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啟示錄》是一部以越戰為背景的影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馬丁·辛、馬龍·白蘭度、羅伯特·杜瓦主演。影片於1979年8月15日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越戰期間,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奉命除掉庫爾茲上校。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冒險乘小艇深入高棉。
基本介紹
-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編劇:約瑟夫·康德拉、約翰·米利厄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主演:馬丁·辛,馬龍·白蘭度,羅伯特·杜瓦
- 製片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出品公司:Zoetrope Studios
- 中文名:現代啟示錄
- 外文名:Apocalypse Now
- 其它譯名: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當代啟示錄
- 出品時間:1979
- 發行公司:United Artists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3150萬美元
- 拍攝地點:菲律賓
- 拍攝日期:1976年3月 - 1977年8月
- 類型:動作、劇情、冒險、戰爭
- 片長:153分鐘(公映)、202分鐘(DVD發行)、 196分鐘(導演重剪)
- 上映時間:1979年
- 票房:$150,000,000
- 分級:R
- 對白語言:英語 法語 高棉語 越南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078788
- 主要獎項:金棕櫚
最佳導演
1980年年度電影的獲得者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Captain Benjamin L. Willard | 馬丁·辛 | ---- |
Colonel Walter E. Kurtz | 馬龍·白蘭度 | ---- |
Lieutenant Colonel Bill Kilgore | 羅伯特·杜瓦爾 | ---- |
Jay 'Chef' Hicks |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 ---- |
Lance B. Johnson | 山姆·伯頓斯 | ---- |
Tyrone 'Clean' Miller (as Larry Fishburne) | 勞倫斯·菲什伯恩 | ---- |
Photojournalist | 丹尼斯·霍珀 | ---- |
Colonel Lucas | 哈里森·福特 | ---- |
Lieutenant Richard M. Colby | 斯科特·格林 | ---- |
Kilgore's Gunner | 詹姆斯·基恩 | ---- |
Playmate, Miss May | 考林·加普 | ---- |
Director of TV Crew (uncredited)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
Eagle Thrust Seven Helicopter Pilot (uncredited) | R·李·艾爾米 | ---- |
Chief Phillips | Albert Hall | ---- |
General Corman | G.D. Spradlin | ---- |
Jerry, Civilian | Jerry Ziesmer | ---- |
MP Sergeant #1 | Bo Byers | ---- |
Mike from San Diego | Kerry Rossall;Jerry Ross; | ---- |
Injured Soldier | Ron McQueen | ---- |
Supply Sergeant | Tom Mason | ---- |
Playmate of the Year | Cynthia Wood | ---- |
Playmate | Linda Carpenter | ---- |
Soldier in Trench | Jack Thibeau | ---- |
Lieutenant Carlsen | Glenn Walken | ---- |
Soldier with Suitcase | George Cantero | ---- |
Machine Gunner | Damien Leake | ---- |
Roach | Herb Rice | ---- |
Spotter | William Upton | ---- |
MP Sergeant #2 | Larry Carney | ---- |
AFRS Announcer | Marc Coppola | ---- |
Major from New Jersey | Daniel Kiewit | ---- |
Catholic Priest | Father Elias | ---- |
Agent | Bill Graham | ---- |
Mrs. Miller, Clean's Mother | ---- | Hattie James |
Johnny from Malibu | Jerry Ross | ---- |
Helicopter Pilot | Dick White | ---- |
Hubert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 Christian Marquand | ---- |
Roxanne Sarrault (Redux version only) | 奧蘿爾·克萊芒 | ---- |
Philippe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 Michel Pitton | ---- |
Gaston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 Franck Villard | ---- |
Christian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 David Olivier | ---- |
Claudine (Redux version only) | Chrystel Le Pelletier | ---- |
The Tutor (Redux version only) | Robert Julian | ---- |
Sergeant Le Fevre (Redux version only) | Yvon LeSeaux | ---- |
Francis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 羅曼·科波拉 | ---- |
Gilles de Marais (Redux version only) | Gian-Carlo Coppola | ---- |
French Soldier #1 | Henri Sadardeil | ---- |
French Soldier #2 (Redux version only) | Gilbert Renkens | ---- |
Soldier (uncredited) | Don Gordon Bell | ---- |
Extra (uncredited) | Jim Gaines | ---- |
Guitarist in Band (uncredited) | Linn Phillips III | ---- |
French Soldier (Redux version only) (uncredited) | Pierre Segui | ---- |
