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

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

《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Les Tribulations d’un Chinois en Chine)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全書共22章。於1879年7月2日~1879年8月7日首次連載於《時代》(Le Temps);同年8月11日和11月17日分別發行了無插圖和帶插圖的兩個單行本。插圖由Léon Benett繪製。目前有由王仁才據威廉·鮑卓賢(William Butcher)英譯本轉譯的中譯本以及周國強根據法文原文譯出的版本。

基本介紹

  • 書名: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
  • 又名:一位中國紳士的遭遇
  • 作者: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 原版名稱:Les Tribulations d’un Chinois en Chine
  • 出版時間:1879
  • 插畫作者:Léon Benett 
  • 發表時間:1879.7.2~1879.8.7 
作品介紹,簡介,人物,目錄,作品資料,引用,技術,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簡介

十九世紀中期,在中國有一位年輕、富裕而且非常西方化的紈絝子弟金福,他冷漠無情,厭倦生活,聽不進他最忠實的朋友加老師王先生的真誠相勸。在金福準備結婚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股票下跌,已經破產了。於是他給自己買了份高額人壽保險後準備自殺。但他沒有勇氣,只好把自己託付給王先生,並與他簽定了一份自殺協定書。出於禮節,王先生同意在人壽保險協定終止前殺掉他。
小說地圖小說地圖
此後,金福經歷了一連串曲折的經歷,每次都希望自己能死掉,結果卻屢屢失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後來他發現自己並沒有破產,同時也收到王先生的來信,說自殺協定書已經被轉交給一名殺手老孫。金福立刻出發去尋找王先生與老孫,希望能在殺手動手前,取消這個協定。經歷了千難萬險之後,金福深刻明白了生命與幸福的真諦,可就在這時,老孫手下抓住了他。金福被蒙住了眼睛帶到老孫面前,等待命運的安排……

人物

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凡爾納設法把他們描寫得具有中國人的特徵,與此同時讓法國讀者也能接受。並且他寫信告訴赫澤爾他必須避免那些“非常刺耳的中國人名,因為我不想讓讀者掃興”(1878年10月13日)。
金福,32歲,無業游民,他被認為是中國北方人的典型代表。“很健康,與其說他是黃種人還不如說他是白種人。他眉毛很直,兩眼在一條水平線上,眉角在太陽穴處沒有向上翹,鼻樑較直,臉龐不平”。凡爾納的這段描寫使我們感到看起來他像是個歐洲人。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凡爾納被指控帶有種族歧視前,王是個非常典型的中國人,各個方面都比他學生更有魅力。
一開始,金福被取名為“沈福”(Schien-Fou,1879年3月4日),但凡爾納認為孩子們會念成“屎”(schi)“很噁心”,聽起來像“shits”。這樣他改為Tschien或Tchien,將聲母改變了(3月5日)。金福這個名字很可能來自鐘金福“Chun-Kin-Fo”,北京的另一種叫法Peking(第14章)。
金福既傲氣又沒有耐心,有時候還打他的僕人,不過,“多數情況下是習慣成了自然,並無惡意”。他冷漠無情,懶惰無比,膩於享樂而且抱著一種宿命論。他的遭遇在小說最後使他成為了一個新人,更加明知,對生活抱以樂觀態度。至於赫澤爾的大量刪改和完美的結局,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持懷疑態度,我們更願意讓金福自始至終成為一位玩世不恭的角色,給本已複雜的情節添上另一玄機。年輕的金福和後來的金福保持一致,這樣凡爾納和赫澤爾的意見便會達成統一。金福的未婚妻娜娥,無職業,是一位年方21歲的美麗寡婦,一雙溫柔的眼睛,一雙小腳,不過,她的腳並非裹成。娜娥很聰穎、念過書、很焦慮、十分虔誠、溫柔,是一位賢妻良母。赫澤爾依然再三提出更改,但還是被凡爾納拒絕了。“不可能把秋秋這個人物形象塑造成一名年輕已婚的處女……,不管怎么說,她是位愉快而天真的姑娘。你想讓她成為一名可笑的婦女,我從我閱讀過的資料中找到了靈感,我一定要讓秋秋成為一名真實的人物”(1879年3月25日)。
宋,該人物的年齡和長相不詳,他是金福的第一個僕人,他總是辦事心不在焉,疲疲沓沓。“笨手笨腳,語無倫次,貪得無比,懦弱無能”。他唯一的長處就是忠厚。宋知道自己並非是一名合格的傭人,經常自覺的要主人打他。他最害怕的是主人經常地剪他的辮子——一種正式的臨時懲罰,象徵一種閹割。在這裡凡爾納採用了一種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幽默手法。最後宋揭開自己的秘密他老早就是用的假辮子——凡爾納同樣用了一種寫實手法。
金福的哲學老師,王先生,55歲,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只有眼睛在太陽穴處朝上翹……,傳統的八字鬍,挺著一個大肚皮”。他聰明過人,十分樂觀,他的哲學觀總帶著某些幽默和敏感的想像力。他很忠誠厚道,大公無私,把友誼置於一切美德之上。在厄運面前淡泊明知,滿足於在金福家過著清貧未婚的的生活。
王曾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凡爾納通過重點描寫了韃靼人這個統治王朝的由來表示他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支持,而且他讓金福的父親也支持太平天國運功:“即使是統治三百年後,這種反外來統治的起義會發現他時刻準備行動,沒有必要補充說他的兒子金福贊同他的政治觀”(第二章)。
凡爾納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都有種超越自我條件的精神,都具有樸實、樂觀、勇敢、克制和練達的傳統美德。總之,凡爾納非常敬慕中國,又相當同情那些難以理解的居民,他很讚美中國人的保持平靜的哲學。王和金福是現代化國家的代表,具有永恆的價值觀,然而他們非常開放,自願接受歐洲的思想和發明。
傳統中國人的模式就是哲學家的模式,從不到國內外旅行,不過問政治和科技發展,愛好物質享受,滿足於房子、花園、妻子、朋友。政治上正確,就是要求我們打破陳規。不同的文化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其長處和短處也各盡不同。凡爾納對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非常重視,對法國的也同樣如此。他深入挖掘兩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他人的偏見還是個人的觀點他總是將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最後推出一些有趣的各式各樣的人物,使他們在法國小說中很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換一句話說,金福、娜娥以及王都不是現實中的人物,凡爾納給他們創造了一套假設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同情他們。

