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都

在中國古代周朝隋朝唐朝、元朝及明朝等時期均出現過,漢代的《兩都賦》就是明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國兩都
  • 外文名:One Country,Two Capital
基本概念,一國兩都,周朝,隋朝,唐朝,元朝,明朝,荷蘭,韓國,

基本概念

一國兩都,是一種行政現象,“兩都”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國家由兩個首都的現象。比如韓國和荷蘭及中國古代某些朝代。

一國兩都

周朝

周朝實行的二都制,即西都宗周(鎬京)和東都成周(洛邑)。前期宗周是正式國都,成周為陪都,周王一般不到洛邑。前771年,鎬京因戰亂而破敗,於是新即位的周平王下令遷都洛邑。1、宗周(鎬京)位於灃河東岸,大約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2、成周(洛邑),洛邑一還原為夏朝時的故都,周人在此地營建新都,以控制東方的新領土和監控殷人與東夷等。周公所建的洛邑,位於今河南洛陽王朝公園附近;但後來周敬王又於前510年營建新都,故址在今洛陽白馬寺之東。舊城俗稱“王城”,新城沿用洛邑之名。戰國時期,周考王封王子揭為周公,王城成為周國的都城。後來周國發生分裂,分成了西周和東周兩個小國。前者仍以王城為都,後者則以鞏(今河南鞏義)為都。周王失去全部直轄領地,依附於西周,靠西周、韓、魏接濟渡日。

隋朝

隋朝的國都是京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
隋朝初時隋文帝定都大興(即後來的長安)後來隋煬帝興建了洛陽行宮,故此把洛陽定為東都,大興為西都。隋朝大運河開通以後,隋煬帝又在江都(即後來的揚州)修建行宮,因此又把江都定為行都。

唐朝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才又遷都長安。

元朝

元朝定都大都,而將上都作為避暑的夏都,形成兩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間,政府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皇帝除在這裡狩獵行樂外,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忽里台)和傳統的祭祀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明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北京,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南京和京師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荷蘭

荷蘭是協商民主政體的典型樣本。其首都雖然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中央政府、女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荷蘭有著繁榮和開放的經濟,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畜牧業也是世界聞名。

韓國

首爾原名漢城,擁有超過2000年歷史,自公元前18年百濟國都慰禮城建城後,就開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都的輝煌歷史。此後,首爾漸漸成為朝鮮半島文化藝術的聚集地。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和2002年與日本東京合辦G世界盃後,首爾的國際地位得到極大提升。首爾擁有1000多萬人口
韓國世宗特別自治市2012年07月02日正式成立。按照韓國政府的規劃,新成立的世宗市將作為“行政首都”,首爾市今後則主要承擔“經濟首都”的職能。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國務總理室將於9月遷至世宗市辦公。
高速發展使首爾染上了人口密集、地價飛漲、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眾多“城市病”,此次通過另立行政中心,政府將政治、經濟中心人為轉移到世宗市後,一些官員和專家更是建議大力推動首爾作為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光州市市長姜雲太針對韓國社會熱議的關於國會是否也應遷至世宗市的說法指出,韓國國會沒有必要繼續留在首爾,而應一併遷移至世宗市,把自由與空間交給首爾,將其作為文化中心繼續發展。
首爾通過多年文化積澱所形成的文化中心地位,短時期內很難撼動,這並非空話。景福宮、昌德宮、光化門等皇宮建築、北村大規模的傳統韓屋等讓首爾擁有了難以複製的韓式傳統文化氣質;由於長期作為韓國的文化中心,首爾吸引了一大批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在三清洞、仁寺洞、大學路,形成了首爾獨特的現當代文化氛圍。姜晚錫強調,首爾坐擁北漢山、漢江等自然資源,政府也在大力推進光化門大街改造等一批大型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毫無疑問地說,此後的很長時間裡,首爾仍然會是韓國的文化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