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背景
戴氏生平推崇吳又可的學說,認為吳氏的治疫專書《溫疫論》“貫通古今,融以心得,可謂獨辟鴻蒙,揭日月於中天”,但又惜當時醫者“有見其書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戴氏目擊心傷,為弘揚吳氏之學,他結合自己的多年臨床經驗,對《溫疫論》進行了注釋、增訂、刪改,意在辨別瘟疫通體異於傷寒,並“廣其說”,因名其書為《廣瘟疫論》。
流傳版本
《廣瘟疫論》成書後,以稿本編入存存書屋,未直接刊刻。後被坊刻為歙縣鄭奠一之書,名《瘟疫明辨》。其後又被戴孫祖啟發現,祖啟於是以存存書屋稿本為原本,於乾隆四十八年以《廣瘟疫論》為名重新校刻於世。《廣瘟疫論》現存乾隆四十八年刻本,《瘟疫明辨》現存嘉慶十七年壬申京江文光閣刻本、嘉慶二十二年丁丑晉祁書業常刻本、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南京李光明書莊刻本等較早版本。
作者簡介
戴天章(1644-1722),字麟郊,晚號北山,學者尊稱其為北山先生,上元(今江蘇江寧)人。少年時期曾跟隨林青雷習舉子業,後為庠生。他好學強記,博覽群書,對天文、地理、算術、射戈,以及書畫、琴弈之類,無不研習,尤精於醫學,為人治病,不受謝。戴氏一生著述頗豐,有傷寒、《咳論注》、《瘧論注》、《佛崖驗方》等10餘種,但多散佚。在其流傳至今的著作中,《廣瘟疫論》(4卷,另附方1卷,成書於1675年)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
書評、序言
自序
瘟疫一證,歷代明哲具有成方,如仲景有大青龍湯、陽旦湯、越脾湯、黃芩湯、白虎湯、大小柴胡湯、三承氣湯、麻黃升麻湯;諸條列瘟疫之見症,為散法、下法、和法、雙解法,輕重深淺,纖毫備具;特散見於諸經條中而未嘗直指其名為瘟疫,非不欲明言也。其書本傷寒立論,而互為區別之書,非專論瘟疫之書,且上古文辭簡易,詳於辨證而不詳於立名,欲人從證上細辨,則不必名上區別,而自無混治之失。嗣是而後,河間有《宣明五氣論》,則論瘟疫較詳,立法更備。如桂菩甘露飲、黃連解毒湯、三已效方、涼隔散、人參石膏湯、雙解散諸方皆是,而亦未正其名。易老、東垣大羌活湯、九味羌活湯,立方更備,而亦無專書、無特名。至吳又可先生貫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時行《瘟疫》一論,真可謂獨辟鴻蒙,揭日月於中天矣。顧其書具在,而時賢有未見而不用其法,或雖見其書而不能信者,無怪矣!有口誦其書,嘖嘖稱道,而對證施方,仍多不用其法。口則曰:此時證也;而手則仍用傷寒之方,拘傷寒之法者,比比皆然。愚揣其情,必非知而不用也,知其名而未得其辨證之法耳!愚目擊心傷,不揣固陋,而取吳子之原本,或注釋,或增訂,或刪改,意在辨溫疫之體異於傷寒,而尤慎辨於見症之始。故首增辨氣、辨色、辨脈、辨舌、辨神諸論於開卷,使閱者一見瞭然,則吳子之書,人人可用,而瘟疫之橫夭者少,生全者多。誠斯世斯民之幸也。
戴麟郊序
戴祖啟序
先大父北山先生,以通儒邃醫學,所論著傷寒雜病諸書及《咳論注》、《瘧論注》、《廣瘟疫論》凡十數種,皆先世父雪村先生行楷細字錄藏於家。近日書坊有刻本《瘟疫明辨》四卷,祖啟購閱之,即先大父存存書屋《廣瘟疫論》也。雖易其名,幸未改竄其文,不知何人誤刻為歙人鄭某之書。在先大父固不爭此,而子孫見之,不容不正也。因出存存書屋原本,校而刻之,以糾訛傳,廣先德。因嘆《傷寒》一書,注者百家,至程郊倩,實為獨辟鴻蒙,後有慈谿柯韻伯《論翼》出,而《傷寒》之書嘆觀止矣。瘟疫一證,古無成書,至吳又可,實為獨辟鴻蒙,更有先大父此書出,而瘟疫之書嘆觀止矣。事固有更閱數千年而後無得所折衷者,此類是也。代生名賢,民何幸與!
乾隆四十七年歲在壬寅秋七月望後二日 孫男祖啟謹識
沈序
六淫之邪,中人為病,風寒尤甚。蓋風者,善行數變,其勢猛急;寒者收引拘束,其氣堅凝。故其病人也,不假少貸,而為患至速。各家醫書,均首列中風、傷寒二門,以示後學。習是業者,鹹致力於風寒,以求諸病擴而充之,觸類引伸,固無所不該。若執而守之,亦不免刻舟求劍,而所遺實伙。雖長沙有論,後學注釋繁多,究使指歸不定,以致濕溫、時疫漏而不講。迨吳又可《瘟疫論》出,稍使人知疫與傷寒同途異歸,不可拘傷寒法而治疫。然其辨悉,猶不若《廣瘟疫論》之提綱掣領、曉暢明白,能使不習醫者洞然領略也。予於庚寅,偶得此書,故友王村舟言是書乃金陵前輩麟郊戴公存存書屋之稿本,近為儀征鄭氏所刻,發坊未久,板已散失,坊間竟無覓處,予每惜之。庚子遷居北城,得識國子學正戴敬鹹先生,乃知麟郊公乃先生之祖,因叩及是書藏本,與予所得者相校讎,一字無訛,雖鄭氏前刻未將存存書屋之來由道出,情似掠美,然非其剞劂流傳,則予亦不得睹見,而無由與敬翁先生探其本源也。因慫恿梓行,以繼前徽。壬寅冬正在付梓,尚未刻工,而敬翁先生忽嬰疾逝,今其嗣君踵成其事,囑予紀其本末。予亦不敢以固陋辭,謹序其事以敘麟郊公之作美於前,而得其賢嗣繼美於後,庶此不刊之書,得以永垂霄壤,救濟生靈,實可上媲長沙之功,而庇醫林後學於不淺矣!
