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縣誌>(1986-2005)》是瓜州縣誌編纂工作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瓜州縣誌》(1986-2005)
- 作者:瓜州縣誌編纂工作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
- ISBN:978-7-5490-0013-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續修《瓜州縣誌》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實事求是記述全縣20年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變化全貌,堅持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統一。本志上限起於1986年,下限斷止2005年12月。自2004年11月啟動修編到2008年10月完稿,名為《安西縣誌》。2006年8月安西縣更(復)名為瓜州縣,2008年10月,縣政府決定冠名為《瓜州縣誌》,遂將特載內容延至2008年,大事記延至2006年,序言、概述以瓜州相稱,主體內容仍稱安西縣。
作品目錄
封面
瓜州縣誌
《瓜州縣誌》編纂工作委員會
瓜州縣地方史志辦公室成員
《瓜州縣誌》編纂人員
序一
序二
凡例
圖片
瓜州縣在甘肅省的位置
瓜州名片
瓜州縣地圖
瓜州縣城區圖
交售棉花
蜜瓜豐收
日光溫室
喜摘水果
封灘育林區
蓬勃發展的設施養殖業
甘肅省最大農業灌溉水庫——雙塔水庫
國補農機投放
瓜州工業科技產業園
柳園礦產品工業園區
年產4萬噸棉仁蛋白企業——甘肅禾麟油脂蛋白有限公司
花牛山集團年產1萬噸牛皮掛麵箱板紙廠
年產1萬錠棉紡廠
縣屬企業生產的黃金白銀
棉花公司2萬噸優質皮棉生產線
鎖陽春保健飲品
淵泉廣場
縣委縣政府辦公樓
縣政府部門綜合辦公樓
公安局辦公樓
電力公司
瓜州中路商業街
文化街商業區
瓜州火車站
瓜州大道
郵電巷住宅區
瓜州賓館
良友賓館
2006年高速公路通達瓜州
甘肅河西第一塔—瓜州縣電視發射塔
縣中學
淵泉國小
淵泉第一幼稚園
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瓜州市場節日情景
瓜果市場
縣人民醫院
文化館
縣博物館
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林窟
瓜州小西湖
瓜州中學塑膠體育場
東千佛洞壁畫玄奘取經圖(西夏)
國家水利風景區——橋子東壩
小康住宅園
稀世珍寶——象牙造像
塔爾寺遺址——玄奘講經說法處
橋子道德樓(清代)
人皮鼓
人頭碗
榮譽稱號
1991年嘉峪關瓜州賽瓜節安西閉幕式
2000年6月農業科技綜合示範縣授牌儀式
目錄
特載
一、1984-2008年25載8萬移民遷入瓜州
“兩西”農業建設移民工程
疏勒河流域移民項目
外來租地農民
九甸峽庫區移民
二、瓜州復名及瓜州新區建設
瓜州復名記
瓜州新區建設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縣情概況
第一章 支柱產業及特產
第一節 甘肅糧棉黃金產區
第二節 中國蜜瓜、鎖陽之鄉
第三節 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綜合示範縣
第二章 境域資源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邊界勘定
第三節 縣界
第四節 水土資源
第五節 礦產資源
第六節 電力資源
第三章 人口
第一節 工作機構
第二節 人口數量及構成
第三節 計畫生育
第四章 極旱荒漠自然保護
第一節 國家級保護區
第二節 設施建設
第三節 保護與科研
第五章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第一節 城鄉規劃
第二節 縣城建設
第三節 縣城街巷
第四節 建築業管理
第五節 市政與物業管理
第六節 房地產業
第七節 環境保護
附記 西路軍最後一戰紀念塔建設簡記
第六章 旅遊
第一節 旅遊企業
第二節 文物景區建設
第三節 自然景觀
第四節 旅遊條件
第五節 旅遊發展
第七章 風土人情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二節 生產習俗
第三節 姓名與稱謂
第四節 地方名吃
第五節 民族宗教
第八章 鄉鎮概況
第一節 行政區劃調整
第二節 建制鎮
第三節 建制鄉
第二篇 改革開放
第一章 農村改革
第一節 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二節 合作基金會
第三節 鄉鎮企業改革
第四節 農村稅費改革
第二章 企事業單位改革
第一節 工商企業改革
第二節 事業單位改革
第三節 縣屬農林牧場改革
第三章 體制改革
第一節 黨政機構改革
第二節 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節 教育體制改革
第四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四章 招商引資
第一節 考察學習
第二節 對外宣傳
第三節 節會招商
第四節 招商成果
第五節 友好交往
第五章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創建文明單位
第二節 雙文明評議
第三節 星級農戶評選
第四節 系列創建活動
第五節 文明公約
第六章 小康建設
第一節 經濟建設成就
第二節 小康工程
第三節 人民生活
第七章 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
第一節 市場經濟發展
第二節 農村勞務輸轉
第三節 計算機套用
第四節 通訊
第五節 網路
第三篇 農村經濟