目錄

第一章 人物相繼登場
第二章 金福與王哲人
第三章 上海一瞥
第四章 一份重要的通知單
第五章 給娜娥的信
第六章 訪百歲壽險公司
第七章 中國人的特有習俗
第八章 鄭重的提議
第九章 奇異的決定
第十章 壽險公司新客戶
第十一章 金福出名了
第十二章 走上漫遊之路
第十三章 “百歲爺五更天”之歌
第十四章 遊歷北京
第十五章 意料之外的婚禮結果
第十六章 金福又要奔波
第十七章 金福的價值又陷險境
第十八章 “三葉”號船的底艙
第十九章 “三葉”號船長及船員慘遭毒手
第二十章 “波頓”救生裝備
第二十一章 企望午夜的月亮升起
第二十二章 可想而知的結局

作品資料

引用

“我出生在中國,我是多么幸福呀!我有一棟房屋,有足夠的吃,生活舒適,有衣穿,有帽子帶,還有很多好東西。說真的,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我有一大筆遺產!”(維克多·雨果,《懲罰》第七章)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法國詩人戴奧菲爾·戈蒂耶在國內發起了中國熱。1863年他把一位名叫丁堂林的人請到他家裡,雇他給女兒朱迪思作語言文化家教。凡爾納是戈蒂耶的摯友, 戈蒂耶是第一位,實際上也是最後一位大量閱讀過凡爾納的小說的人。凡爾納對王哲人的描寫,尤其是相關的引證,應該說是以丁堂林為影子的。除了這個可能性之外,據了解凡爾納不可能結交其他任何中國人。
直到1879年,除了偶爾可看到有一些中國物品外,基本上沒有法國旅行家到過中國。人們一般說的東方實際上指的是聖地或甚至是北非。凡爾納的前輩和同輩人中,當他們購買到中國瓷器或抽鴉片時,哪怕是一點點都被認為是新穎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戈蒂耶寫過一些詩談到了中國人的色彩。在波德萊爾的詩歌集《航海的邀請》中,有幾行詩寫夢想到中國。雨果的詩集裡有幾條參考文獻中涉及到了中國人和中國瓷器。福樓拜也沉浸於國外的夢想,明確的寫道,“想一想也許我永遠也沒有機會親眼目睹中國,沒有看到駱駝的正常步履,我永遠無法入眠,也許我永遠也無法在叢林裡看到躺在竹林中的老虎那閃閃發光的眼睛!”
凡爾納法國的同事中,有關中國方面的參考資料稀少,即使有也很陳舊了,這樣我們只得在非小說文學中尋找資料。
凡爾納引用的一些書名很難辨認,如Li-nun(理論),關於家庭道德方面有,Nei-tso-pien(內守篇);有關婚姻責任方面,有Nushun(六順),這是每個賢妻常讀的一本行為指南。該詞後來拼寫成“Nun-schum”。
幸運的是,文中凡爾納直接提到了五位著名作家,如湯普生、羅塞特、朱茨(Choutze)、波伏娃、班惠班(Pan-Hoei-Pan)。這似乎就是他的主要素材。在此,我們必須說明一下,至今沒有人研究這些作家,對於他們的背景無人知曉。
首先,凡爾納表明他直接引用的資料有一些是中國寫真畫,如有J.湯普生的“航行到中國”。這位作家叫司各特·J·湯普生(1837~1921),著有《馬來西亞、印度支那和中國海峽》(1874),小說中有五章描寫香港、廣東、廈門、上海、寧波、南京和北京。湯普生另外還出了一部《中國國土與人民——記地理、歷史與政府》(1873)和四卷本《中國和中國人圖解》(1873),刊登了200多幅高質量的圖片,該作品被譯成了法語。
第二個就是萊翁·羅塞特的《穿越中國之旅》(1878),引用了有關上海租界,這個問題羅塞特和凡爾納都談到過。據說在法國期刊湯普生的書首次出版發行前,這本書一直保存在凡爾納私人圖書館裡。
《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以下簡稱“遭遇”)中引用的第三個權威資料就是Mr T.Choutze的《北京與中國北方》(1873)中有關孔太子對法國和德國外交使者的禮節軼事以及凡爾納自己微不足道的一點點素材“1870年及蹂躪法國的血腥戰爭”。
