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二
基本資料
居住地:閥提遷石碣村
梁山最終排名:第27位
主要事跡:劫
生辰綱,上梁山,劫江州法場,三打祝家莊,大破
高俅水軍,征方臘等
《水滸傳》登場回目: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外貌描寫:生得瞘兜臉兩眉豎起,略綽口四面連拳,胸前一帶蓋膽黃毛,背上兩枝橫生板肋,綽號立地太歲,為天劍星下凡。
人物生平
阮小二,梁山三十六天罡星之天劍星,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軍頭領第四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武藝出眾,義氣當先,敢為兄弟赴湯蹈火。在
吳用的盛情邀請下。在梁山水寨任水軍頭領,水性好,舉牛立紙武藝高,
臨危不亂,反對招安,高俅等幾次攻打梁山泊,阮小二兄弟率水軍大出風頭,建立奇功偉業。在征討方臘攻取烏龍嶺時失利,逃生無路,自刎身亡,後被朝廷追封為忠武郎。
阮小五
基本資料
居住地:石碣村
梁山最終排名:第29位
主要事跡:劫生辰綱,
上梁山,劫江州法場,三打祝家莊,大破高俅水軍,征方臘等
《水滸傳》登場回目: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外貌描寫:一雙手渾如鐵棒,兩隻眼有似銅鈴,胸前刺著一隻青鬱郁的豹子,綽號短命二郎,為天罪星下凡。
人物生平
阮小五,梁山三十六天罡星之天罪星,排名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軍頭領第五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水性好,武藝高。在
吳用的盛情相邀下,他參與了劫取生辰綱的行動,事發後殺退追捕的官軍,隨眾投奔梁山,任水軍頭領。他水上功夫十分高強,精明強悍,反對招安,他與
童威一起駐守梁山東北水寨,高俅率大軍圍斷梁山,阮小五在水中奮勇殺敵,屢次挫敗敵軍。在征討方臘攻取清溪縣時被
婁敏中所殺,後被朝廷追封為忠武郎。
阮小七
基本資料
籍貫:山東鄆城
居住地:石碣村
梁山最終排名:第31位
主要事跡:劫生辰綱犁尋,上梁山,劫江州法場,三打祝家莊,破應犁鴉高俅水軍,換御酒,征方臘等
《水滸傳》登場回目: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外貌描寫:疙瘩臉橫生怪肉,玲瓏眼突出雙睛,腮邊長短淡黃須,身上交加烏黑點,
綽號活閻羅,為天敗星下凡。
人物生平
阮小七,梁山三十六天罡星之天敗星,排名第三十一位,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紀最小,跟隨兩個哥哥行走江湖,乾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黃泥岡和晁蓋等用藥酒麻倒青面獸
楊志,劫了生辰綱。潯陽江上救
宋江,打敗官軍。梁山泊里駕舟踏浪,先打敗
何濤,再打敗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漢們
刮目相看。他與
童猛一起駐守梁山泊西北水寨。受招安後,阮小七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未及數月,因穿著龍袍戲耍,得罪朝廷官員,被剝奪官職,貶成平民,重回石碣村打魚,侍奉年邁的老母親,活到六十無病而終。
關於阮小七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眾家說法不一,但是絕大一部分,還是認為這個人物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自己杜撰的這么一個人物。但是,他為什麼要設計出這樣的一個人出來,其實,我們還得從水滸傳當中,對於人物本身的相關描寫,以及詩詞的評斷,來訴說這個人物本身存在的意義。
阮小七漁歌
1、
爺爺生在石碣村!稟性生來要殺人!
英雄不會讀詩書!只在梁山泊里住!
雖然生得潑皮身!殺賊原來不殺人!
爺爺生在天地間!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羅天網!烏龜王八罩裡邊!
爺爺生在天地間!不求富貴不做挨企凳肯淚晚頸官!
梁山泊里過一世!好吃好喝賽神仙!
2、
爺爺生在天地間!殺賊殺官把命玩!
閻王大帝奈我何?觀音菩薩又怎般!
難忍世間無義事,只為生平性情剛!
舉刀亂殺隨我心,明朝便死又何妨?