第一章 農業生產與綜合開發
第一節 農業事業機構
第二節 商品糧基地建設
第三節 農業綜合開發
第四節 糧食作物
第五節 經濟作物
第六節 農作物品種
第七節 耕作方式
第八節 特色種植
第二章 畜牧養殖業
第一節 草畜產業
第二節 水產及特種養殖
第三節 良種良法
第四節 疫病防治與檢疫
第五節 退牧還草工程
第三章 農業科技
第一節 增肥改土
第二節 地膜覆蓋
第三節 化學製劑套用
第四節 病蟲防治
第五節 立體種植
第六節 農業科技承包
第七節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第四章 農村經營與種子管理
第一節 農村財務管理
第二節 承包契約管理
第三節 農民負擔管理
第四節 種子市場管理
第五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業事業機構
第二節 植樹造林
第三節 林果業
第四節 資源管理
第五節 風沙口治理
第六節 林業科技
第七節 林政管理
第八節 民營林業企業
第六章 水利
第一節 水利工程
第二節 灌區及灌溉管理
第三節 人畜飲水
第四節 節水灌溉
第五節 防汛抗旱
第六節 水政水資源管理
第七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業機械化
第二節 農機推廣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四節 農機監理
第五節 農機市場
第八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企事業單位
第二節 鄉鎮企業機制
第三節 行業構成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企業選介
第九章 國營農場
第一節 建制
第二節 生產經營
第三節 基礎條件
第四篇 城市經濟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重點工業企業
第二節 採礦業
第三節 冶金工業
第四節 農副產品加工業
第五節 建材工業
第六節 化學工業
第七節 其他工業
專記 柳園礦產品貿易加工工業園區
第二章 電力
第一節 發電
第二節 電網建設
第三節 用電管理
第四節 電氣化縣建設
第五節 科技進步與行風建設
第三章 交通運輸業
第一節 公路建設
第二節 公路管護
第三節 公路運輸
第四節 運政管理
第五節 鐵路
專記 敦煌鐵路建設要事簡述
第四章 商貿流通
第一節 國營商業企業
第二節 個體民營商業
第三節 重點管理商品
第四節 供銷商業
第五節 菸草
第六節 鹽業
第七節 物資
第八節 醫藥
第五章 糧油購銷
第一節 收購
第二節 供應
第三節 經營管理
第四節 多種經營
第五節 糧食企業
第六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源建設
第二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農稅
第四節 非稅收入
第五節 財政支出
第六節 財政管理
第七節 債券
第八節 鄉鎮財政
第七章 稅務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稅務管理
第三節 稅收執法
第四節 票證管理
第五節 文明治稅
第八章 金融保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管理
第三節 儲蓄
第四節 信貸
第五節 新型結算方式
第六節 經營效益
第七節 財產保險
第八節 人壽保險
第九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節 長途線路管理
第四節 無線通訊企業
第五節 通信費用
第五篇 民主政治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安西縣委員會
第一節 組織機構和黨員
第二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 縣委領導
第四節 領導方式
第五節 重大舉措
第六節 重要政治活動
第七節 綜合協調機構
第八節 組織工作
第九節 宣傳工作
第十節 政法綜治工作
第十一節 統一戰線工作
第十二節 檔案
第十三節 黨校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第二節 常務委員會議
第三節 工作監督
第四節 日常工作
第五節 代表工作
第三章 人民政府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政府領導
第三節 施政方式
第四節 重要行政
第五節 政務機構
第六節 工作條件
第四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全體委員會議
第二節 常務委員會議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四節 事務
第五節 委員工作
第五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機構組成
第二節 黨風廉政建設
第三節 案件檢查及隊伍建設
第四節 行政監察
第五節 黨風廉政建設規章制度
第六章 社會團體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共青團
第三節 婦女聯合會
第四節 殘疾人聯合會
第五節 其他社團組織
第七章 軍事
第一節 軍事組織
第二節 兵役工作
第三節 國防後備力量建設
第四節 武裝後勤工作
第五節 擁政愛民
第八章 檢察
第一節 領導體制
第二節 檢察官隊伍
第三節 裝備
第四節 刑事檢察
第五節 自行偵查
第六節 舉報與犯罪預防
第九章 審判
第一節 領導體制和審判組織
第二節 法官隊伍建設
第三節 訴訟程式
第四節 審判方式
第五節 審判工作
第六節 審判監督
第十章 公安
第一節 治安管理
第二節 刑事偵查