第四位作者就是波伏娃先生(Mr de Beauvior)。從他的作品中凡爾納直接地引用了兩條信息。不過,問題是路多維克·波伏娃的這本書《北京·伊多·舊金山》(1868)是反對中國和中國事物的。
補充說一句,我們非常幸運,法國國立圖書館在網際網路上提供了成千上萬頁資料,我們找到了十九世紀的版本,這其中還包括湯普生、朱茨、波伏娃等作家的全部文本。凡爾納選擇材料是非常細緻的,這在今天看來依然感到很有意思。
凡爾納還提及了班惠班,(她的真實姓名叫班昭,一名才女)。一位女作家,著有一部婚姻格言。凡爾納引用了“如果一個妻子有了心愛的丈夫,她一生擁有了他”“丈夫是妻子的天”。如果我們在網站上搜尋一下班惠班,會直接轉到法國國立圖書館。查到由G.保塞爾著的《當代中國》(1853),裡面就可以找到這兩句格言。保塞爾同時還註明了班惠班是和帝皇帝的班超將軍的妹妹。班惠班花季年代就成了寡婦,不過,她不願再婚。這一資料十分重要,因為女主人公娜娥就是一位年輕的寡婦,的確,凡爾納的妻子也是如此。
此外,有趣的是凡爾納作品中還引用了“四庫全書”該著作創於1773年(或說1772年),原計畫出170000卷,至今只出到第78738卷(第五章)。娜娥的第一個年紀比她大一倍的丈夫,曾經是這部巨大百科全書的第一任編輯,不過,估計他是勞累成疾而死。他們企圖收集各方面的知識,很顯然這有點和凡爾納自己努力勾畫這個世界一樣。其結果是,凡爾納學者們經常探討該百科全書,但由於某種原因,最後沒人能辨認出。可以肯定這部巨著就是《永樂大典》。
這部巨著首次編輯成冊實際上是在明朝1403到1407年間。當時共出了手抄本22877卷,37億字,到今天一般認為有79337卷。
帶有地方色彩的其他一些有可能的資源大概還有,凡爾納很可能還引用法國探險家皮赫·大衛所寫的內容。凡爾納或許還引用了埃達·普費佛《婦女環球游》(1850)中的有關建築細節的描寫。凡爾納在《漂逝的半島》(1873)提及到了這位旅遊先驅。這些借用的觀點就是《遭遇》中對兩層樓房“開槍眼工事、多彩磚、絢麗瓦、以及客廳里擺設了許多銀屏櫥櫃,櫥柜上彩有一些花卉,雕有一些格言和箴言”等的描寫。僅陳福撰寫的《逃亡者》(Récits d’une viefugitive,1877)的標題和日期就產生了一些影響,儘管這本書只有中文版的。在《特派記者:篷巴拉克歷險記》(第21章)中,凡爾納從《航行到中國》(Voyage en Chine)和歐仁·拉比什(Eugene Labiche)的喜歌劇引用了兩行。另外一個很明顯的可能性就是布爾布隆的《從莫斯科通過北京旅行到上海的關係》(1864),因為凡爾納在另一部小說中引用了兩次。最後一個可能性就是亨利·羅素·克駱佛的《16000哩跨越亞洲》(1858~1861,第一卷),該作品的標題很可能對凡爾納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總之,與凡爾納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凡爾納有關中國資料方面的引證是較多的,也是很廣泛的。那么,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人們了解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不過,他並非專題論述,而是總的描寫,特別是採取遊記的形式進行描述。他選擇歐中那些健康的作者,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者,將他們很好的結合起來。按現代的標準,這些處理辦法是否顯得有點草率,而且歐中化。凡爾納總是根據需要選用些零碎的素材,這樣他成功地勾畫了一個美好的中國(Middle Kingdom)。

