䵍[tūn],出自《集韻》,部首為黃,指黃色。亦為古人名用字,戰國時期有墨家巨子腹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䵍
- 拼音:tūn
漢字,參考,漢字編碼,漢語,讀音,翻譯,越南語,康熙字典解釋,
漢字
簡部:黃總筆劃:19部外筆劃:8
繁部:黃總筆劃:20部外筆劃:8
筆順:1221251213441251521
編碼:CJK 統一漢字擴充-AUniCode:U+4D4D
五筆:AMWB倉頡:TCYRD鄭碼:EAJY四角:40847
康熙筆畫:20畫
參考
漢語大字典:第7卷,4598頁,第16字
Unihan數據:U+4D4D
漢字編碼
倉頡輸入法:TCYRD
Unicode編碼:
——十進制:19789
——UTF-8:E4 B5 8D
——UTF-16:4D4D
——UTF-32:00004D4D
漢語
讀音
粵拼:tan1
翻譯
英語:yellow
越南語
國語字:uân
康熙字典解釋
䵍【亥集下】【黃字部】
【集韻】他根切,音吞。黃色。○按䵍,𪏆義同。疑卽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