品,而是諷刺性的社會喜劇。如此看來,唯美主義並沒有真正超越活生生的現實;與其說他們不想表現現實,不如說他們對現實極度失望,以至於失去了表達的主動性。
20世紀現代主義
20世紀的文學,與兩次世界大戰有直接的關係。數以萬計有才華的青年死於戰壕,在精神的廢墟上,出現了現代派文學。詩歌方面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它迥異於傳統詩歌,無論是意象上,還是韻律上,都泛著清冷、怪異的光芒。比如這樣的詩句:
四月是殘忍的季節。
從死的土地上,
長出丁香,
摻揉著回憶和欲望。
遺忘的雪為冬天保暖,
春雨滋潤著遲鈍的根芽。
……
我親眼看見,
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裡。
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要什麼?”
她回答:“我要死。”
這樣的文字,是多么令人陌生、震驚和驚異啊!
英國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除了艾略特,還有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喬伊斯。對於大部分普通讀者而言,意識流小說並無趣味,情節成分太少,人物面貌模糊不清,甚至不知所云。不過,意識流小說家們並不覺得這是缺點,他們認為,批評者——不管是評論家還是讀者——所希望獲得的,他們壓根兒就不打算提供。
既然他們習慣於自言自語,普通讀者就沒有必要湊上去聽。這也是意識流小說名聲很大,但讀者很少的原因。1922年,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問世,不少評論家認為,這部著作代表了英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這部作品同樣不適合普通讀者。總的看來,意識流小說對於普通讀者的閱讀並無影響。
在現代主義聲名卓著的二十世紀,作家毛姆堅持採用法國式的現實主義手法,擁有廣大的讀者。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等。不得不說,作為二十世紀的英國小說家,在喬伊斯之後,毛姆依然固守“講故事”的小說傳統,實在是很難得。
同樣難得的,是小說家勞倫斯,其《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兒子與情人》、《虹》等,雖然也屬於現代派,但可讀性是很強的。他以陰柔而優美的筆調抒寫愛和性,通篇靈性流溢,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尊嚴。
現代派小說家中,奧威爾也算一個異數。他的《1984》和《動物農莊》是典型的現代派作品,古怪的場景和情節背後,隱含著清晰的邏輯線索,閱讀起來並不費力,而且獲益良多。
英國文學的氣質
英國的文學作品,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往往帶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高雅,精緻,矜持,且或多或少地沾些古舊色彩。這種氣質也是英國人的特徵,與英國文化的“貴族化”傾向深深契合。對此,世界其他民族褒貶不一,人們的態度往往走向兩個極端:有的人沉醉其中,仔細體驗著高貴、優雅與俏皮;更多的人則無法認同,甚至將英國人的做派視為自以為是、矯揉造作。
毫無疑問,英國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豪感,這與大英帝國曾經輝煌的歷史有關。早在15世紀,英王亨利七世時期,一位名叫摩根的威尼斯使節就在其著作《牛津英國通史》中寫道:“在英國人看來,這個世界上除了他們之外,就沒有什麼像樣的人了:每當他們看到一個瀟灑的外國人,他們就說‘他看起來像個英國人’,並說‘很遺憾他不是英國人’。”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家張愛玲生活在英屬殖民地香港。在近距離接觸了英國人之後,張愛玲明確表達了對“英國做派”的不屑。我們知道,英國人向來是以“紳士風度”聞名世界的,而紳士風度的主要表征,就是遇事冷靜,並且言行矜持。對此,張愛玲加以幽默的諷刺:“英國學生派是一種瀟灑的漠然。對於最要緊的事尤為瀟灑,尤為漠然。”(《紅玫瑰與白玫瑰》)“英國人住在非洲的森林裡,也照常穿上燕尾服進晚餐。”
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多少有些刻意的講究,在文藝方面表現明顯。比如,英國文學非常注重雕章琢句,力求從字裡行間散發出優雅的風範,而這種風範直接造就了獨樹一幟的英國散文。中世紀時期,法國人曾經一度征服英國,法國文學也隨之悄然改變著英國文學,但是,正如一位西方評論家所說:“法國征服者在一件事情上完全失敗了:他們在中世紀未能成功地使在法國已經十分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紮根於英國的土壤。”