技術

凡爾納從技術上和經濟上對未來給予拼擊,他對超現時中國的描寫同樣是相互矛盾的。金福一家處於進步的前沿。“一份電報給金福的父親提供了里昂的絲綢和卡爾庫塔的鴉片的報價”。主人公自己“就屬於那種‘天子’,……他非常愛好物理、化學科學……物質的進步甚至滲透了他心”。他通過郵寄留聲機唱片給娜娥,與她交流。(應該指出,在這部小說中,凡爾納插進這種最新的發明是第一次,在他的其它一些小說中不曾見到,在先前的小說中,他總是喜歡描寫一些低級技術的東西,通常如雪橇、氣球之類,完全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實際上,這樣的描寫部分帶有一定的諷刺性,如談到通過電報進行鴉片交易的那樣,金福和他父親的技術並非是永久的。我們懷疑有關電報這一想法有可能是赫澤爾的,因為在信中出版商強勁提出把它作為金福表明對娜娥的愛的一種方式(1879年3月25日)。
小說中另一主題就是數學師的死亡。金福父親的財富實際上主要來自於從加利福尼亞運中國勞工的屍體回家。主人公的保險代理威廉J.畢達弗用“數學精確率”計算一下他死亡的代價(第六章),來決定金福志願自殺。以天數、分鐘、秒鐘這樣一種可怕的歡欣來倒數他的死亡期限。是數字統計和技術摧毀了真理、愛和友誼,這是個必然的結局。
相反,金福所要尋找的就是不精確的、不可預測的、創造性的東西,結果他在中國海域找到了,那就是他無緣無故地竄逃情節,因為他確實沒有理由要離開大陸。在一位名叫印船長的協助下,通過迷信的、本能的、盲目的、自己很有感觸的航行後,金福第一次感覺到生活的自由。
第二次是金福離開船隻後,他和隨行人員都穿上波頓救生衣,跳進了海里。包爾·波頓是現實中人物,他1875年身穿用充氣墊做成的全長救生衣越過了英吉利海峽。金福的波頓救生衣,可以想像是現實中改進了的那種救生衣。因為它還裝備了兩把槳、一個小桅桿和帆,還有一個小小的酒精爐。再次給技術一點諷刺,以此崇尚自由與自治。同樣以一種中間技術哲學為基礎,《八十天環遊地球》中用過的一種風力手推車在《遭遇》的中國王朝里依然套用。凡爾納忽略了常規的思想,像中國發明的火藥,就技術層面上來講,他認為非常有用,這種技術甚至傳到了美國,因為弗格駕駛的兩棲快艇就是由來於中國風力手推車。
到1878年,這位小說家凡爾納享有預言家或叫科學預言家的盛名。對此,凡爾納的反應是,在《遭遇》中插入這樣的話,“一位普通的預言家”,他的職業就是“預測未來”。用“一副64張的紙牌分別代表上帝的人和動物”(第3章)。凡爾納言下之意是說,他的名聲是虛的,因為他一直的喜好是為了人類平衡,為離奇而即席創作,總之,是為了人與自然的相互生態作用。
簡而言之,凡爾納有一對相似的偏見,其一,中國不適合談技術,其二,技術是他最愛寫的主題。他把二者顛倒過來,予以推翻。這讓我們難以弄清他的意圖究竟在哪兒。如果現代化就是挖掘某些固定的價值范籌,那么,凡爾納一定會被認為是最現代的人了。

作者簡介

儒勒·加布里埃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凡爾納1828年生於法國南特,1863年長篇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正式發售,從此一舉成名,此後便開始從事寫作職業,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於亞眠逝世。
儒勒·凡爾納一生寫過五六十本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幾十部戲劇以及其它短篇小說、詩歌、各種著作。其代表作為《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遊地球》、《氣球上的五星期》。凡爾納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錄於總題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Voyages Extraordinaires dans les Mondes Connus et Inconnus)系列作品集。其中《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