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軍侵華,“冀東事件”與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訊息及有關清末名妓賽金花晚年潦倒的新聞同時登在報紙上,引起劇作家的聯想,夏衍因而寫了一部7場歷史諷喻話劇《賽金花》,1936年4月發表在《文學》6卷4期上,震動了劇壇,被認為是“國防戲劇之力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金花》事件
- 類型:歷史諷喻話劇
- 發表:1936年4月
- 被認為:國防戲劇之力作
話劇《賽金花》被禁演的事件。
同年11月,由四十年代劇社首演於上海。此次演出由洪深、於伶、史東山、石凌鶴、應雲衛、司徒慧敏、歐陽予倩等組成導演團,洪深執行導演,演員有金山、王瑩、白璐、李麗蓮、梅熹、張翼、劉瓊、劉斐章、常任俠等,演出連滿20餘場,劇中所揭露的清王朝的喪權辱國,與當時的國民黨當局賣國政策造成的黑暗、腐敗的現實的對比,使觀眾產生聯想,取得預想效果。劇社接著又去南京旅行公演,在國民大戲院最後一場演出中,當台上演到賣國官吏向洋人表白“奴才只會叩頭”時,在現場觀劇的國民黨中央委員、內政部長張道藩突然起立、大聲呼叫,並指使一些人將先已準備的各種雜物,連同痰盂扔上舞台。一時劇場秩序大亂,演出被迫暫停,觀眾大為激怒,一邊痛斥擾亂演出者“滾出去,我們要看戲!”,一邊把張道藩拖往門口過道,場內繼續把戲演完。第二天,國民黨當局發出通令,以《賽金花》一劇“有辱國體”、“有損民族光榮”為藉口,禁止上演。此次《賽金花》事件後,熊佛西創作的4幕話劇《賽金花》在北平的公演,也被國民黨當局以“妨害邦交”而通令禁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