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研究生的訪學日記

盛廣智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早年師從文史名家楊公驥先生專攻先秦兩漢文學。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個老研究生的訪學日記
  • 作者:盛廣智
  • 性質:老日記
  • 時間:1979年9月4日開始
圖書簡介,主要內容,圖書前言,

圖書簡介

在《詩經》研究方面尤有專長,有《論西周、春秋之際貴族的政治批判詩》、《<生民>詩義新探》、《<詩經>文學淵源初探》、《淺談方玉潤<詩經原始>的文學觀》、《楚辭與中原文化的關係》、《關於先秦文學範疇問題的管見》等多篇論文;著作有《詩三百精義述要》、《詩經譯註》、《管子譯註》、《韓非子譯註》、《白話史記》、《簡明中國文學史》等二十餘部。

主要內容

本書是一本老日記,是作者在“十年浩劫”結束後,全國第一次統招研究生,並在讀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楊公驥教授的研究生時所寫的訪學日記:第一次訪學活動是在1979年9月4日至11月13日,歷時七十天,所訪教授有霍松林、趙儷生、費振剛、胡念貽、史樹青等;第二次訪學活動是在1980年9月12日至11月1日,歷時五十天,所訪教授有姜亮夫、蔣天樞、朱東潤、施蟄存、馬茂元、陳子展、唐圭璋等。
書中的一篇篇老日記、一幀幀老照片,就是當年兩次參觀訪學活動的真實記錄。書中所記的這些老先生如今都已作古,但我的老日記留下了他們當年的宏論,描述了他們的風采神姿與生存環境,記下了他們對後學者的殷切囑託與美好願望。

圖書前言

寫給本書讀者的一封信(代前言)
尊敬的讀者諸君:
感謝您成為本書的熱心讀者,首先我要為我們之間的這份“書緣”祈福,祝願您讀有所獲、思有所得。
呈現在您眼前的小冊子是作者三十多年前寫的一些老日記、拍的一些老照片。作為這些老日記的作者和這些老照片的主人,之所以在時隔三十多年之後,把它們拿出來付梓面世,確實有我自己的較深層次的文化思考,我願寫給讀者諸君,以供閱讀本書參考。
1978年我參加了“十年浩劫”結束後的全國第一次統招研究生的考試,結果被錄取了,成了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楊公驥教授的五位應屆研究生之一,專攻先秦兩漢文學。別人說我的考取是靠自己的實力,我始終認為這是歷史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機遇。所以入學之後,我格外珍惜讀研的三年時光。
1978年10月初報到入學,10月9日上午,老師講了培養方案,其中令大家興奮不已的一項內容,是三年之內將安排兩次去外地的參觀訪學活動。本書中的一篇篇老日記、一幀幀老照片,就是當年兩次參觀訪學活動的真實記錄。
第一次訪學活動是在1979年9月4日至11月13日,歷時七十天。由長春出發,去了北京、大同、太原、西安、鹹陽、臨潼、乾縣、興平、禮泉、藍田、韓城、長安、扶風、岐山、鳳翔、寶雞、蘭州、敦煌、鄭州、洛陽、登封、南陽、安陽等地。其中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和敦煌停留天數較多。參觀了省、市、縣級博物館、文化館等十餘座,與幾隻考古工作隊及他們的發掘現場親密接觸。親臨數處古蹟遺址,感受中華古老文明的深沉底蘊與博大丰采。期間,多次聆聽了北京大學、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陝西師大、蘭州大學等及許多文物考古部門專家學者、著名教授(如霍松林、趙儷生、費振剛、胡念貽、史樹青等)的專業講學。
第二次訪學活動是在1980年9月12日至11月1日,歷時五十天。先後去了濟南、泰安、曲阜、上海、杭州、蘇州、無錫、鎮江、揚州、南京等地,在山東大學、復旦大學、杭州大學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大學等多所高等學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訪學就教活動。慨然應允而為我們講學的有近二十位先生,其中就有姜亮夫、蔣天樞、朱東潤、施蟄存、馬茂元、陳子展、唐圭璋等當時就年事已高的聲名卓著的古代文學大師級的學者,這些老先生如今都已作古,但我的老日記留下了他們當年的宏論,描述了他們的風采神姿與生存環境,記下了他們對後學者的殷切囑託與美好願望。
我已從時、空、人幾個方面簡單地勾勒了兩次訪學活動的輪廓,等於為有興趣閱讀本書的讀者提供一個指南。
日記是三十多年前的原生態文字,照片是三十多年前的老而又笨的相機拍出的黑白小照。文字與照片都能反映改革開放之初的社會面貌與人文狀態的某些情形,是真實可信的流年碎影,是值得回味的時光檔案,也是作者個人早年讀研生活的雪泥鴻爪。
社會在進步,歷史在發展,三十多年雖是轉眼一瞬,周圍一切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今,人們對度量衡等計量單位的稱謂已漸趨統一;而當年,在全國各地則各有各的稱謂用語。我的老日記如實地記錄了眾多受訪者的言論及他們的當時用語。為了還原歷史真實面貌,尊重受訪當事人的話語權,也為了保持老日記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我沒有強行統一計量單位的稱謂。好在老日記記錄的是曾發生的歷史,而不是今天才寫成的產品說明書,我這樣處理這些原生態文字,想必讀者諸君是能夠理解與接受的。
回首往事,感慨良多。歲月的變遷使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已今非昔比,但三十多年前的社會生活也確實有讓人難以忘懷的理由:每人僅五百元人民幣的差旅費,訪學五十天,甚至七十天歸來時,還能微有剩餘;所到之處,參觀諸多歷史遺蹟、博物館,絕大多數是免費的,連敦煌莫高窟也分文不要,個別收費單位如剛剛對外開放的秦始皇兵馬俑展館也只收幾角錢而已;請著名學者、專家、教授講學,一律慨然應允,且不取報酬,有的是我們登門拜訪求教,有的徑直主動到我們住地來講,著實讓人感動。如果放在今天,像姜亮夫、唐圭璋、朱潤東、陳子展等大師級學者,真不知該給人家多少“出場費”了!那些自以為很了不得,其實連給大師提鞋都不配的文化人,不是動輒就要幾十萬的“出場費”嗎?面對歷史上真正的大師,這些人真該汗顏自愧了!
說遠了,就此打住。
祝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