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導讀》沒有艱澀的論述,沒有玄之又玄的理論,柏拉圖的《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和他人你來我往、環環相扣的精彩對話,給我們勾勒了一個融哲學思想和政治理想於一體的城邦國家。《理想國》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個源頭,認識西方世界,就從《理想國》開始吧!
基本介紹
- 書名:《理想國》導讀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124頁
- 開本:32
- 定價:12.00
- 作者:柏拉圖 (Plato) 畢芙蓉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61801
- 品牌:天津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雅典城裡的貴族青年
蘇格拉底懷中的小天鵝
走出洞穴的的人
二、《理想國》的故事
穿越時空——回到《理想國》的年代
不得不讀的理由
三、精彩導讀
什麼是正義
城邦的建立
文藝教育與體育鍛鍊
國家
婦女兒童問題
哲學王
知識問題
四種惡的國家制度
快樂問題
靈魂不朽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閱讀
柏拉圖式的愛情
柏拉圖主義
文摘
穿越時空——回到《理想國》的年代
哲學須為王
公元前427年的柏拉圖出生,這正是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死後的第二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第四年,政治局動盪,雅典危機四伏。作為一個貴族青年,柏拉圖毫不例地具有政治抱負。在柏拉圖書札第七中他寫道:“我年輕時,總想一旦能獨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後來政局突然變動,影響了我的計畫。那時民主政權為一般人所厭惡,革命發生了。領導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區,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這兩個委員會管理兩區的市場及行政。上面還有一個三十人的最高委員會,最高委員會裡有些成員是我的親戚故舊;他們邀我參加,以為一定會得到我的贊助。我當時年少天真,總以為新政權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我極端注意他們先是怎么說的,後來又是怎么做的。這些紳士們的一舉一動,一下子把他們所毀壞的民主政權反而變得像黃金時代了!他們居然命令我的師而兼友的蘇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們的政敵。蘇格拉底嚴詞拒絕,寧死不屈。我敢肯定說蘇格拉底是當代最正直的人啊!
“當我看到這些,以及其他種種,我衷心厭惡,決計與這個可恥的最權完全脫離關係。三十人委員會大失人心,被逐下台。過了一個時期,我故態復萌,躍躍欲試地,雖然,靜悄悄地,又想參加政治活動了。當時雅典局勢混亂,私人互相報復,到處械鬥。總的來說,東山再起的民主政權,還算比較溫和;可是一些有勢力的壞人誣告蘇格拉底有瀆神之罪,陪審團競處以極刑……當初我對於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慮,看到政局混亂,我彷徨四顧,莫之所措。我反覆思之,唯有大聲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學家,使學家獲得政權,成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蹟般地成為哲學家,否則人類災禍總是無法避免的。”
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雅典當時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局勢令柏拉圖大失所望,放棄了從政的想法,也萌發了政治革新的理想。哲學家成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成為哲學家,總之。哲學須為王,成為他政治革新思想的核心,也是《理想國》這部政治哲學著作的一個核心。柏拉圖就此放棄從政,轉向哲學。
哲學之路何其漫長,仕途經濟的誘惑何其強大。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描述了在哲學之路上受人誘惑的情況,他借蘇格拉底之口說道:“這種人從童年起不就常一直是孩子中的尖子嗎,尤其是假如他的身體素質也能和靈魂的天賦相匹配的話?”“我想,他的親友和本城邦的同胞都會打算等他長大了用他為自己辦事的。”“因此他們將跪到他的腳下,向他祈求,向他致敬,估量著他將來的權力,向他獻媚。”“在這種情況下,你以為這個年輕人會怎么樣呢,尤其是,假如他是一個大邦的公民,在這裡富有財產,出身高貴,再加上人品俊秀身材魁偉的話?他不會野心勃勃而不能自制,幻想自己不僅有能力支配希臘人的事務而且有能力支配希臘世界以外的事務,於是乎妄自尊大驕奢自滿起來嗎?”“那么,這個人還能繼續研究哲學嗎?”不難看出,這個受到誘惑的年輕人身上有著柏拉圖自己的影子。
頂住壓力,繼續哲學之路的柏拉圖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希望在敘拉古實現其政治理想,正是他寫作《理想國》的直接誘因。
敘拉古之行
據說《理想國》開始寫作於柏拉圖第一次敘拉古之行後,學園創立之際,並且是在學園中完成寫作的。《理想國》的產生與敘拉古之行顯然大有干係。
