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燥

齒燥,中醫病名。指前板齒(門牙)乾燥不潤。新病齒燥,伴有垢穢、口臭等,多屬肺胃火盛,津液大傷;久病齒燥如枯骨樣,多屬腎陰嚴重虧耗,病多危重。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齒燥
  • 發病部位:門牙
  • 主要病因:肺胃火盛,津液大傷
  • 其他名稱:齒乾、齒焦、齒槁、前板齒燥
  • 多發群體:所有人群
  • 疾病分類:口腔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辯證論治,一、辯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前板齒(門牙)乾燥不潤。新病齒燥,伴有垢穢、口臭等,多屬肺胃火盛,津液大傷;久病齒燥如枯骨樣,多屬腎陰嚴重虧耗。

病因

熱盛傷津,水分缺乏。

病機

齒燥多由於津液不能上布,牙齒得不到潤澤所致。門齒尤為明顯。
1.牙齒光燥如石指齒燥不枯,仍有光澤。為胃熱津傷,腎陰未竭之象,伴見壯熱、煩渴、舌紅苔黃燥等。也可因溫病初起,肺衛郁遏,表氣不通,津不上布,伴見惡寒、無汗、舌苔薄白欠潤、脈浮等。
2.牙齒乾燥如枯骨指齒面枯燥而無光澤,為腎陰枯竭,多見於溫病後期真陰耗損之證,預後不良。
3.齒燥色黑指齒面乾燥無津,其色焦黑。為邪熱深入下焦,肝腎陰傷,虛風欲動之象。

診查要點

1.門牙乾燥不潤。
2.新病齒燥,伴有垢穢、口臭。
3.久病齒燥如枯骨樣。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輕淺者為陽明經熱,前板齒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將發斑疹及衄血之先兆。重者為胃府燥熱,通口皆燥,甚則黑如煤炭。至重者為陰火煎熬,亡血太甚,腎水涸竭.

二、治療原則

滋陰潤齒。

三、證治分類

1、肺胃火盛,胃陰耗傷
治法:生津益氣
代表方:平胃散
常用中藥: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2、腎陰虛衰,虛火炎蒸
治法:滋陰潤齒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
常用中藥: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輕淺者:葛根為主,黃芩、知母、石膏為輔。
重者:三承氣、三黃石膏選用。
至重者:知母、黃柏、生地、元參、天冬、麥冬、丹皮,每味兩許,大作湯液,加童便金汁。

文獻摘要

《廣瘟疫論》:“時疫齒燥有三,輕淺者為陽明經熱,前板齒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將發斑疹及衄血之先兆,葛根為主,黃芩、知母、石膏為輔。重者為胃府燥熱,通口皆燥,甚則黑如煤炭,三承氣、三黃石膏選用。至重者為陰火煎熬,亡血太甚,腎水涸竭,當峻補其陰,知母、黃柏、生地、元參、天冬、麥冬、丹皮,每味兩許,大作湯液,加童便金汁,晝夜兼進,若藥輕治緩,則不及矣。眉批:對症之藥每至症重之際,斷非區區分兩日服,一劑所能濟事,直須大鍋煎湯,頻頻飲之,此目見甚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