英國文學在發展的道路上體現出一種自信、自得的風範,堅持著鮮明的特色。儘管文學藝術沒有國界,難免要受到異域文化的影響,但隨著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斷強化和英語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至少在20世紀之前大致如此),英國文學越發獨立、自信與自得。
這使得英國文學的優雅風範更加牢固。它不像德國文學那樣哲學化,不像法國文學那樣放縱,也不像美國文學那樣陽剛氣十足。英國文學是冷靜的、克制的,甚至略顯刻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任何情況下都抵禦放縱的刻板,是一種深沉的力量,絕非缺乏想像力。無論是古典作品,還是當前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和《魔戒》,都證實了英國文學的這一特徵。
總的看來,閱讀經驗豐富的人,以及年歲較大的讀者,往往更容易體會英國文學的妙處。曾有人說,讀多了法國文學,總覺得不踏實,而英國文學“讓我即使在沉悶之中,也可以沿著思緒摸到路”,這“可能是長大了的緣故”。
從威斯敏斯特教堂說起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身份最高的教堂。共有40位國王在此登基,每位國王加冕時坐的靠背椅,至今陳列在這座神聖的教堂里。
教堂里有一塊墓地,埋葬著英國歷史上的許多大人物,包括多個朝代的君主,以及近代的邱吉爾首相等等,由於人數眾多,所以顯得頗為擁擠。
就在教堂的主祭壇和聖地左側,也就是歷代國王加冕和皇族舉行婚禮的地方旁邊,有一塊專門的墓地,用於安葬英國歷代文學家。莎士比亞、培根、狄更斯、哈代等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學家,都在此處安眠。在英國,文學家與國王、女王和首相一樣,受到最高規格的尊重。這塊墓地,被稱為“文學角”。
在整個英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隨處可見文學家的故居,喬叟、勃朗特三姐妹、華茲華斯、簡·奧斯汀、斯各特、柯南道爾等等,他們的故居當作聖地,仔細地保存起來。很多被圈起來,建成博物館,即使主人已經逝世好幾百年,但故居里的一切卻保存完好,一如生前。故居裡面陳列著當年留下的手稿,生活用品,所出作品的各種版本,有時候還有作家的等身塑像。
英國人對於文學家的尊崇和熱愛,是發自內心的。這種深厚的情感,必然來自長期的歷史積澱。可以說,英國的民族性格,使英國文學更加自尊,促進了它的形成及發展;而英國文學的日漸成熟,又進一步塑造了英國人的性格。兩者相得益彰,使無論是英國人還是英國文學,都具備了鮮明的“英國特色”——英國人的言行舉止,像文學作品中的騎士一樣彬彬有禮、文雅考究;而英國文學也像英國人一樣,頗有紳士風度。
從這個角度看英國文學,也許能夠更準確。
中世紀文學
英格蘭島的早期居民沒有留下書面文學作品。
公元5世紀,外來入侵者占領英格蘭島,並留下一部神話史詩《貝奧武甫》。全詩結構完整,文字生動,語法講究,體現了古英語詩歌的特色。
公元6世紀,基督教傳入英國,出現了宗教文學。到了1066年,法國人入侵英國,古英語開始慢慢變化,文學上出現了新的風尚。騎士傳奇開始風行,主要內容是歌頌對領主的忠和對貴婦人的愛,其中最傑出的作品是《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講述的是亞瑟王“圓桌騎士”的奇遇。
中世紀英國文學的最高峰,出現在14世紀,代表作家是喬叟。他的傑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採用韻文的形式,刻畫了一群朝聖者的形象,行文生動活潑,可讀性強,對於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是全面而深刻的。
文藝復興時期
16世紀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1588年,英國海軍一舉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民族情緒愈加高漲。文化和文學領域風起雲湧,名家輩出。