人物分析
阮氏三雄都是性格豪爽,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愛好抱打不平之人,然而仔細分析三人又有各自不同的鮮明性格。
阮小二在三個兄弟中居長,性格比較沉穩,這與他個人已經有了家室有關。
阮小五好賭,性格層面有些
抑鬱。
阮小七則是最為心直口快的一個,按照
吳用的話說“七郎只是性快”。做事爽快,常常有驚人的舉動。
人物評價
“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寫得另是一樣氣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個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都銷盡。
如此看來,阮氏三雄在《水滸傳》都屬性格較為鮮明,皆是讀者喜歡的人物。尤其
阮小七最為爽快,從來不俗套世故,敢作敢為,再加上一首膾炙人口的《阮小七漁歌》,讓讀者深深將其銘記於心。
另,金聖歎讀批《水滸傳》,評到“吳學究說三阮撞籌”這一段時,對阮氏三雄又有精彩品讀:
阮氏之言曰:“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嗟乎!意盡乎言矣。夫人生世間,以七十年為大凡,亦可謂至暫也。乃此七十年也者,又夜居其半,日僅居其半焉。頌禁充
抑又不寧惟是而已,在十五歲以前,蒙無所識知,則猶擲之也。
至於五十歲以後,耳目漸廢,腰髖不隨,則亦不如擲之也。中間僅僅三十五年,而風雨占之,疾病占之,憂慮占之,饑寒又占之,然則如阮氏所謂論秤秤金銀,成套穿衣服,大碗吃酒,大塊吃肉者,亦有幾日乎耶!而又況乎有終其身曾不得一日也者!故作者特於三阮名姓,深致嘆焉:曰“立地太歲”,曰“活閻羅”,中間則曰“短命二郎”。嗟乎!生死迅疾,人命無常,富貴難求,從吾所好,則不著書,其又何以為活也。
人物情節
打方臘時,在烏龍嶺戰役,阮小二等乘駕船隻,從急流下水,搖上灘去。方臘手下四個總管準備下五十連火排,上面堆放草把,草把里暗藏硫黃焰硝引火之物。把竹索編住,排在灘頭。只見烏龍嶺上把紅旗一招,金鼓齊鳴,火排一齊點著,望下灘順風沖將下來。背後大船一聲喊起,都是長槍撓鉤,盡隨火排下來。阮小二急下水時,後船趕上,一撓鉤搭住。阮小二心慌,怕吃他拿了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在清溪縣戰役,李俊叫阮小五、阮小七扮作梢公,童威、童猛扮作隨行水手,乘駕六十隻糧船,船上都插著新換的獻糧旗號,卻從大溪里使將上去。向方臘詐降。方臘封李俊為水軍都總管,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為水軍副總管。宋江軍馬攻城甚急,方臘出陣督戰。只聽得大內城中喊殺連天,火光遍地,兵馬交加,卻是李俊、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在清溪城裡放起火來。方臘見了,大驅御林軍馬,來救城中,入城混戰。阮小五被方臘左丞相婁敏中所殺。
阮小七殺入方臘內苑深宮裡面,搜出一箱,卻是方臘偽造的平天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圭、無憂履。阮小七看見裡面都是珍珠異寶,龍鳳錦文,心裡想道:“這是方臘穿的,我便著一著也不打緊。”便把袞龍袍穿了,繫上碧玉帶,著了無憂履,戴起平天冠,卻把白玉圭插放懷裡,跳上馬,手執鞭,跑出宮前。三軍眾將,只道是方臘,一齊鬧動。搶將攏來看時,卻是阮小七,眾皆大笑。早有童樞密帶來的大將王稟、趙譚看見,罵道:“你這廝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阮小七大怒,指著王稟、趙譚道:“你這兩個直得甚鳥!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眾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朝廷不知備細,只道是兩員大將來協助成功。”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併。自有軍校報知宋江,飛馬到來。見阮小七穿著御衣服,宋江、吳用喝下馬來,剝下違禁衣服,丟在一邊。宋江陪話解勸。王稟、趙譚二人雖被宋江並眾將勸和了,只是記恨於心。平方臘後,阮小七雖然受了誥命,往蓋天軍做都統制,未及數日,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童貫把此事達知蔡京,奏過天子,請降了聖旨,行移公文到彼處,追奪阮小七本身的官誥,復為庶民,60歲無病而終。
