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交加的晚上天氣惡劣,聽到雞叫希望就在眼前,能見到自己的家人,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近代 徐悲鴻 紙本設色 縱132厘米 橫76.6厘米
畫左上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丁丑始春,悲鴻懷人之作。桂林。”題詩取自《詩經》風雨篇而另有寓意。
一幅徐悲鴻先生1937年作於廣西桂林的《風雨雞鳴圖》粵繡“緙絲畫”,圖中畫一隻仰首高唱的雄雞站立在山岩之上,四周風雨如晦,欲近曉天。畫的左上角徐悲鴻先生題款:“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悲鴻懷人之作,桂林”。這是引用《詩經》.鄭風.風雨.的第三段,詩的意思是:淒風冷雨陰沉沉的天,雞叫聲聲盼黎明,見到親人了,怎不叫喜在心。徐悲鴻先生作畫,不論畫馬、畫雞或其它動物,都有所寄託,有所寓意。在這幅氣勢雄健,意境深沉的《風雨雞鳴圖》中,先生引用《詩經》作題款其寓意是借畫中風雨雞鳴的形象以發泄胸中的憂憤之情,盼望雄雞一唱天下白,黑暗過後親人相聚。悲鴻先生創作的雄雞形態生動,靈性十足,加之緙絲畫的立體效果,使人浮想無邊。以物化人真想仰天長嘯。
背景和寓意:1937年(丁丑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畫家借“風雨雞鳴”的詩意來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畫中立於峻峭巨石上的一隻冠紅似火的大白雄雞,挺胸昂首望天長鳴;石旁象徵民族氣節的墨竹叢生;背景為“風雨如晦”的漫漫長空
王虔忱仿徐悲鴻《風雨雞鳴》,是懷古和讚美新生活的佳作,尺幅與原作相當,紙本設色,作於1984年。落款為“風雨雞鳴,甲子冬月,八十一叟虔忱”。這一仿古作品,表達了王虔忱懷舊的情感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他出生於富貴之家,是以後接受良好教育、見多識廣的前提。他早年曾在廣州黃埔軍校學武,畢業後被國民黨升為金板一星的“少將軍階”,曾為傅作義的部下,是齊白石的入室弟子。他文武兼修,但命運對他並不公平,青壯年時期,他滿懷革命豪情,雖然投身的組織有別,但始終保持著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文革時期,他忍氣吞聲,唾面自乾,儘管如此,但他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晚年,用《風雨雞鳴》來抒發自己的情懷,追憶往事,恰如其分。
王老的《風雨雞鳴》,在畫面背景上,未營造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的緊張氣氛,讓人忘卻了風雨飄搖的年代,而是大面積的留白,顯然是有意而為之。這樣,大家可以聯想到雨過天晴後蔚藍的天空,甚至還有美麗的彩虹。雄雞依然站在山石之上,引頸長鳴,發出的是歡快的音符。頭冠、腿腳刻畫得細緻入微,前胸及大腿部的羽毛,大膽地運用了墨塊來表現,雄雞顯得肥碩而矯健,是兼工帶寫的翎毛傑作。山石旁仍是幾株墨竹,竹乾粗壯,似乎用了徐悲鴻畫竹的特定技法(徐用刷子畫竹乾),濃淡墨處理得當,青翠欲滴,儼然是風雨過後的姿態,越發顯得精神抖擻。落款書法風格與原作神韻極似,結體疏朗大方,鋒芒內斂,乍見平常,實則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