詩歌領域,成就最高的當屬斯賓塞,代表作《仙后》。作品借用中世紀騎士傳奇的體裁,以寓言的形式,歌頌了象徵著英國民族的伊莉莎白女王。《仙后》中的韻文,與中世紀相比,要靈活得多,十分優美。這使得斯賓塞不僅獨步當時詩壇,而且被後世研究者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培根。風格簡約,雋永悠長,談及哲學、思想、政治、文藝等各個方面,時有真知灼見,以類似格言的方式清晰地呈現給讀者。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知識就是力量”、“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如果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等至理名言,就是培根散文中的原句。時至今日,在全世界範圍內,培根散文仍然被廣泛閱讀。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傑出代表,毫無疑問是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一生寫了37部劇本,博採眾長而又自有創造。歷史劇描畫了整整300年的英國歷史,場面之宏闊,在世界文學史上前所未有。喜劇幽默風趣,生活氣息濃郁,如《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悲劇代表作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以及《麥克白》,戲劇衝突深刻、激烈,語言華美,對於世相人心的洞察是無與倫比的。這幾部作品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成就,影響了其後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戲劇創作,至今難以超越。
17、18世紀代表作家
文藝復興之後,英國社會動盪不安,人們越來越關注政治,文學也染上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及《力士參孫》,三部作品都是藉助聖經故事進行發揮,其中某些傾向是驚世駭俗的,比如對於撒旦形象進行顛覆,傳統中的惡魔形象被塑造為革命者。在創作這幾部作品時,彌爾頓已經雙目失明,而且飽受政治迫害,一腔孤憤在作品中多有體現。行文自由靈動,平淡中見雄奇,堪稱英文楷模。中國民國時期的“怪傑”辜鴻銘非常迷戀《失樂園》,即使年過花甲,仍然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這部六千多行的無韻長詩,據說去世之前仍然輕聲念誦,淚流滿面。
整個17世紀,英國文壇相對沉寂,只有約翰·班揚值得一提。他的《天路歷程》巧妙地採用夢境來反映現實,看起來純屬虛構,實際上廣泛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部作品,結構清晰,情節連貫,被看做英國小說真正成型的奠基之作。從此以後,英國小說逐漸繁榮,而且超越詩歌、戲劇等體裁,成為英國文學最強的分支。
小說藝術獲得長足發展,是在18世紀。丹尼爾·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使笛福當之無愧地成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小說中的細節描寫十分逼真,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文字口語化,可以說是英國最早的“好讀”的小說。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也非常好讀,講述的故事是大人國和小人國的神奇故事,實際上算是一部諷刺朝政、表現人類醜惡的寓言。小說的可讀之處在於,斯威夫特把真實感很強的細節放在奇特的幻想之中,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紀的英國文壇,還湧現出一位出類拔萃的女作家,簡·奧斯汀。她的小說擅長描寫日常生活和交往,具有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敏銳,把世俗人物居家過日子的心計刻畫得入木三分,情節曲折,機智幽默,多帶有喜劇色彩。主要作品有《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和《愛瑪》等6部小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很推崇簡·奧斯汀,他說:“一個圖書館如果沒有奧斯汀的書,就不是一個好圖書館。”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國文學像歐洲其他國家一樣,迎來了浪漫主義。在詩歌領域的代表人物,有彭斯、布萊克,以及“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人。這個群體的文學特徵是,多描繪湖光山色的優美,田園生活的愜意,詩風淳樸,清新自然。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代表,是詩人拜倫、雪萊和濟慈。拜倫和雪萊的作品充滿樂觀積極的色彩,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突出,感情濃烈,富有爆發力。濟慈的風格較為柔和,代表作《希臘古瓮》、《夜鶯》和《秋頌》等,充溢著對於純美的渴望。濟慈病逝的時候,只有26歲,墓志銘上寫著他最後一句詩:“這裡埋著一個/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19世紀現實主義