TV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 |
Bit part (uncredited) | Henry Strzalkowski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布景師 |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埃·羅密諾 約翰·阿什利 Kim Aubry 加里·弗雷德里克森 Shannon Lail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Tony Brandt 拉瑞·弗蘭科 Jerry Ziesmer | 約瑟夫·康德拉 約翰·米利厄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麥可·赫爾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卡邁恩·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Lisa Fruchtman Gerald B. Greenberg 沃爾特·默奇 | Terry Liebling Vic Ramos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Angelo P. Graham | George R. Nelson |
角色演員介紹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 | ||
---|---|---|---|
序號 | CD 1 | CD 2 | |
1 | The End - The Doors | Do Lung Bridge | |
2 | Saigon (dialogue) | Letters from Home | |
3 | The End Part 2 | Clean's Death | |
4 | Terminate (dialogue) | Chief's Death | |
5 | The Delta | Strange Voyage | |
6 | P. B. R. (dialogue) | Kurtz's Compound (dialogue) | |
7 | Dossier #I | Willard's Capture | |
8 | Colonel Kilgore (dialogue) | Errand Boy (dialogue) | |
9 | Orange Light | Chef's Head | |
10 | The Ride Of The Valkyries - Richard Wagner | The Hollow Men | |
11 | Napalm In The Morning (dialogue) | Horror (dialogue) | |
12 | Pre-Tiger | Even the Jungle Wanted Him Dead (dialogue) | |
13 | Dossier #II | The End | |
14 | Susie Q | ||
15 | Dossier #III | ||
16 | 75 Klicks (dialogue) | ||
17 | The Nung River | 發行日期:1988年8月2日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喬治·盧卡斯最初確定是永腿承《現代啟示錄》導演,他從約翰·米利厄斯手中拿到了劇本。盧卡斯最初是計畫把電影拍成半記錄片的形式,地點設在戰爭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
- 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本來是電影的執行製片,試圖和華納兄弟做成製片計畫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後,他開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攝中去。
- 1977年西貢淪陷,盧卡斯已經在忙於拍攝他的《星球大戰》,而米里烏斯對該片毫無興趣,盧卡斯於是把執導該片的大權交給了夢寐以求的科波拉。
- 科波拉自認為馬龍·白蘭度對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並且認為他是電影的不二人選,滿心期待著這位傳奇演員的出現。沒想到白蘭度從來沒有讀過《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詩句。
- 更糟糕的是,白蘭度已經嚴重發胖(柯茨在小說妹歡拜中反覆被描述為一個瘦骨如柴的高個子)。於是,科波拉決定把白蘭度拍攝成人高馬大、殘忍野蠻的樣子,並且確保鏡頭裡不能出現白蘭度隆起的將軍肚。
- 威拉德在他的賓館房間裡獨自醉酒這場戲裡,馬丁·辛確實已經醉了。電影中能到的辛醉酒的舉止是他的真實反映。當辛打碎鏡子,正如電影中展示的那樣,他的確傷到了自己的手。
- 科波拉為該拔地片拍攝了將近200個小時的電影膠片。原拍攝計畫是六個星期,結果持續了16個月。其中為了拍攝颱風大破壞這場戲,就延遲了好幾個月。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電影拍攝期間減重100磅。
- 科波拉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剪輯《現代啟示錄》,當快要剪完時,他意識到馬丁·辛應該為電影增加一些敘述性的畫外音。然而當時辛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配音。科波拉讓他的兄弟喬·伊斯棕紋元習特伍茨來幫忙。
- 在1976年辛拍攝期間突發心臟病時,伊斯特伍茨也為辛充當了替身。但伊斯特伍茨並沒有在因為他的工作而在演職員表上留下名字。
- 1979年5月,該片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為史上第一部獲得此項大獎卻尚未完成的影片。由於坎城評審會意見無法統一,於是與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獎。
穿幫鏡頭
- 連續性:柯茨被殺後,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紙張的厚度有變化。
- 事實錯誤:一架Huey直升機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 磅。對於這種機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裡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些船怎么也有15,000到19,000 磅。
- 連續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毀之後,被一些大型的葉子取代。當他們在橋下的時候遮蓬又出現了。在隨後的一組鏡頭之後,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葉子。
- 發現錯誤:“Clean”要放母親寄來的錄音信的磁帶,拿出了一個磁帶錄音機,裡面並沒有電池。
- 發現錯誤:當威拉德在讀一些關於柯茨的新聞報導時,其中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國關於核能源問題之爭的。這與柯茨毫無關係。
- 時代錯誤:在柯茨個人檔案中記載他的榮譽,其中有一條是策劃了一次慶典活動(或者是閱兵儀式)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飛行,時間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開始飛行。
- 連續性:在Clean被擊中後,滴落在船的帆板上的血時而有時而沒有。
