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三智

《佛光大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氣功名詞,其它,

《佛光大辭典》

指一心之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三智之果。又作三智一心、不思議三智。天台宗謂修習空、假、中三觀,即可得三智;若依別教之次第三觀,則依序可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但圓教之不次第三觀,則可於一心之中同得三智,稱為一心三智。摩訶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五中):‘若因緣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例上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一切非權非實,遍歷一切,是不思議三智也。’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昔北齊之慧文讀此文,豁然悟圓理之極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傳智顗,智顗乃依之證得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之圓理,遂成天台一宗之核心教義。[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二、佛祖統紀卷六]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智於一心之上同時發得也。蓋在別教,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觀,次第發得三智。而在天台圓教,則三觀融於一心,故即所發之三智,亦同時於一心證得,無前後並別雲。原出大智度論二十七,彼文自為問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品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即是也。昔北齊之慧文,讀此文,豁然悟圓理之極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傳智顗,智顗依之證得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之圓理,遂為開立天台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龍樹為高祖師也。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謂三智同時於一心中證得。‘三智’是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又稱不思議三智,如《摩訶止觀》卷五(上)雲(大正46·55b)︰
‘若因緣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例上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一切非權非實,遍歷一切,是不思議三智也。’
天台別教謂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由於次第三觀而次第發得三智;天台圓教則說空、假、中融於一心,故所發三智亦同時於一心證得,無前後之別。《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正25·260b)︰‘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中略)一切一時得。’相傳北齊·慧文讀此文豁然證悟圓理之極致,乃授予慧思,慧思又傳予智顗,遂成天台一宗之基礎。

氣功名詞

佛家氣功習用語。認為修習般若,集中精神,專注於一(一個念頭、一個景物),即所謂“一念心”,可頓得三智之果,從而豐富智慧,用不著分階段進行。三智指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得三智後即能斷除煩惱,穩定情緒,獲得安樂。
《大智度論》:“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

其它

又,三惑、三觀、三智、三德是相關的法門,於一念中破三惑,一心中修三觀,一念證三智,一心成三德者,乃天台觀門之要諦。關於《大智度論》所列之一切智等智,天台宗人視為三智,今人印順以為其實只是二智而已。他在〈論三諦三智與賴耶通真妄〉一文中,謂︰
‘天台學者的“三智一心中得”,應該是取大品經三慧品的三智,附合於初品的“一心中得”。三慧品的三智是︰“薩婆若(一切智)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智;道種智是菩薩摩訶薩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智。”這是將二乘、菩薩、佛的智慧,約義淺深而給以不同的名稱。一切智是佛智,從小品般若以來,為大乘經所通用。大毗婆沙論卷十五正義,也說一切智是佛智。佛才是一切智者,二乘那裡能說是一切智!智論引三慧品,也說︰“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畫燈,但有燈名,無有燈用。”所以三慧品的三智,只是“一途方便”,顯示智慧的淺深次第而已。以二乘、菩薩、佛智的淺深次第,與“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相糅合,而說“三智一心中得”,是天台宗學而不是智度論義。論說“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是二智一心中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