據史料記載,從1837年到1900年,大約有六萬部小說在英國各地出版。其中,歷史小說和冒險小說的代表人物,是沃爾特·司格特。他一生創作了27部長篇歷史小說,再現了蘇格蘭、英格蘭和歐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刻劃了眾多英雄人物,對所有歐美國家的歷史小說都有深遠影響。
不過,19世紀英國小說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以狄更斯、薩克雷、喬治·艾略特、哈代等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他們在小說的情節安排和語言藝術方面,均體現出很高的造詣,使長篇小說越來越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其中以狄更斯更為突出。
狄更斯最吸引讀者之處在於,他能將真實的細節與詩意的氣氛結合在一起,將幽默風趣的場面與悲慘的人生境遇結合在一起,將具體的故事與深遠的社會背景結合在一起。這使他的作品不僅好讀,而且經得起咀嚼,餘味悠遠,感人至深。從藝術上說,狄更斯對於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其貢獻是獨特而且難以取代的。
讀狄更斯的小說,如同去19世紀的英國走一遭看看。《匹克威克外傳》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奧列佛‧特維斯特》向我們展現了倫敦的黑暗和孤兒的苦難;《董貝父子》讓我們深切體驗到了金錢的罪惡;《大衛‧科波菲爾》充滿了人世的滄桑;《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和《小杜麗》讓我們沉浸於英國陰鬱的濃霧之中;《雙城記》講述了革命的殘酷;《遠大前程》展現了前程的渺茫。
同樣關注社會問題的,還有薩克雷,其代表作是《名利場》,主要內容是諷刺上層社會的虛偽和貪婪。此外,還有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哈代的《遠離塵囂》、《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這些作品產生的時期,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好由盛轉衰,整個英國社會矛盾加深,政局動盪、貧富衝突嚴重,這些社會內容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作家們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種種醜惡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形成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批判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平民化傾向,在情節上注重趣味性,在結構上力求嚴謹。可以說,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代表了英國小說的最高成就。
事實上,在批判現實主義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其他文學流派依然存在,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唯美主義”,即:拋開現實羈絆,以純粹的美為藝術的最終目標。代表作家是王爾德。頗為奇怪的是,王爾德真正的文學成就,並不是他的唯美主義作品,而是諷刺性的社會喜劇。如此看來,唯美主義並沒有真正超越活生生的現實;與其說他們不想表現現實,不如說他們對現實極度失望,以至於失去了表達的主動性。
20世紀現代主義
20世紀的文學,與兩次世界大戰有直接的關係。數以萬計有才華的青年死於戰壕,在精神的廢墟上,出現了現代派文學。詩歌方面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它迥異於傳統詩歌,無論是意象上,還是韻律上,都泛著清冷、怪異的光芒。比如這樣的詩句:
四月是殘忍的季節。
從死的土地上,
長出丁香,
摻揉著回憶和欲望。
遺忘的雪為冬天保暖,
春雨滋潤著遲鈍的根芽。
……
我親眼看見,
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裡。
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要什麼?”
她回答:“我要死。”
這樣的文字,是多么令人陌生、震驚和驚異啊!
