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調小提琴協奏曲》Op.47b

《B調小提琴協奏曲》Op.47b是一首鋼琴曲,黃安倫作品第四十七號《交響音樂會第二號》乃是作者另一部同類型的大型系列交響音樂作品,它仍由a,一部交響序曲,b,一部協奏曲及c,一部交響樂在統一的構思下組成‧B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該《交響音樂會第二號》的第二首樂曲,剛剛完成於1995年初,被作者題獻給呂思清,並由他與北京交響樂團在JUNE15,1996於北京成功首演‧同年十二月,呂思清與莫斯科俄羅斯愛樂交響樂團將全曲錄音,其雷射唱片已由龍音公司推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調小提琴協奏曲
  • 作家:黃安倫
B調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CONCERTOINB
黃安倫作品第四十七號b
AN-LUNHUANG,Op.47,b

全曲表現出作者一向寄以深情的塞北風格,但也仍然沒有採用任何一首民歌‧[塞北指長城以北地區,其民歌揉合了漢族與蒙古人之悠長,粗俇的特點,並以音程Interval之大跳為特徵]
該協奏曲之第一樂章由一個充滿活力的,5/4拍的主題與另一個寬廣徐緩的曲調交相共鳴,並包含一個炫技的華彩樂段‧全樂章結構在一個傳統的奏鳴曲式(Sonata)中‧樂隊的高潮部份令人聯想到長城以北地區的蘶蘶群山‧
小提琴在第二樂章中以樸實無華的曲調營造出既深情又清新的氣息‧結尾部以少見的〝全由泛音“構成,將樂章帶入一種冥想的意境‧
第三樂章詼諧火熱的西北吹打樂風格在一支悠長的旋律催動下,淋漓盡致地將樂曲推向高潮。詼諧、愉快的主題乃以罕見的“角”調式modeofJiao構成(mi-sol-la-do-re),並在同一主音Tonic:B的基點上,不斷轉換於其它四個漢族調式之間,使旋律獲得極豐富的色彩‧這其它四個漢族調式mode分別是:
宮Gong(do-re-mi-sol-la),
商Shang(re-mi-sol-la-do),
徵Zhi(sol-la-do-re-mi),
和羽Yu(la-do-re-mi-sol).
這也是該作名為ViolinConcertoinB的原故(notBmajororbminor,etc.)
人們往往誤認中國音樂都是由五聲音階pentatonic組成,但該作品全曲旋律的特點則恰恰是突出了漢族音樂的“七聲性”‧它的全部主題都由七聲音階scale(do-re-mi-fa-sol-la-ti)寫成,並由於宮、商、角、徵、羽五個漢族調式之制約,使其音樂和西方的大小調MajorandMinor形成很大區別,卻中國風格十足‧
作者同時又全面運用了西洋和聲學的技巧,使各聲部Voice均以功能性functional的主音為中心的(Tonecentre,Tonic)作為基礎,佐以豐富的復調contrapuntal思維,從而使音樂進行獲得巨大的動力‧既便是無調性atonal的手法,亦未受到忽視,它被恰如其份地用在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中,取得極佳的效果‧
第三樂章在曲式form上將奏鳴曲式與塞北吹打樂的傳統風格作了一些有趣的結合‧後者一個典型的結構是:每次固定的全奏tutti過門interlude後,獨奏都要對主題theme作出不同的變奏variation與展開develop‧這一手法給了小提琴很大的演奏空間‧
該協奏曲之寫作證明,民族的文化遺產如能與西洋音樂理論相結合,必能產生不少簇新的發展‧
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得到黃安理的技術協助和呂思清的最後鑑定。
+++++++++++++++++++++++++++++++++++++++++++++++++++++++++++++++++++++++++++++++++
·newquantum(北京)
·黃安倫的《交響序曲第二號》Op.47a和《B調小提琴協奏曲》Op.47b:
這兩部作品是黃安倫(1949-)的《交響音樂會第二號》中的第一、二首樂曲,第三首則是一部五個樂章的降A大調交響樂《鳳凰》。
《交響序曲第二號》用奏鳴曲式寫成:繼一個緩慢而深沉的引子後,此交響序曲在一個充滿動力的主部和一個寬廣歌唱的副部的交相輝映中陳述,經過一番極具戲劇性的有力展開,達到燦爛的結尾。
《B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中國最優秀的協奏曲之一,充滿濃郁的中國音樂元素,優美至極,是我聽過的最佳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比孟德爾頌、柴科夫斯基等西方幾大小提琴協奏曲毫不遜色。
繼《塞北小曲》後,《B調小提琴協奏曲》再次表現出作者一向寄以深情的塞北風格,登峰造極,但並未採用任何一首民歌。第一樂章為傳統的奏鳴曲式,由一個充滿活力的5/4拍主題與另一個寬廣徐緩的曲調交相共鳴,包括一個炫技的華彩樂段,高潮部分令人想起長城以北的魏巍群山。第二樂章以樸實無華的曲調營造出既深情又清新的氣息,結尾部以少見的全泛音構成,將樂章帶入一種冥想的意境。第三樂章詼諧火熱的西北吹打樂風格在一支悠長的旋律催動下,淋漓盡致地將樂曲推向高潮。詼諧、愉快的主題以罕見的角調式(mi-sol-la-do-re)構成,並在同一主音B的基點上——既非B大調亦非B小調,而是B調——不斷轉換於宮、商、徵、羽其它四個漢族調式之間,使旋律獲得極豐富的色彩。
很多人誤以為中國傳統音樂都是五聲音階,其實不但在古琴等音樂中自古以來就有七聲音階,黃安倫的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也恰恰突出了漢族音樂的七聲性。它的全部主題都由七聲音階寫成,並由宮、商、角、徵、羽五個漢族調式制約,使其音樂與西方的大小調形成很大區別,中國風格十足。
同時又全面運用了西洋和聲學的技巧,使各聲部均以功能性主音作為基礎,佐以豐富的復調思維,使音樂進行獲得巨大動力。即便是無調性手法,也被恰如其分地運用於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中,效果極佳。第三樂章曲式上將奏鳴曲式與塞北吹打樂的傳統風格作了一些新穎的結合。後者的一個典型結構是:每次固定的全奏過門後,獨奏都要對主題作出不同的變奏與展開,給小提琴以巨大的演奏空間。
《B調小提琴協奏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