英雄故里
北宋時期,東平湖與梁山泊一脈相通,統稱“八百里水泊”。石碣村就在這依山傍水,周圍茫茫的蘆葦中,阮氏三雄就生活在這個村子裡。
據考證,當年的石碣村與南欒付、北欒村毗鄰,明朝萬曆年間,在石碣村修建了七間全是石頭結構的廟宇,頗有特色,當地人習慣稱這裡叫石廟,久而久之,原來三村的名稱漸漸被後人遺忘,而石廟村名稱,卻流傳至今。
當年阮氏四兄弟死後埋在
鐵嶺東北角的一個僻靜處,並壘石築上,修了四個墳墓。後來被宋朝官兵掘開墳墓,拋屍撤骨,只剩下四個墓坑,至今依稀可見。
當地百姓對阮氏兄弟一直非常懷念,曾修“七聖堂”和“三賢殿”,表示紀念。“七聖堂”和“三賢殿”建在石碣村東頭。當年“七聖堂”內豎有阮氏七兄弟的塑像,“三賢殿”內豎有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的塑像,中間的一尊個頭最大,最年輕,那是阮小七。因為他功勞最大,所以放在當中。而這兩處遺蹟現已蕩然無存,遺址尚在。
隨若歲月的流逝,當年的石碣湖早巳乾涸,如今大部已變成了良田沃上.只有東面的
東平湖,還保留著古石碣湖的風貌。最新統計:石廟村共六一千三百八十人,二百八十戶,姓阮的占四分之一,作為阮氏兄弟的後輩一一石廟村的人們,也不再以打魚為生,而主要是種地,開山打石。
阮氏三雄由一代連環畫家顏梅華繪畫
人物生平
阮小七,梁山三十六天罡星之天敗星,排名第三十一位,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紀最小,跟隨兩個哥哥行走江湖,乾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黃泥岡和晁蓋等用藥酒麻倒青面獸
楊志,劫了生辰綱。潯陽江上救
宋江,打敗官軍。梁山泊里駕舟踏浪,先打敗
何濤,再打敗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漢們
刮目相看。他與
童猛一起駐守梁山泊西北水寨。受招安後,阮小七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未及數月,因穿著龍袍戲耍,得罪朝廷官員,被剝奪官職,貶成平民,重回石碣村打魚,侍奉年邁的老母親,活到六十無病而終。
關於阮小七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眾家說法不一,但是絕大一部分,還是認為這個人物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自己杜撰的這么一個人物。但是,他為什麼要設計出這樣的一個人出來,其實,我們還得從水滸傳當中,對於人物本身的相關描寫,以及詩詞的評斷,來訴說這個人物本身存在的意義。
阮小七漁歌
1、
爺爺生在石碣村!稟性生來要殺人!
英雄不會讀詩書!只在梁山泊里住!
雖然生得潑皮身!殺賊原來不殺人!
爺爺生在天地間!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羅天網!烏龜王八罩裡邊!
爺爺生在天地間!不求富貴不做官!
梁山泊里過一世!好吃好喝賽神仙!
2、
爺爺生在天地間!殺賊殺官把命玩!
閻王大帝奈我何?觀音菩薩又怎般!
難忍世間無義事,只為生平性情剛!
舉刀亂殺隨我心,明朝便死又何妨?
人物分析
阮氏三雄都是性格豪爽,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愛好抱打不平之人,然而仔細分析三人又有各自不同的鮮明性格。
阮小二在三個兄弟中居長,性格比較沉穩,這與他個人已經有了家室有關。
阮小五好賭,性格層面有些
抑鬱。
阮小七則是最為心直口快的一個,按照
吳用的話說“七郎只是性快”。做事爽快,常常有驚人的舉動。
人物評價
“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寫得另是一樣氣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個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都銷盡。
如此看來,阮氏三雄在《水滸傳》都屬性格較為鮮明,皆是讀者喜歡的人物。尤其
阮小七最為爽快,從來不俗套世故,敢作敢為,再加上一首膾炙人口的《阮小七漁歌》,讓讀者深深將其銘記於心。
另,金聖歎讀批《水滸傳》,評到“吳學究說三阮撞籌”這一段時,對阮氏三雄又有精彩品讀:
阮氏之言曰:“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嗟乎!意盡乎言矣。夫人生世間,以七十年為大凡,亦可謂至暫也。乃此七十年也者,又夜居其半,日僅居其半焉。