英國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除了艾略特,還有意識流小說家伍爾夫、喬伊斯。對於大部分普通讀者而言,意識流小說並無趣味,情節成分太少,人物面貌模糊不清,甚至不知所云。不過,意識流小說家們並不覺得這是缺點,他們認為,批評者——不管是評論家還是讀者——所希望獲得的,他們壓根兒就不打算提供。
既然他們習慣於自言自語,普通讀者就沒有必要湊上去聽。這也是意識流小說名聲很大,但讀者很少的原因。1922年,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問世,不少評論家認為,這部著作代表了英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這部作品同樣不適合普通讀者。總的看來,意識流小說對於普通讀者的閱讀並無影響。
在現代主義聲名卓著的二十世紀,作家毛姆堅持採用法國式的現實主義手法,擁有廣大的讀者。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等。不得不說,作為二十世紀的英國小說家,在喬伊斯之後,毛姆依然固守“講故事”的小說傳統,實在是很難得。
同樣難得的,是小說家勞倫斯,其《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兒子與情人》、《虹》等,雖然也屬於現代派,但可讀性是很強的。他以陰柔而優美的筆調抒寫愛和性,通篇靈性流溢,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尊嚴。
現代派小說家中,奧威爾也算一個異數。他的《1984》和《動物農莊》是典型的現代派作品,古怪的場景和情節背後,隱含著清晰的邏輯線索,閱讀起來並不費力,而且獲益良多。
英國文學的氣質
英國的文學作品,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往往帶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高雅,精緻,矜持,且或多或少地沾些古舊色彩。這種氣質也是英國人的特徵,與英國文化的“貴族化”傾向深深契合。對此,世界其他民族褒貶不一,人們的態度往往走向兩個極端:有的人沉醉其中,仔細體驗著高貴、優雅與俏皮;更多的人則無法認同,甚至將英國人的做派視為自以為是、矯揉造作。
毫無疑問,英國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豪感,這與大英帝國曾經輝煌的歷史有關。早在15世紀,英王亨利七世時期,一位名叫摩根的威尼斯使節就在其著作《牛津英國通史》中寫道:“在英國人看來,這個世界上除了他們之外,就沒有什麼像樣的人了:每當他們看到一個瀟灑的外國人,他們就說‘他看起來像個英國人’,並說‘很遺憾他不是英國人’。”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家張愛玲生活在英屬殖民地香港。在近距離接觸了英國人之後,張愛玲明確表達了對“英國做派”的不屑。我們知道,英國人向來是以“紳士風度”聞名世界的,而紳士風度的主要表征,就是遇事冷靜,並且言行矜持。對此,張愛玲加以幽默的諷刺:“英國學生派是一種瀟灑的漠然。對於最要緊的事尤為瀟灑,尤為漠然。”(《紅玫瑰與白玫瑰》)“英國人住在非洲的森林裡,也照常穿上燕尾服進晚餐。”
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多少有些刻意的講究,在文藝方面表現明顯。比如,英國文學非常注重雕章琢句,力求從字裡行間散發出優雅的風範,而這種風範直接造就了獨樹一幟的英國散文。中世紀時期,法國人曾經一度征服英國,法國文學也隨之悄然改變著英國文學,但是,正如一位西方評論家所說:“法國征服者在一件事情上完全失敗了:他們在中世紀未能成功地使在法國已經十分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紮根於英國的土壤。”
英國文學在發展的道路上體現出一種自信、自得的風範,堅持著鮮明的特色。儘管文學藝術沒有國界,難免要受到異域文化的影響,但隨著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斷強化和英語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至少在20世紀之前大致如此),英國文學越發獨立、自信與自得。
這使得英國文學的優雅風範更加牢固。它不像德國文學那樣哲學化,不像法國文學那樣放縱,也不像美國文學那樣陽剛氣十足。英國文學是冷靜的、克制的,甚至略顯刻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在任何情況下都抵禦放縱的刻板,是一種深沉的力量,絕非缺乏想像力。無論是古典作品,還是當前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和《魔戒》,都證實了英國文學的這一特徵。
總的看來,閱讀經驗豐富的人,以及年歲較大的讀者,往往更容易體會英國文學的妙處。曾有人說,讀多了法國文學,總覺得不踏實,而英國文學“讓我即使在沉悶之中,也可以沿著思緒摸到路”,這“可能是長大了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