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樞·經脈
- 外文名:Lingshu meridian
- 類別:古代醫學著作
- 重要性:是經絡理論的奠基之作
《靈樞·經脈》篇是關於歸納總結十二經脈、絡脈的循行及所主相關疾病的一篇文章,是經絡理論的奠基之作。主要內容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次五賍,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
手厥陰心包經脈,中醫基礎學名詞。【循行】《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1)。其支者:循胸出脅(2),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3)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4)...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靈樞·經脈》註:1.臂(前臂) 2.上骨(橈骨) 3.寸口(腕後橈動脈搏動處)LI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靈樞》是中醫典籍。內容簡介 本書與《素問》編寫體例一致,學術內容互為補充,互相聯繫,語言文字相近,堪稱姊妹之篇。卷一有“九針十二原”等四篇,較詳細地介紹了古代九種常用針具的名稱、形狀和用途,討論有關疾徐、迎隨、開闔等針刺補瀉手法等問題。卷二有“根結”等五篇,記載了三陰三陽各經的根結部位與...
故所謂“解結”,即解除疾病證候之結,通調經絡陰陽,其思想正合《靈樞·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作者簡介 《靈樞經》為古代醫者托黃帝之名所作,其具體作者已不可考。總而言之,《靈樞經》非出自一人一手,其筆之於書,應在春秋戰國,其個別篇章成於兩漢。
《十二經脈篇》是清代佚名撰著的一部針灸類中醫文獻,約成書於清末。內容簡介 本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輯選陳修園《醫學三字經》。第二部分題《經絡篇》,首錄《靈樞·經脈篇》十二經脈循行原文,並註明其經過、出入、交會之穴位及各經的腧穴總數;次錄十四經穴位歌、奇經八脈歌和十四經針灸要穴歌;並附有...
故所謂“解結”,即解除疾病證候之結,通調經絡陰陽,其思想正合《靈樞·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四庫提要 《靈樞經》·十二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案晁公武《讀書志》曰:王冰謂《靈樞》即《漢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之九,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
十二經脈的病候,詳載於《靈樞·經脈》篇中,分為“是動病”和“所生病”二個部分。有關“是動”、“所生病”的意義,在上篇《有關十二經脈病候中“是動、所生病”的探討》中已詳細討論。其中所載的各項具體病症及其發病原理,目前各論述經絡的專文或專著很少談論,致使學者多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病機病理 《...
《靈樞經脈翼》,經脈著作。三卷。明·夏英編撰並繪圖。約撰於15世紀末。書籍內容 上卷繪五臟側面圖及經脈流注圖說,中、下卷分繪十二經及任、督二脈循經經穴共14圖,圖後為該經循行、腧穴、主病等項的歌訣及其注文。注釋主要根據《靈樞》原文及滑壽《十四經發揮》等著作,作者本人無甚發揮。書籍版本 現存抄本...
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絡的主要內容有:...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胃足陽明之脈,出《靈樞·經脈》。即足陽明胃經。本經共有45個穴位,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和頭面部。足陽明胃經主要與胃腸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關係密切,循環系統和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症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簡介 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
指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五條五臟所屬經脈,左右各五,一共十條經脈。1、手太陰肺經:《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
手太陰之別,即手太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出自《靈樞·經脈》。《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魚際。”即該絡脈從腕上的列缺穴處分出,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於魚際部。本脈發病變,實則手掌和手腕部發熱;虛則呵欠,短氣,遺尿和小便頻數。
足太陽膀胱經,是一個中醫學術語,主治臟腑、頭部、筋病,出自《靈樞·經脈》。穴位 本經脈腧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
髀關,出自《靈樞·經脈》。屬於足陽明胃經。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淺層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的升支,股神經的肌支。主治下肢痿痹,腰膝冷痛等腰及下肢病症。直刺1—2寸。名稱釋義 髀,股部、大腿也,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脾足太陰經病證,病證名。指脾經經氣異常所產生的病證。《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列缺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太陰肺經之絡穴,亦是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出自《靈樞·經脈》。此腧穴在人體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宣肺解表,通經活絡,通調任脈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咳嗽、氣喘、頭痛,...
十二絡脈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同時也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十二絡脈 ,十二經的絡脈。《素問·氣穴論》:“孫絡之脈別經者……傳注十二絡脈。”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
五陰氣俱絕 五陰氣俱絕,病證名,指五臟精氣衰竭。五臟的精氣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精氣衰竭時,則神志活動障礙,出現轉眼不視,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狀。《靈樞·經脈》:“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心經是手少陰心經的簡稱,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醫書。其中《帛書·經脈》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稱為“臂少陰溫(脈)”;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稱為“臂少陰脈(脈)”。《靈樞·經脈》稱為“心手少陰之脈”。現通稱手少陰心經,簡稱心經。循行 手少陰心經脈循行圖 《帛書...
經絡歌訣 《經絡歌訣》是169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汪昂。針灸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本書系將《靈樞·經脈》十二經循行與主病部分以及奇經八脈的循行與主病編成的七言歌訣,以便初學誦讀。本書多與汪昂《湯頭歌訣》合刊,現有清刻本等。
手陽明大腸經病候是經脈病候之一。《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即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頸部腫脹。本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手太陰肺經病候是經脈病候之一。《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即本經有...
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手少陽三焦經病候是經脈病候之一。《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毗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即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證:耳聾,耳鳴,咽頰腫,喉嚨痛。本經所屬腧穴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經絡考辨》是現代孫永顯編著的一部基礎理論類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全書分經絡圖考辨。《靈樞·經脈》篇方位姿式考辨、足三陰經胸腹部循行考辨、經絡考辨、經絡系統示意圖、循行分布和病候、八脈隸於膀胱腎——奇經八脈與膀胱、腎經關係考辨諸部分。書中有插圖二百八十幅,書後彩圖二十幅。本書依據歷代《甲乙經...
足太陰氣絕 足太陰氣絕,病證名。指足太陰脾經的經氣衰竭。足太陰氣絕 主要證候為舌萎、肌肉軟、唇反、人中滿。《靈樞·經脈》:“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足太陰脾經病,足太陰脾經所發生的病候。疾病簡介 足太陰脾經所發生的病候。《靈樞·經脈》載:“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
手厥陰心包經病候是經脈病候之一。《靈樞·經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即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證: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急,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