抑又不寧惟是而已,在十五歲以前,蒙無所識知,則猶擲之也。
至於五十歲以後,耳目漸廢,腰髖不隨,則亦不如擲之也。中間僅僅三十五年,而風雨占之,疾病占之,憂慮占之,饑寒又占之,然則如阮氏所謂論秤秤金銀,成套穿衣服,大碗吃酒,大塊吃肉者,亦有幾日乎耶!而又況乎有終其身曾不得一日也者!故作者特於三阮名姓,深致嘆焉:曰“立地太歲”,曰“活閻羅”,中間則曰“短命二郎”。嗟乎!生死迅疾,人命無常,富貴難求,從吾所好,則不著書,其又何以為活也。
人物情節
打方臘時,在烏龍嶺戰役,阮小二等乘駕船隻,從急流下水,搖上灘去。方臘手下四個總管準備下五十連火排,上面堆放草把,草把里暗藏硫黃焰硝引火之物。把竹索編住,排在灘頭。只見烏龍嶺上把紅旗一招,金鼓齊鳴,火排一齊點著,望下灘順風沖將下來。背後大船一聲喊起,都是長槍撓鉤,盡隨火排下來。阮小二急下水時,後船趕上,一撓鉤搭住。阮小二心慌,怕吃他拿了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在清溪縣戰役,李俊叫阮小五、阮小七扮作梢公,童威、童猛扮作隨行水手,乘駕六十隻糧船,船上都插著新換的獻糧旗號,卻從大溪里使將上去。向方臘詐降。方臘封李俊為水軍都總管,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為水軍副總管。宋江軍馬攻城甚急,方臘出陣督戰。只聽得大內城中喊殺連天,火光遍地,兵馬交加,卻是李俊、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在清溪城裡放起火來。方臘見了,大驅御林軍馬,來救城中,入城混戰。阮小五被方臘左丞相婁敏中所殺。
阮小七殺入方臘內苑深宮裡面,搜出一箱,卻是方臘偽造的平天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圭、無憂履。阮小七看見裡面都是珍珠異寶,龍鳳錦文,心裡想道:“這是方臘穿的,我便著一著也不打緊。”便把袞龍袍穿了,繫上碧玉帶,著了無憂履,戴起平天冠,卻把白玉圭插放懷裡,跳上馬,手執鞭,跑出宮前。三軍眾將,只道是方臘,一齊鬧動。搶將攏來看時,卻是阮小七,眾皆大笑。早有童樞密帶來的大將王稟、趙譚看見,罵道:“你這廝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阮小七大怒,指著王稟、趙譚道:“你這兩個直得甚鳥!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眾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朝廷不知備細,只道是兩員大將來協助成功。”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併。自有軍校報知宋江,飛馬到來。見阮小七穿著御衣服,宋江、吳用喝下馬來,剝下違禁衣服,丟在一邊。宋江陪話解勸。王稟、趙譚二人雖被宋江並眾將勸和了,只是記恨於心。平方臘後,阮小七雖然受了誥命,往蓋天軍做都統制,未及數日,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童貫把此事達知蔡京,奏過天子,請降了聖旨,行移公文到彼處,追奪阮小七本身的官誥,復為庶民,60歲無病而終。
英雄故里
北宋時期,東平湖與梁山泊一脈相通,統稱“八百里水泊”。石碣村就在這依山傍水,周圍茫茫的蘆葦中,阮氏三雄就生活在這個村子裡。
據考證,當年的石碣村與南欒付、北欒村毗鄰,明朝萬曆年間,在石碣村修建了七間全是石頭結構的廟宇,頗有特色,當地人習慣稱這裡叫石廟,久而久之,原來三村的名稱漸漸被後人遺忘,而石廟村名稱,卻流傳至今。
當年阮氏四兄弟死後埋在
鐵嶺東北角的一個僻靜處,並壘石築上,修了四個墳墓。後來被宋朝官兵掘開墳墓,拋屍撤骨,只剩下四個墓坑,至今依稀可見。
當地百姓對阮氏兄弟一直非常懷念,曾修“七聖堂”和“三賢殿”,表示紀念。“七聖堂”和“三賢殿”建在石碣村東頭。當年“七聖堂”內豎有阮氏七兄弟的塑像,“三賢殿”內豎有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的塑像,中間的一尊個頭最大,最年輕,那是阮小七。因為他功勞最大,所以放在當中。而這兩處遺蹟現已蕩然無存,遺址尚在。
隨若歲月的流逝,當年的石碣湖早巳乾涸,如今大部已變成了良田沃上.只有東面的
東平湖,還保留著古石碣湖的風貌。最新統計:石廟村共六一千三百八十人,二百八十戶,姓阮的占四分之一,作為阮氏兄弟的後輩一一石廟村的人們,也不再以打魚為生,而主要是種地,開山打石。
阮氏三雄由一代連環畫家顏梅華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