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2019年春季修訂版)第三單元第12課的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它介紹了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通過具體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街市的熱鬧,重現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風貌和人們的生活情境,並通過夾敘夾議的寫法,告訴了學生《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意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 
  • 文學體裁:說明文
  • 作者:滕明道 
  • 篇數:第12課 
課文原文,學習目標,教學建議,參考資料,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汴梁,

課文原文

北宋時候,有位畫家叫張擇端。他畫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這幅畫已經有八百年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裡。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張擇端畫這幅畫的時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留著長鬍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擺小攤的攤販,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這上面了。
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閒地在街上溜達。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乾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對面來的一乘轎子。就在這個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一下字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乘轎子。不過,這么一來,倒把馬右邊的兩頭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桿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過頭來趕小毛驢……你看,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
《清明上河圖》使我們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學能力。

教學建議

1、課前,如果有條件,可以建議學生了解北宋的時代背景;蒐集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如畫冊、郵票,欣賞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師準備有關掛圖,有條件的也可以準備《清明上河圖》的光碟或製作課件。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時,要把握中年級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可以讓學生先通讀課文,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並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3、課文所選畫面的內容十分豐富,課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動。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建議學生對照圖畫多讀幾遍課文,特別是作者描寫畫面內容的三個自然段,非常生動,傳神,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可以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畫,並隨著課文展開想像,感受《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生動。
4、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之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時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以及歷史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交流課文描寫的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使學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還可以讓學生當小講解員,對照相應的畫面,介紹課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場景。
5、鼓勵學生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並試著用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有的學生不理解某些詞語,對理解課文內容造成了一定影響,可以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如,“作坊”是什麼意思?(手工業工場)可以用查字典的辦法解決詞義;又如,“一乘轎子”是什麼意思?(古代稱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為一乘)可以結合觀察畫面理解。
6、建議學生根據自己對《清明上河圖》的了解,對照畫面,向爸爸媽媽介紹這幅名畫。

參考資料

張擇端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一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善畫風俗畫,尤長於樓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圖》是他的代表作,曾經為宣和內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爭標圖》,亦為藝術傑作。
張擇端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聞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不朽珍品。此畫為絹本水墨淡設色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三個段落。
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剛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繪,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課文所配插圖和文字就是節選的這一段。《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最為熱鬧的地方,就是橫跨汴河的那座木結構的拱形橋。關於這座別致的橋樑,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曾記載:“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有關這種橋的建造方法已經失傳,現在我們僅僅依靠畫上所描繪的圖樣,才得以知曉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畫家圍繞這座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繪畫本領,將橋上橋下的場景和人物活動作了全景式的描繪。表現最為精彩的部分,是圍繞橋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條木船。這裡是河面比較狹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較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險,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緊張地忙碌著、叫喊著。橋上甚至還有些熱心者不顧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橋的欄桿外,一手拉住欄桿探出身子,大聲喊叫,揮舞另一隻手,居高臨下,就像現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揮著船隻順利通過。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是神態畢現,極為生動。畫面中還表現了許多這樣精彩的生活細節。
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市區街道熱鬧非凡,人物眾多,個個形神兼備,極富情趣。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這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汴梁

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於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開封與北京、南京、西安、洛陽、杭州、安陽合稱中國七大古都,在建都朝代上僅次於西安和洛陽,居全國第三位。在古代,這裡曾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