乾隆四十八年歲次昭陽單閼氏皋月 會稽沈懋發撰
程式
張仲景《傷寒論》不只為傷寒一證用也,經絡、腑臟、表里洞然,善讀者誠擴而充之,運用不窮,故為醫門聖書。獨瘟疫一證,治法又別,其始末疑似之交,非更有善本剖析精詳,終不免毫釐千里之誤,此洞庭吳氏之書紹仲景而獨辟其奧也,況瘟疫病多,真傷寒病少,其於濟世尤急。舊稱長沙於《傷寒論》外,兼有治疫之書,而世遠失傳,洵可惜也。余弱冠習舉子業,兼從田淑姜先生讀軒岐《靈》、《素》諸書,於吳氏《瘟疫論》頗曾究心。嗣稽山家叔授以存存書屋《廣瘟疫論》抄本,知為鄉先輩麟郊戴公所著,命篇分類,亦從吳氏書折衷而出,內增辨證八、兼證五、夾證十,條分縷析,尤為壽世良法。數年來,每於風雨雞鳴、講明切究及臨證時,覺有得心應手之妙,益信是書之為功大也。辛丑冬,晤贈公文孫未堂先生,幸將出其藏本,刊板行世,庶可公諸海內,用垂不朽,並囑余志其端末,爰敬跋數言,以附卷後。
乾隆四十七年歲次壬寅冬十月既望 江寧後學程家珏葵百氏頓首拜識
章節目錄
卷之一
一辨氣
二辨色
三辨舌
四辨神
五辨脈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氣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受
辨傳經
兼寒
兼風
兼暑
兼瘧
兼痢
夾痰水
夾食
夾郁
夾血
夾脾虛
夾腎虛
夾亡血
夾疝
夾心胃痛
夾哮喘
卷之二 表證
發熱
惡寒
寒熱往來
頭痛
頭眩
頭脹
頭重
目脹
項強酸
背痛酸
腰痛酸
膝痛酸
脛腿痛酸
足痛
肩背痛酸
腕痛
周身骨節酸痛
身重
自汗
盜汗
戰汗
狂汗
頭腫
面腫
頸項腫
耳旁腫
胸紅腫
周身紅腫
發黃
發疹
發斑
卷之三 里證
煩躁
嘔
咳
渴
口苦
口甘
唇燥
齒燥
鼻孔乾
耳聾
鼻如煙煤
鼻孔扇張
咽乾
咽痛
舌燥
舌強
舌卷短
胸滿痛
脅滿痛
少腹滿痛
自利
便血
便膿血
大便閉
小便不利
小便黃赤黑
小便多
遺尿
囊縮
多言
譫語
狂
善忘
昏沉
循衣、摸床、撮空
多睡
身冷
呃逆
吐蛔
卷之四
汗法
下法
清法
和法
補法
四損
四不足
三復
辨似
發腫
發頤
發瘡
發痿
索澤
發蒸
婦人
妊娠
小兒
附 廣瘟疫論方
內容簡介
《廣瘟疫論》為吳又可《溫疫論》的推廣發揮本,卷一論傷寒與瘟疫的辨證,而以氣、色、舌、神、脈五個方面為兩者分別之大綱;述瘟疫而兼寒、風、暑、瘧、痢五證及夾痰水、食、郁、血、脾虛、腎虛、亡血、疝、心胃痛、哮喘十證的證候與治療。卷二、卷三辨析瘟疫表證32證,里證41證。卷四論瘟疫的治療,分汗、下、清、和、補五法,另有辨虛實、後遺、婦人、兒童等診療諸法,並附“遺證”,實即病後不表里證七條。
在《廣瘟疫論》中,戴氏從病邪性質、受邪途徑、傳變等方面詳述了溫熱與風寒不同。他認為風寒冷而不熱,郁而不宣,初受在表,宜溫散;溫熱由伏氣而成,熱而不冷,初起即宜涼解。並認為:風寒從表入里,故汗不厭早、下不厭遲;溫熱由里出表,故下不厭早、汗不厭遲。至於傳變,戴氏認為:風寒從表入里,故多從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入胃;溫熱本從里出表,故見表證時,未有不兼見里證者。
在辨證方面,戴氏總結了瘟疫患者的特點,提出了瘟疫早期與傷寒鑑別診斷的獨到見解,認為辨氣、辨色、辨舌、辨神、辨脈是辨別傷寒與是溫疫的“大綱”;在治法方面,總結出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補法是治療溫疫的基本大法。此外,又提出了五兼證、十夾證的具體治法,充實了吳有性溫疫學說的內容。
影響評價
本書對伏氣溫病的脈因證治闡發有突出貢獻。惲鐵樵評價《廣瘟疫論》說:“溫病以戴北山之書為最,其好處在於詳言病狀為主,不以侈談模糊影響之病程為主。其言治法,能以公開經驗所得,使人共喻為主,不以引證古籍炫博炫能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