第三節 戶政管理
第四節 打擊黃賭毒
第五節 交通管理
第六節 看守與消防工作
第七節 幹警隊伍建設
第八節 基礎建設
第十一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普及法律常識教育
第二節 公證工作
第三節 律師工作
第四節 基層司法工作
第六篇 綜合管理
第一章 計畫
第一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二節 計畫管理
第三節 項目與投資
第二章 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
第一節 機構編制管理
第二節 幹部
第三節 幹部管理
第四節 工人
第五節 工資福利
第六節 勞動保障
第七節 安全生產與勞動執法
第八節 社會保障
第九節 就業再就業
第三章 民政
第一節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第二節 社會福利事業
第三節 社會救助
第四節 社會事務管理
第五節 雙擁工作
第六節 老齡工作
第四章 統計
第一節 基礎建設
第二節 專業統計
第三節 普查
第四節 抽樣調查
第五節 統計服務
第五章 審計
第一節 審計機構及職能
第二節 行政事業審計
第三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四節 財政金融審計
第五節 基建企業審計及審計調查
第六章 物價
第一節 物價改革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節 收費管理
第四節 價格認證農產品成本調查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市場與管理
第二節 企業登記管理
第三節 個體私營經濟
第四節 契約商標廣告管理
第五節 行業管理
第八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計量管理
第二節 質量管理
第三節 代碼標準化特種設備管理
第四節 信息化及質量管理體系
第九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地籍管理
第二節 土地利用規劃
第三節 用地管理
第四節 土地執法
第五節 土地收費與征地補償
第十章 礦山管理
第一節 隸屬企業
第二節 礦產開發現狀
第三節 主要礦點開採現狀
第四節 礦山管理
第七篇 社會事業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體系
第二節 教師隊伍
第三節 教育改革
第四節 教育工作
第五節 教學研究與管理
第六節 尊師重教
第二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學技術體系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三節 科技推廣項目
第四節 新型能源技術
第五節 科普活動
第六節 科技成果
第三章 文化
第一節 文化事業單位
第二節 鄉鎮文化陣地
第三節 文化娛樂市場
第四節 社會文化活動
第五節 文物保護
第六節 歷史文化挖掘研究
專記 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
第四章 文學藝術
第一節 詩詞
第二節 歌曲
第三節 書畫戲劇
第四節 民間藝術
第五章 衛生
第一節 衛生事業機構
第二節 醫療水平
第三節 行業管理
第四節 地方病傳染病防治
第五節 愛國衛生及行政執法
第六章 廣播電影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影
第三節 電視
第四節 電視台自辦節目
第五節 行業管理
第七章 體育
第一節 設施
第二節 體育工作者
第三節 農村體育
第四節 職工體育
第五節 學校體育
第六節 老年體育
第七節 業餘體校及體育協會
第八章 氣象與地震
第一節 氣象觀測通訊
第二節 天氣預報
第三節 防震減災
第四節 氣候
第五節 自然災害
第九章 社會新風
第一節 當代節日
第二節 支教助難
第三節 興辦公益事業
第四節 道德典範
第十章 方言
第一節 辭彙
第二節 諺語
第三節 歇後語
第八篇 人文雜記
第一章 人物傳記簡介
第一節 人物傳記
第二節 中共安西縣委書記
第三節 安西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第四節 安西縣人民政府縣長
第五節 安西縣政協主席
第六節 各界人物
第七節 定居安西西路紅軍
第二章 人物表錄
第一節 烈士功臣
第二節 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節 安西籍縣外領導
第四節 企業家
第五節 離休幹部
第三章 榮譽
第一節 縣級殊榮
第二節 部門榮譽
第三節 企事業單位榮譽
第四節 基層單位榮譽
第五節 個人榮譽
第四章 歷史人文擷粹
第一節 名人軼事
第二節 風物傳說
第三節 神話故事
第四節 安西八景
第五節 安西民歌
第五章 中央領導情懷
第一節 鄧發經安西赴共產國際
第二節 周恩來關懷安西二事
第三節 葉劍英光臨安西
第四節 李鵬視察十工村
第六章 明事達理格言
第一節 做人處事警句
第二節 兆識自然歌謠
第三節 教化戒勉銘言
第四節 生活小常識
第七章 聯語碑文題記
第一節 聯語 亭記
第二節 碑文
第三節 題記
第八章 縣屬黨政機構組成
第一節 黨群機關
第二節 人大政協法檢兩院
第三節 政府部門
第四節 鄉鎮
附錄
一、前志勘誤和補遺
二、安西的國際國內甘肅之最
三、奇異怪事
四、安西精神重要文獻
五、專業志名
六、安西縣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索引
一、以事系人人志一線生產工作者
二、表
跋
酒泉省人民政府檔案
修志始末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