柏拉圖前往敘拉古是在公元前388年他40歲的時候。當時狄奧尼修一世正處於權力的巔峰,作為雅典貴族和傑出哲學家的柏拉圖受到了他的歡迎,但柏拉圖與他相處得並不好。柏拉圖與青年狄昂的會見成為一個關鍵性事件。狄昂是狄奧尼修一世的妻弟和女婿,後來成為柏拉圖可靠的學生和親密的夥伴,柏拉圖對他給予了很大的希望,顯然這種希望是有關其政治理想的實現的。柏拉圖第一次去敘拉古,或許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也不是受邀成行。但後來第二次、第三次前往敘拉古,都是受到明確的邀請的。對於他為什麼要接受邀請,柏拉圖解釋道:“狄昂……勸勸狄奧尼修,派人來我這裡,並且他自己通過專門使者來找我,讓我儘早動身。……我選擇了去的決定,並且現在得試一試,不管有誰會不會推行我關於灶律和制度的思想:因為只要我完全說服一個人,我將會使一切順利實現。”或許正是因為存有這種希望,柏拉圖才創作了《理想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宣稱:“只有在某種必然性碰巧迫使當前被稱為無用的那些極少數的未腐敗的哲學家,出來主管城邦(無論他們出於自願與否),並使得公民服從他們管理時,或者,只有在正當權的那些人的兒子、國王的兒子或當權者本人、國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愛上了真哲學時——只有這時,無論城市、國家還是個人才能達到完善。我認為沒有理由一定說,這兩種前提(或其中任何一種)是不可能的。”這段話充分表明了柏拉圖對於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懷有多么誠摯的希望,儘管他自己也知道這種希望是多么渺茫。三往敘拉古,最終的結局還是失敗。但政治活動的失敗使得柏拉圖最終退守學園、著書立說,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哲學家。對於後人,這又何其幸爾!
學園中的《理想國》
《理想國》所表達的政治思想沒有在現實中得以實現,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在柏拉圖創立的學園中得到了實現。或者說,學園的教育活動就是《理想國》中教育思想的一個來源,因為《理想國》是在學園中完成的,它的寫作過程伴隨了學園的教育活動。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要求對哲學家的教育一共是15年,10年時間用於學習“算學、幾何以及一切凡是在學習辯證法之前必須先行學習的預備性科目”,5年時間用於哲學自身的學習。他借蘇格拉底之口這樣說道:“從二十歲起,被挑選出來的那些青年將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榮譽,他們將被要求把以前小時候分散學習的各種課程內容加以綜合,研究它們相互間的聯繫以及它們和事物本質的關係。”“這也是有無辯證法天賦的最主要的試金石。
因為能在聯繫中看事物的就是一個辯證法者,不然就不是一個辯證法者。”“在第一次挑選出來的那些在學習、戰爭以及履行其他義務中表現得堅定不移的青年裡再作第二次挑選,選出其中最富這些天賦條件的青年,在他們年滿三十的時候,給他們以更高的榮譽,並且用辯證法考試他們,看他們哪些人能不用眼睛和其他的感官,跟隨著真理達到純實在本身。”
在學園中,算學、幾何學、立體幾何學、天文學和音律學等數學學科作為哲學教育的前提,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據說學園大門的上方寫著:“不懂幾何者不得人內”。當時最好的數學家都是學園的成員,其中包括歐多克索和泰阿泰德。歐多克索在數學、天文學、哲學領域都非常有名。在天文學中,他發展建立了“地心說”的天體運動理論,在數學中他發展了比例學說,後為歐幾里得幾何學全盤接受。泰阿泰德是柏拉圖一篇對話錄中的談話參與者,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對話錄,他的主要成就在無理數方面。
《理想國》中的一個例子表明了他與學園中進行的討論關係多么緊密,這就是關於手指的那個例子。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說道:“我作了如下說明之後,你就更明白了。例如這裡有三個手指頭:小指、無名指、中指。”“每一個指頭看上去都一樣是一個指頭,在這方面無論它是中間的那個還是兩邊上的某一個,是白的還是黑的,是粗的還是細的,等等,都無所謂。因為這裡沒有什麼東西要迫使平常人的靈魂再提出什麼問題或思考究竟什麼是手指的問題了,因為視覺官能從未同時向心靈發出信號,說手指也是手指的相反者。”但是手指的大和小怎么樣呢:區別它們是大還是小,視覺能勝任嗎?哪一個手指在中間哪一個在邊上對視覺有什麼分別嗎?同樣,觸覺能區分粗和細、軟和硬嗎?在認識這一類性質時,不是事實上所有的感覺都有缺陷嗎?它們是像下述這樣起作用的:首先例如觸覺。既關係著硬,就必定也關係著軟,因此它給靈魂傳去的信號是:它覺得同一物體又是硬的又是軟的。不是這樣嗎?”這難道不就是一堂生動的討論課嗎?