- 事實錯誤:在影片通篇經常可以看到越共使用曳光子彈,尤其在PT船上被敵軍火力進攻的時候,可以看到是紅色的。事實上,越共使用的是綠色的追蹤彈藥,美國軍隊才使用紅色的追蹤彈藥。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名稱 | 獎項 | 獲獎人 | 類型 |
---|---|---|---|---|---|
1979 | 32屆 | 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主競賽費比西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1980 | 52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攝影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
最佳音響 | 沃爾特·默奇、Mark Berger、Richard Beggs、Nathan Boxer | ||||
最佳影片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弗雷德·魯斯,加里·弗雷德里克森、湯姆·斯滕伯格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羅伯特·杜瓦爾 | ||||
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改編劇 | 本約翰·米利厄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Angelo P. Graham、 George R. Nelson | ||||
最佳電影剪輯 | Richard Marks 、 沃爾特·默奇 、Gerald B. Greenberg 、 Lisa Fruchtman | ||||
37屆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羅伯特·杜瓦爾 | 獲獎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卡邁恩·科波拉 |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全劇組 | 提名 | |||
5屆 | 法國凱撒獎 | 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24屆 | 義大利大衛獎 | 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獲獎 | |
33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羅伯特·杜瓦爾 | ||
電影獎-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 | 卡邁恩·科波拉、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全劇組 | ||||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馬丁·辛 |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
電影獎-最佳原聲 | Nathan Boxer、Richard P. Cirincione、沃爾特·默奇 | ||||
電影獎-最佳剪輯 | Richard Marks、沃爾特·默奇、Gerald B. Greenberg、 Lisa Fruchtman | ||||
電影獎-最佳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
1981 | 4屆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最佳外語片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幕後製作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美國 | 1979年8月15日 |
中國香港 | 1980年3月27日 |
影片評價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布景師 |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埃·羅密諾 約翰·阿什利 Kim Aubry 加里·弗雷德里克森 Shannon Lail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Tony Brandt 拉瑞·弗蘭科 Jerry Ziesmer | 約瑟夫·康德拉 約翰·米利厄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麥可·赫爾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卡邁恩·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Lisa Fruchtman Gerald B. Greenberg 沃爾特·默奇 | Terry Liebling Vic Ramos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Angelo P. Graham | George R. Nelson |
角色演員介紹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 | ||
---|---|---|---|
序號 | CD 1 | CD 2 | |
1 | The End - The Doors | Do Lung Bridge | |
2 | Saigon (dialogue) | Letters from Home | |
3 | The End Part 2 | Clean's Death | |
4 | Terminate (dialogue) | Chief's Death | |
5 | The Delta | Strange Voyage | |
6 | P. B. R. (dialogue) | Kurtz's Compound (dialogue) | |
7 | Dossier #I | Willard's Capture | |
8 | Colonel Kilgore (dialogue) | Errand Boy (dialogue) | |
9 | Orange Light | Chef's Head | |
10 | The Ride Of The Valkyries - Richard Wagner | The Hollow Men | |
11 | Napalm In The Morning (dialogue) | Horror (dialogue) | |
12 | Pre-Tiger | Even the Jungle Wanted Him Dead (dialogue) | |
13 | Dossier #II | The End | |
14 | Susie Q | ||
15 | Dossier #III | ||
16 | 75 Klicks (dialogue) | ||
17 | The Nung River | 發行日期:1988年8月2日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喬治·盧卡斯最初確定是《現代啟示錄》導演,他從約翰·米利厄斯手中拿到了劇本。盧卡斯最初是計畫把電影拍成半記錄片的形式,地點設在戰爭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
- 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本來是電影的執行製片,試圖和華納兄弟做成製片計畫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後,他開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攝中去。