序言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前進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顯示了改革的艱難。分析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絕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須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必須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所謂提高素質,就是要使我們身上那些人之為人的屬性——這就是“素質”的含義——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人是憑藉精神屬性成其為人的。按照通常的劃分,精神屬性可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亦即理性思維、情感體驗、道德實踐這三種精神能力。人類的這些精神能力在極其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學的基礎,而後在相當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得到發展。作為人類的一員,每一個個體的人通過種族的遺傳即已具備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它們是人性中固有的稟賦。然而,它們尚處於種子的狀態,唯有在人類文化的環境中,種子才會發芽,潛在的稟賦才能生長為現實的能力。
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把人們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大家了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有效的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了。
具體地說,與精神屬性的三個方面相對應。國民素質教育也可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而在這三個方面,經典著作都是極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這方面,經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樣。他們首先是偉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見束縛,勇於開拓前人未至的新領域,敢於挑戰眾人皆信的舊學說。尤其在社科領域,權力、利益、習俗、輿論往往據有巨大的勢力,阻撓著對真理的追求和認識,而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堅定地聽從理性的指引。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識,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氣、智性生活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薰陶。我們會發現,凡大思想家決不是單面人和書呆子,他們從事研究的領域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人類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細緻的體驗。這一點也體現在文風上,許多經典作家是表達的大師,讀他們的作品,只要真正讀進去了,你絕不會覺得枯燥,只會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在這方面,經典作家尤能給我們良多啟示。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在這個領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實證觀察,更是價值定向和理想願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懷提升人類向更好狀態發展的願望,一切思考最終都指向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怎樣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雖然價值觀正是最充滿爭議的領域,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自覺地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國民素質的提高,人人有責。精神財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嚴格的標準挑選,社科經典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個普通讀者如何下手?怎樣才能把經典中的理念變成社會多數成員的通識和基本教養?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本系列圖書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是一項真正造福國人的事業。該叢書將選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類的經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為該叢書預定的特點是:絕對經典,輕鬆好讀。按照我的理解,“絕對經典”就是要求選目精當,不夠格的絕不選入,最夠格的絕不遺漏,同時應適合於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輕鬆好讀”則是要求選人得當,專家也必須是夠格的,對於相關的著作確有研究,融會貫通,從而能夠把導讀做得既準確又深入淺出。這是很高的要求,願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