- 1977年西貢淪陷,盧卡斯已經在忙於拍攝他的《星球大戰》,而米里烏斯對該片毫無興趣,盧卡斯於是把執導該片的大權交給了夢寐以求的科波拉。
- 科波拉自認為馬龍·白蘭度對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並且認為他是電影的不二人選,滿心期待著這位傳奇演員的出現。沒想到白蘭度從來沒有讀過《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詩句。
- 更糟糕的是,白蘭度已經嚴重發胖(柯茨在小說中反覆被描述為一個瘦骨如柴的高個子)。於是,科波拉決定把白蘭度拍攝成人高馬大、殘忍野蠻的樣子,並且確保鏡頭裡不能出現白蘭度隆起的將軍肚。
- 威拉德在他的賓館房間裡獨自醉酒這場戲裡,馬丁·辛確實已經醉了。電影中能到的辛醉酒的舉止是他的真實反映。當辛打碎鏡子,正如電影中展示的那樣,他的確傷到了自己的手。
- 科波拉為該片拍攝了將近200個小時的電影膠片。原拍攝計畫是六個星期,結果持續了16個月。其中為了拍攝颱風大破壞這場戲,就延遲了好幾個月。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電影拍攝期間減重100磅。
- 科波拉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剪輯《現代啟示錄》,當快要剪完時,他意識到馬丁·辛應該為電影增加一些敘述性的畫外音。然而當時辛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配音。科波拉讓他的兄弟喬·伊斯特伍茨來幫忙。
- 在1976年辛拍攝期間突發心臟病時,伊斯特伍茨也為辛充當了替身。但伊斯特伍茨並沒有在因為他的工作而在演職員表上留下名字。
- 1979年5月,該片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為史上第一部獲得此項大獎卻尚未完成的影片。由於坎城評審會意見無法統一,於是與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獎。
穿幫鏡頭
- 連續性:柯茨被殺後,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紙張的厚度有變化。
- 事實錯誤:一架Huey直升機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 磅。對於這種機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裡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些船怎么也有15,000到19,000 磅。
- 連續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毀之後,被一些大型的葉子取代。當他們在橋下的時候遮蓬又出現了。在隨後的一組鏡頭之後,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葉子。
- 發現錯誤:“Clean”要放母親寄來的錄音信的磁帶,拿出了一個磁帶錄音機,裡面並沒有電池。
- 發現錯誤:當威拉德在讀一些關於柯茨的新聞報導時,其中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國關於核能源問題之爭的。這與柯茨毫無關係。
- 時代錯誤:在柯茨個人檔案中記載他的榮譽,其中有一條是策劃了一次慶典活動(或者是閱兵儀式)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飛行,時間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開始飛行。
- 連續性:在Clean被擊中後,滴落在船的帆板上的血時而有時而沒有。
- 事實錯誤:在影片通篇經常可以看到越共使用曳光子彈,尤其在PT船上被敵軍火力進攻的時候,可以看到是紅色的。事實上,越共使用的是綠色的追蹤彈藥,美國軍隊才使用紅色的追蹤彈藥。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名稱 | 獎項 | 獲獎人 | 類型 |
---|---|---|---|---|---|
1979 | 32屆 | 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主競賽費比西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1980 | 52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攝影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
最佳音響 | 沃爾特·默奇、Mark Berger、Richard Beggs、Nathan Boxer | ||||
最佳影片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弗雷德·魯斯,加里·弗雷德里克森、湯姆·斯滕伯格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羅伯特·杜瓦爾 | ||||
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改編劇 | 本約翰·米利厄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Angelo P. Graham、 George R. Nelson | ||||
最佳電影剪輯 | Richard Marks 、 沃爾特·默奇 、Gerald B. Greenberg 、 Lisa Fruchtman | ||||
37屆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羅伯特·杜瓦爾 | 獲獎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卡邁恩·科波拉 |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全劇組 | 提名 | |||
5屆 | 法國凱撒獎 | 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24屆 | 義大利大衛獎 | 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獲獎 | |
33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羅伯特·杜瓦爾 | ||
電影獎-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 | 卡邁恩·科波拉、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全劇組 | ||||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馬丁·辛 |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 ||||
電影獎-最佳原聲 | Nathan Boxer、Richard P. Cirincione、沃爾特·默奇 | ||||
電影獎-最佳剪輯 | Richard Marks、沃爾特·默奇、Gerald B. Greenberg、 Lisa Fruchtman | ||||
電影獎-最佳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
1981 | 4屆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最佳外語片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幕後製作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美國 | 1979年8月15日 |
中國香港 | 1980年3月27日 |